苏教版科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一课时,即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承接历史的轨迹,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究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地球仪或伞、小纸船或火柴棍、纸、笔等。
【教学活动建议】
利用教材提供的科学故事,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例如借助地球仪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的意义,借助地球仪或伞和火柴棍,可以模拟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航船的情景等。【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美丽的地球,它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家园,地球在茫茫宇宙之中,宛若一粒飞尘,而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地球大得让人无法想象。
1. 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3、如果只是根据你平时的观察,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
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如今的人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在很早以前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
今天我们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
新课
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结合课前收集的地球形状的资料,自主学习教材14—16页图文,完成下面图表中的内容,你可以用文字、图画等简单的方式完成。
2、图表完成后,组长组织小组同学,参考教材方法,利用身边资料,试一试,做“帆船进出港”的模拟实验。
3、有问题组内或组间互相学习,给大家2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上面的两个问题。
(图表如下)
(列图表的方式更简明、更直观,给同学们两个大问题,简明又有深度,提出的要求也作出了强调---组长组织完成列表,组内或组间互相学习,试一试实验,尽量给同学们较充分的时间探究学习。)
展示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班讲解人类对地球形
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2、以小组为单位,由一个小组示范“帆船进、出港”的模拟实验。
3、看看这一组数据6378,40091,510067866(地球赤道半径,周长,地球表面积)你发现可以有哪些记忆技巧。
(分别是4位数、五位数、九位数,第一个数字是4、5、6,半径可以记做678----3,然后3放在6后面,……此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用技巧来增强记忆,在轻松中学习。)
(展示交流时间大约近10分钟,本节课是研讨课,因此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表述自己学习的收获或自己的观点,沟通交流的同时更加明晰科学事物发展的真相。)
达标反馈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_______。
________第一次完成环球旅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________第一个飞入太空,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
在太空遥望地球的第一个中国人是______。
学教反思;
1、让同学们观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启发、困惑或者收获。
拓展延伸
如果你每天走40千米,沿赤道步行一周需多少天?是500天、1000天还是1500天,关于地球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课后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教学反思和后记】
从平实的问题出发,研讨课,谈话式教学,学生感到很亲切,课堂气氛在发言、讨论、平和、严谨有序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