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2)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2)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9-02 10:5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4-75页例2,“想想做做”第1、3题。
教材分析:这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解答一些已知三个条件和其中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题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做纸花的情境,给出三个已知条件,并提出了一个问题。教材启发学生从题中的已知条件入手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解决问题。“想一想”改变了最后一个条件,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归纳、小结。“想想做做”习题的安排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加深对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初步接触了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本节课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完整经历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回顾反思这几个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同时要突出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本课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用线段图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有利于学生体会直观手段对于解决问题的辅助价值。
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经验,初步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学会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想起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学会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具学具:黑板贴、直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课题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出示课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二、运用策略
1.初步理解题意
谈话:这个策略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有三位小朋友在做纸花装饰班级时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例2情境图,学生独立读题。)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红花有多少朵。)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为了将这三种花的数量关系表示得更清楚,可以画线段图表示。
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们觉得应该先画表示哪种花朵数的线段?(绿花,画线段)
接着画表示哪种花朵数的线段?应该画多长呢?(黄花,黄花的朵数是绿花朵数的2倍,画线段)
还剩红花,红花的线段可以画多长?(比表示黄花朵数的线段长一些,画线段)
要求: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需要在线段图中标注出来。(老师在线段图中板书)
拿出学习材料,在图中填一填。(指名学生上台填)
看着线段图想一想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要求红花有多少朵。)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复述条件和问题)
启发: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求出红花有多少朵?先想一想。再和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充分交流后,老师板书解题思路)
3.列式解决问题
引导:该怎样列式呢?请拿出学习材料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黑板贴展示学生的算式)
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如果把“红花比黄花多7朵”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这时红花的线段应该画多长?在学习材料上画一画。(指名学生上台画,教师标注条件和问题)
看着线段图和同桌说一说你打算怎样求出红花的朵数。(指名学生上台指着线段图说。)
请大家在学习材料上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回答。)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解题过程
引导:刚刚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比较一下这两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集体反馈交流。(相同点: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都是先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求出黄花的朵数再联系第三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
不同点: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算法也不同。)
小结:上面两题在解题过程中都是先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求出黄花的朵数再联系第三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都是从条件想起来解决问题的。
三、巩固策略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第(1)题。
提问:图中有哪些已知条件?和同桌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
活动:看着线段图,同桌互相提一个不同的问题让对方解答。
谁愿意来说一说?
追问:你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的?说说怎样解答。(集体反馈)
出示第(2)题。
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这个线段图告诉了我们什么?
追问: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请列式解答。(指名学生汇报。)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读题后,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你会列式解答吗?在学习材料上写一写。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追问:大家在解题时用了什么策略?
谈话:同学们已经能自觉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了,真了不起!
总结策略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画线段图表示条件和问题。)有哪些收获?
总结:这节课我们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回想一下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经历了哪些步骤?
“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回顾反思”这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学生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学生能很快进入新知的学习状态。
由于用线段表示数量是第一次出现,所以,当学生第一次利用线段图分析问题时,教师要适当指导,但不能直接“灌输”,画出表示绿花朵数的线段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根据条件用线段表示另外两个数量。借助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可以直观呈现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分析问题,寻求解题途径,同时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进而列式解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的策略。
改变条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回顾反思,从而再次明确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所运用的策略,使学生加深对策略的认识。
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追问他们是根据题中的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加深学生对条件和问题之间联系的理解。

通过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完善对本节课知识的建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12)朵
绿花
黄花 多(7)朵
红花
?朵
12×2=24(朵)
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12朵
绿花
黄花
红花
?朵 少7朵
12×2=24(朵)
24-7=17(朵)
答:红花有17朵。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