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019年07月31日159****4036的初中化学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7小题)
1.净水过程中可加入的吸附剂是( )
A.活性炭 B.生石灰 C.熟石灰 D.烧碱
【解答】解: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净水过程中可加入活性炭,而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氢氧化钙,使水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不能不能加入,烧碱溶于水,使溶液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加入。
故选:A。
2.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试管1中得到H2
B.A为电源的正极
C.产生H2与O2的质量比约为2:1
D.电解水实验表明,水是由H和O2组成的
【解答】解:A、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试管1中得到的是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A为电源的正极,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产生H2与O2的体积比约为2:1,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3.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①②可除去难溶性杂质 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④可用重金属盐杀菌、消毒 D.步骤①中可加入明矾作絮凝剂
【解答】解:A.步骤①②可除去难溶性杂质,故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正确;
C.重金属盐有毒,不能用于自来水的消毒,故错误;
D.步骤①中可加入明矾作絮凝剂,故正确。
故选:C。
4.下列物质中不含水的是( )
A.铁水 B.食盐水 C.矿泉水 D.浓硫酸
【解答】解:A.铁水是熔化了的铁,是液态的铁,不含水;B.食盐水是食盐的水溶液,其中含有水;
C.矿泉水是含有可溶性矿物质的水;D.浓硫酸是由硫酸与水组成的,含有水。
故选:A。
5.图为自来水生产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水池中的水能直接饮用 B.过滤池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
C.液氯是用来杀菌消毒的 D.供水系统流出的水是纯净物
【解答】解:A、清水池中的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清水池中的水不能直接饮用,故错误;
B、过滤能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液氯是用来杀菌消毒的,故正确;
D、净化后得到的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化合物,是混合物,故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蒸馏可以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物质
C.自来水是纯水 D.电解水实验中正极端产生H2
【解答】解:A、蒸馏得到的水是纯水,通过蒸馏可以从海水中获得淡水,说法正确;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说法不正确;
C、自来水中常含有可溶性的杂质等,不是纯水,说法不正确;
D、电解水实验中正极端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说法不正确。
故选:A。
7.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检测到某溶洞中的流水中溶有较多量的Ca(HCO3)2.下列对该溶洞中的流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洞中的流水是硬水 B.取适量溶洞中的流水,加肥皂水时会出现较多浮渣
C.溶洞中的流水可作为优质饮用水 D.用肥皂洗衣服时不宜使用溶洞中的流水
【解答】解:A、溶洞中的流水中含有较多量的Ca(HCO3)2,是硬水,A正确;
B、溶洞中的流水是硬水,所以取适量溶洞中的流水,加肥皂水时会出现较多浮渣,B正确;
C、溶洞中的流水是硬水,不能作为饮用水,故C错误;
D、溶洞中的流水是硬水,不易直接洗衣服,故D正确。
故选:C。
8.地球表面约有71%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总量却不足总水量的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活性炭给水杀菌消毒 B.为了健康可多饮蒸馏水
C.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D.煮沸可以使软水变为硬水
【解答】解:A.活性炭因其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而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用于消毒。故A错误;
B.蒸馏水中缺少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故长期饮用蒸馏水不利于人体健康,故B错误;
C.可以使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硬水和肥皂水混合产生浮渣,软水和肥皂水混合产生泡沫,故C正确;
D.煮沸过程中,可溶性的钙镁离子化合物会转化为沉淀,煮沸可以使硬水变为软水,故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水的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燃烧生成水,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水的电解过程中正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1:2
C.水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D.可以通过电解水来大量制取氢气
【解答】解: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电解水时,负极生成氢气、正极生成氧气,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通过电解水可以制取氢气,但制取大量的氢气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成本很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0.下列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
C.水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D.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解答】解:A.水是纯净物,从宏观来讲是由水这一种物质组成的,故A不正确;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构成水分子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水中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故B不正确;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故C不正确;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1.关于水的组成或构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B.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由水分子构成 D.每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
【解答】解: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说法正确;
B、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而不是水,水是一个宏观概念,故说法错误;
C、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水是水分子构成的,故说法正确;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故说法正确。
故选:B。
12.在“①水的沸腾,②电解水,③双氧水分解,④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四个实验中能证明水的组成的是( )
A.②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解答】解:①水的沸腾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水的组成;
②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
③双氧水分解能说明双氧水的组成,不能说明水的组成;
④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能证明水的组成的实验是②④。
故选:D。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D.每个水分子是由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解答】解: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A错误;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故C正确;
D、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14.关于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C.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解答】解:A、水中没有氢气和氧气,只有水这一种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不是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5.有关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水②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③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④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⑤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②④
【解答】解: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说法错误。
②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1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
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故说法错误。
④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故说法正确。
⑤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说法正确。
故选:C。
16.水曾被误认为是一种“元素”。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 )
A.电解水 B.水的蒸发
C.浑浊水的过滤 D.硬水软化成软水
【解答】解: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也证明了水是由是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但水的蒸发、浑浊水的过滤、硬水软化成软水都无法证明水的元素组成,故答案为:A。
17.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下列实验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C.正极上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
D.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则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率变大
【解答】解:A、正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确。
B、负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正确。
C、正极上产生的氧气与负极上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比为1:2.不正确。
D、因为硫酸和氢氧化钠都能够在水中电离出大量的离子,从而增强了水的导电性,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率变大。正确。
故选:C。
18.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王刚实验时发现,当氢气体积为2mL时,生成的O2体积才是0.6mL,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将气体放出,利用原装置中的水继续通电进行实验 B.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C.实验所得数据和理论值相差不多,可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D.大胆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解答】解:A、由于原装置中的水溶解氧气和氢气已达到饱和。故A做法可取;
B、由于装置漏气,会造成体积比偏大。故B做法可取;
C、进行化学实验,应有一种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能差不多就可以认为实验成功,故C做法中不可取;D、由于氧气的溶解性比氢气大。故D做法可取。
故选:C。
19.能从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 )
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②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
③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④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A.只有①② B.①②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只有①②④
【解答】解:①水通电分解得到了氢气和氧气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②由水的化学式可知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故正确;
③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④通电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所以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正确。
故选:B。
20.电解水时,在负极收集到40mL气体,则在正极可以收集到气体的体积为( )
A.20mL B.40mL C.60mL D.80mL
【解答】解:电解水实验,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则“电解水时,在负极收集到40mL气体”,则在正极可以收集到气体的体积为20mL。
所以,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1.电解水实验证明了( )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中有氢气和氧气 D.水是一种混合物
【解答】解:A、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A说法错误;
B、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B说法正确;
C、水是一种纯净物,水的组成中没有氢气和氧气。故C说法错误;
D、水是一种化合物,不是混合物。故说法错误。
故选:B。
22.利用水电解器电解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不合理的是( )
A.正极端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正极端玻璃管与负极端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C.负极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被点燃时发出“噗”声
D.负极端产生的气体与正极端产生的气体质量比2:1
【解答】解:A、正极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A正确;
B、正极玻璃管与负极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即所得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故B正确;
C、负极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具有可燃性,纯净的氢气能被点燃并发出“噗”声,故C正确;
D、由水的电解方程式2H2O 2H2↑+O2↑可知反应时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是1:8,而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D错误。
故选:D。
23.水在通电条件下的分解反应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新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 B.通常加入氢氧化钠增强水的导电性
C.若将生成的氢气与氧气充分混合,就能得到水 D.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解答】解:A、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了新物质氢气和氧气。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在水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通常加入氢氧化钠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故B正确;
C、若将生成的氢气与氧气充分混合,点燃时反应生成了水。故C错误;
D、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证明了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D正确。
故选:C。
24.对通电分解水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通电后,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B.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约是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的两倍
D.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约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的两倍
【解答】解:A、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不属于实验现象,属于实验结论。故选项错误;
B、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实验结论。故选项错误;
C、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约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的两倍。故选项错误;
D、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约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的两倍。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5.在公共场所,利用“活性炭+超滤膜+紫外线”组合工艺可获得直饮水,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中活性炭起吸附作用 B.②中超滤膜的作用是过滤
C.③中紫外灯照射,消毒杀菌 D.上述操作获得的直饮水为纯净物
【解答】解:
A、①中加入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水中的杂质,故正确;
B、超滤膜的作用是过滤,故正确;
C、通过紫外灯管的照射是对水进行杀菌消毒,故正确;
D、经吸附、过滤、消毒后只是除掉了水中的部分杂质,不是纯水,故错误;
故选:D。
26.生活中,净化水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方法可能得到软水的是( )
A.过滤 B.煮沸 C.消毒 D.吸附
【解答】解:A、过滤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错误;
B、生活中常常用煮沸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正确;
C、消毒是杀灭细菌的,也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错误;
D、吸附是去颜色和异味的,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7.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天然水中硬水属于混合物,软水属于纯净物 B.在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包括蒸馏这一步骤
C.活性炭净水器里,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并过滤水中的杂质
D.生活中常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泡沫少的是软水
【解答】解:A、天然水中硬水属于混合物,软水属于纯净物错误,软水也可能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在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包括蒸馏这一步骤错误,没有蒸馏;故选项错误;
C、活性炭净水器里,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并过滤水中的杂质正确;故选项正确;
D、生活中常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不是软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6小题)
28.从宏观看,水由 氢元素 和 氧元素 组成;从微观看,水由 水分子 构成.
【解答】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氢元素、氧元素;水分子.
29.近代化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是物质的构成理论,不仅解释了自然现象,还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从原子、分子角度描述水的构成.A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
【解答】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故答案是: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B、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0.地球上生物种类千差万别,但有一共同特点,体内水的质量与其生物体总质量比(亦称质量分数)一般在60%以上.
表:生物体内都含有水
成年人 鱼类 水母、藻类 蔬菜
65%﹣70% 20%一80% 90%以上 90%以上
(1)分析上表中的内容,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意思类似即可) .
(2)水是由 氢、氧 元素组成的,怎样用化学实验证明水的组成(填实验名称) 水的通电分解实验 .
(3)设计实验或通过什么实验,证明白菜中含水: 挤压白菜叶取滴出的液体,滴入白色的硫酸铜固体中,如果硫酸铜变蓝,则含有水. .
【解答】解:
(1)表中反应的是多种不同类型的生物体中水的含量多少,从数值上可以看出水所占比例较高.
故答案为:生物体中水的含量占很大比例;海水中虽含有很多种元素,但氢氧元素所占比例很大.
(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实验方法可以用水的分解解决,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断水的组成.
故答案为:氢元素;氧元素;水的电解.
(3)证明水的存在往往使用硫酸铜的粉末,利用其遇水变蓝的性质进行鉴定.
故答案为:挤压白菜叶取滴出的液体,滴入白色的硫酸铜固体中,如果硫酸铜变蓝,则含有水.
31.“原子”,“元素”含义不同,在应用时须加以区分。水是由氢 元素 和氧 元素 组成的,实验证明:在1个水分子中含有1个氧 原子 和2个氢 原子 。
【解答】解: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故填:元素;元素;原子;原子。
32.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每个水分子是由 1个氧原子 和 2个氢原子 构成的,因此水可以表示为 H2O .当水分解时,生成了 氢原子 和 氧原子 ,2个氢原子结合生成1个 氢分子 ,很多氢分子聚集成 氢气 ;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 氧分子 ,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所以,水中含有 氢 、 氧 两种元素.
【解答】解:每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H2O;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许多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所以说,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故答案为: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H2O;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氢气;氧分子;氢;氧.
33.水是我们很熟悉的物质,学习化学以后,我们对水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从微观的角度看,水分子是由 氢原子和氧原子 构成的;构成水的粒子可表示为 A (填序号).
(2)从宏观的角度看,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
【解答】解:(1)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A可表示出一个水分子的构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故答案为:(1)氢原子和氧原子;A;
(2)氢元素和氧元素.
三.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
34.观察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回答后面问题:
图为电解水装置,其中试管2中得到的气体是 H2 (填写物质化学式),在实验中,为了增加水的导电性,往往用较稀的硫酸溶液代替水,当电解一段时间后,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变大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答】解: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由图可知,试管2中生成的气体为氢气,化学式为H2;电解水时,硫酸钠不参加反应,随着水的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增大;
故答案为:H2;变大。
35.如图所示是实验室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为电源的正、负两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出现的实验现象有① 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通过现象判断B为电源的② 正 (填“正”或“负”)极。
(2)电解水时,需要在水中加入硫酸钠或氢氧化钠,其目的是 增强导电性 ;打开Ⅰ玻璃管上的活塞,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玻璃管尖嘴口的气体时出现的现象是 无色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
(3)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为 H2O H2+O2 。
【解答】解:(1)A、B为电源的正、负两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出现的实验现象有: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由于连接电源B电极的玻璃管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则可判断B为电源的正极。
(2)由于硫酸钠或氢氧化钠在水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电解水时,需要在水中加入硫酸钠或氢氧化钠,其目的是增强导电性;打开Ⅰ玻璃管上的活塞,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玻璃管尖嘴口的气体,该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出现的现象是:无色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3)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2H2O 2H+O2。
故答为(1)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2)增强导电性;无色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3)H2O H2+O2。
36.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同学想了解水的组成,他们对水的组成展开探究:
【提出疑问】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作出猜想】猜想(1):水是由氧元素组成;
猜想(2):水是由氢元素组成;猜想(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设计实验】如图:电解水的实验
【实验现象】(1)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 气泡 。
(2)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比为 1:2 。
【实验验证】
(3)如何鉴别试管2产生的气体: 往收集的②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若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 。
【实验结论】
(4)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5)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水氢气+氧气 。
【实验反思】
(6)通过本实验再次说明了 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反应前后 原子(或元素) 的种类是不变的。
【解答】解:【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具有气泡产生,连接正极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连接负极的试管内产生的是氢气,体积较大,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实验验证】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收集的两个试管中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若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若该气体被点燃,则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实验反思】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据此解答。故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答案:
(1)气泡;(2)1:2;
(3)往收集的②试管中伸入燃着的木条,若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4)氢元素和氧元素;
(5)水氢气+氧气;(6)分子;原子(或元素);
37.实验课上,勇往直前实验小组的同学们正在进行“水的组成”的探究,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水是一种元素吗?
【进行实验】同学们按照教材中的装置(如图1)进行了实验:
【收集证据】(1)实验中,同学们观察到电极附近有① 气泡 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② 1:2 。切断电源,打开b管顶端的活塞,在管口放置一根燃着的木条,会观察到③ 无色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 。
【讨论分析】实验时,老师在水中加入了少量氢氧化钠,目的是(2) 增强导电性 。
【得出结论】(3)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①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
通过此结论还能从宏观角度解释,水之所以属于氧化物,是因为② 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
【拓展延伸】(4)同学们又查阅到了如下资料:
a.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具有腐蚀性。b.旧版教材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c.给含有氯化钠的水通电,会发生如下反应:氯化钠+水氢氧化钠+氢气+氯气。
请你分析思考:和图2的装置相比,现行教材(图1)装置的优点是① 管上有刻度,更准确 (任意写一点)。进行实验时,② 不能 (填“能”或“不能”)将氢氧化钠换为氯化钠。
【总结交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上述实验的分析对比,归纳两条在改进实验时需考虑的因素(5)① 改进实验要更易于操作 、② 改进实验要具备更高的准确性 。
同学们不但成功探究了水的组成,得出正确结论,还对“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期待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更多问题!
【解答】解:(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观察到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切断电源,打开b管顶端的活塞,在管口放置一根燃着的木条,会观察到无色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
(2)水通电分解加入了少量氢氧化钠,目的是增强导电性;
(3)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通过此结论还能从宏观角度解释,水之所以属于氧化物,是因为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4)和图2的装置相比,现行教材(图1)装置的优点是管上有刻度,更准确;更便于检验生成的气体;防止从水槽中取出试管时碱性液体腐蚀手,电解氯化钠溶液生成氢气和氯气,所以不能用氯化钠代替氢氧化钠;
(5)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上述实验的分析对比,归纳两条在改进实验时需考虑的因素:①改进实验要更易于操作;②改进实验要具备更高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1)①气泡;②1:2;③无色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
(2)增强导电性;
(3)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②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4)①管上有刻度,更准确;②不能;
(5)①改进实验要更易于操作;②改进实验要具备更高的准确性。
38.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组成是认识物质的一种方法。研究水的组成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电解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经检验,电解水只生成了氢气和氧气,确定了水是由 氢元素 和 氧元素 组成的结论,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质量守恒定律 。
(2)已知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数目的分子。由于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求出水分子中 氢原子 和 氧原子 的个数比为2:1,经进一步科学确认,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3)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2↑ ;该反应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1:8 。
(4)相同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相同的,每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气体的质量如下:
气 体 氢 气 氧 气
每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气体的质量 1.63×10﹣3g 4.34×10﹣3g
则相对更易溶于水的气体是 氧气 ;由此你认为在水的电解过程中,生成氢气、氧气的体积比可能 大于 2:1(填“大于”或“小于”)。
【解答】解:
(1)电解水生成氢氧两种气体,确定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中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2)因为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每个氢分子和氧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通过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求出水分子构成中 氢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为2:1,可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3)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该反应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2):(16×2)=1:8;
(4)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则相对更易溶于水的气体是氧气,由此你认为在水的电解过程中,生成氢气、氧气的体积比可能大于2:1。
故答案为:
(1)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质量守恒定律; (2)氢原子;氧原子;
(3)2H2O2H2↑+O2↑.1:8; (4)氧气;大于;
39.如图分别是甲、乙两个同学绘制的电解水时生成的气体与时间的关系图。
(1)甲同学绘制的图象是错误的,理由是 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不是2:1
(2)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 1:2 ,故乙同学绘制的图象 错误 (填“正确”或“错误”)。
(3)在图中a、b、c表示电解水时,反应实质的微观示意图,其正确的顺序是 bca
【解答】解:(1)甲同学绘制的图象是错误的,理由是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不是2:1;
(2)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故乙同学绘制的错误。
(3)在图中a、b、c表示电解水时,反应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组组合,其正确的顺序是bca。
故答为:(1)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不是2:1;(2)错误;(3)bca。
40.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中甲连接电源 负 极,对应图②中 A 气体(填“A”或“B”).
(2)用 排水 法收集氢气和氧气,这是根据气体 不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 的性质.检验乙管中气体常用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试管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
(3)电解一段时间后,甲、乙两管均有气泡产生,其中 甲 管水位下降得快,其原因是 甲中产生的气体的速度快于乙中产生气体的速度,两者体积比为2:1 .
(4)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将两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绘制成图②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回答:①由图②看出,A气体是 氢气 ,B气体是 氧气 .
②0~4min A、B气体的体积比为 2:1 .
【解答】解:(1)图①中甲试管收集的气体较多是氢气,连接电源负极,对应图②中A气体.
(2)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和氧气,这是根据气体不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的性质.乙管中气体较少是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检验乙管中气体常用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试管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3)电解一段时间后,甲、乙两管内水位均下降,但是甲管水位下降得快,其原因是甲试管产生的是氢气,乙试管产生的是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
(4)①由图②看出,A气体是氢气,B气体是氧气,判断依据是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
②0~4min A、B气体的体积比为2:1.
故答为(1)负,A;
(2)排水,不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试管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3)甲,甲中产生的气体的速度快于乙中产生气体的速度,两者体积比为2:1.
(4)氢气,氧气;
(5)2:1.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7/31 3:28:12;用户:15990074036;邮箱:15990074036;学号:27322550
第15页(共15页)
水的组成和净化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27小题)
1.净水过程中可加入的吸附剂是( )
A.活性炭 B.生石灰 C.熟石灰 D.烧碱
2.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试管1中得到H2
B.A为电源的正极
C.产生H2与O2的质量比约为2:1
D.电解水实验表明,水是由H和O2组成的
3.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①②可除去难溶性杂质 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④可用重金属盐杀菌、消
D.步骤①中可加入明矾作絮凝剂
4.下列物质中不含水的是( )
A.铁水 B.食盐水 C.矿泉水 D.浓硫酸
5.图为自来水生产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水池中的水能直接饮用 B.过滤池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
C.液氯是用来杀菌消毒的 D.供水系统流出的水是纯净物
6.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蒸馏可以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物质
C.自来水是纯水 D.电解水实验中正极端产生H2
7.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检测到某溶洞中的流水中溶有较多量的Ca(HCO3)2.下列对该溶洞中的流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洞中的流水是硬水 B.取适量溶洞中的流水,加肥皂水时会出现较多浮渣
C.溶洞中的流水可作为优质饮用水 D.用肥皂洗衣服时不宜使用溶洞中的流水
8.地球表面约有71%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总量却不足总水量的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活性炭给水杀菌消毒 B.为了健康可多饮蒸馏水
C.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D.煮沸可以使软水变为硬水
9.下列关于水的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燃烧生成水,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水的电解过程中正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1:2
C.水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D.可以通过电解水来大量制取氢气
10.下列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
C.水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D.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11.关于水的组成或构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B.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由水分子构成 D.每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
12.在“①水的沸腾,②电解水,③双氧水分解,④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四个实验中能证明水的组成的是( )
A.②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D.每个水分子是由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14.关于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C.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5.有关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水②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③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④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⑤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②④
16.水曾被误认为是一种“元素”。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 )
A.电解水 B.水的蒸发 C.浑浊水的过滤 D.硬水软化成软水
17.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下列实验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C.正极上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
D.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则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率变大
18.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王刚实验时发现,当氢气体积为2mL时,生成的O2体积才是0.6mL,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将气体放出,利用原装置中的水继续通电进行实验 B.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C.实验所得数据和理论值相差不多,可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D.大胆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19.能从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 )
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②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
③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④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A.只有①② B.①②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只有①②④
20.电解水时,在负极收集到40mL气体,则在正极可以收集到气体的体积为( )
A.20mL B.40mL C.60mL D.80mL
21.电解水实验证明了( )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中有氢气和氧气 D.水是一种混合物
22.利用水电解器电解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不合理的是( )
A.正极端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正极端玻璃管与负极端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C.负极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被点燃时发出“噗”声
D.负极端产生的气体与正极端产生的气体质量比2:1
23.水在通电条件下的分解反应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新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 B.通常加入氢氧化钠增强水的导电性
C.若将生成的氢气与氧气充分混合,就能得到水 D.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4.对通电分解水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通电后,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B.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约是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的两倍
D.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约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的两倍
25.在公共场所,利用“活性炭+超滤膜+紫外线”组合工艺可获得直饮水,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中活性炭起吸附作用 B.②中超滤膜的作用是过滤
C.③中紫外灯照射,消毒杀菌 D.上述操作获得的直饮水为纯净物
26.生活中,净化水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方法可能得到软水的是( )
A.过滤 B.煮沸 C.消毒 D.吸附
27.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天然水中硬水属于混合物,软水属于纯净物 B.在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包括蒸馏这一步骤
C.活性炭净水器里,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并过滤水中的杂质
D.生活中常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泡沫少的是软水
二.填空题(共6小题)
28.从宏观看,水由 和 组成;从微观看,水由 构成.
29.近代化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是物质的构成理论,不仅解释了自然现象,还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从原子、分子角度描述水的构成.A .B .
30.地球上生物种类千差万别,但有一共同特点,体内水的质量与其生物体总质量比(亦称质量分数)一般在60%以上.表:生物体内都含有水
成年人 鱼类 水母、藻类 蔬菜
65%﹣70% 20%一80% 90%以上 90%以上
(1)分析上表中的内容,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2)水是由 元素组成的,怎样用化学实验证明水的组成(填实验名称) .
(3)设计实验或通过什么实验,证明白菜中含水: .
31.“原子”,“元素”含义不同,在应用时须加以区分。水是由氢 和氧 组成的,实验证明:在1个水分子中含有1个氧 和2个氢 。
32.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每个水分子是由 和 构成的,因此水可以表示为 .当水分解时,生成了 和 ,2个氢原子结合生成1个 ,很多氢分子聚集成 ;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 ,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所以,水中含有 、 两种元素.
33.水是我们很熟悉的物质,学习化学以后,我们对水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从微观的角度看,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构成水的粒子可表示为 (填序号).
(2)从宏观的角度看,水是由 组成的.
三.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
34.观察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回答后面问题:
图为电解水装置,其中试管2中得到的气体是 (填写物质化学式),在实验中,为了增加水的导电性,往往用较稀的硫酸溶液代替水,当电解一段时间后,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5.如图所示是实验室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为电源的正、负两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出现的实验现象有① ,通过现象判断B为电源的② (填“正”或“负”)极。
(2)电解水时,需要在水中加入硫酸钠或氢氧化钠,其目的是 ;打开Ⅰ玻璃管上的活塞,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玻璃管尖嘴口的气体时出现的现象是 。
(3)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为 。
36.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同学想了解水的组成,他们对水的组成展开探究:
【提出疑问】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作出猜想】猜想(1):水是由氧元素组成;猜想(2):水是由氢元素组成;
猜想(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设计实验】如图:电解水的实验
【实验现象】(1)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 。
(2)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比为 。
【实验验证】(3)如何鉴别试管2产生的气体: 。
【实验结论】(4)水是由 组成的。(5)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
【实验反思】(6)通过本实验再次说明了 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反应前后 的种类是不变的。
37.实验课上,勇往直前实验小组的同学们正在进行“水的组成”的探究,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水是一种元素吗?【进行实验】同学们按照教材中的装置(如图1)进行了实验:
【收集证据】(1)实验中,同学们观察到电极附近有① 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② 。切断电源,打开b管顶端的活塞,在管口放置一根燃着的木条,会观察到③ 。
【讨论分析】实验时,老师在水中加入了少量氢氧化钠,目的是(2) 。【得出结论】(3)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① 。
通过此结论还能从宏观角度解释,水之所以属于氧化物,是因为② 。【拓展延伸】(4)同学们又查阅到了如下资料:
a.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具有腐蚀性。b.旧版教材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c.给含有氯化钠的水通电,会发生如下反应:氯化钠+水氢氧化钠+氢气+氯气。
请你分析思考:和图2的装置相比,现行教材(图1)装置的优点是① (任意写一点)。进行实验时,② (填“能”或“不能”)将氢氧化钠换为氯化钠。
【总结交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上述实验的分析对比,归纳两条在改进实验时需考虑的因素(5)① 、② 。
同学们不但成功探究了水的组成,得出正确结论,还对“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期待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更多问题!
38.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组成是认识物质的一种方法。研究水的组成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电解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1)经检验,电解水只生成了氢气和氧气,确定了水是由 和 组成的结论,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2)已知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数目的分子。由于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求出水分子中 和 的个数比为2:1,经进一步科学确认,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3)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
(4)相同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相同的,每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气体的质量如下:
气 体 氢 气 氧 气
每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气体的质量 1.63×10﹣3g 4.34×10﹣3g
则相对更易溶于水的气体是 ;由此你认为在水的电解过程中,生成氢气、氧气的体积比可能 2:1(填“大于”或“小于”)。
39.如图分别是甲、乙两个同学绘制的电解水时生成的气体与时间的关系图。
(1)甲同学绘制的图象是错误的,理由是
(2)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 ,故乙同学绘制的图象 (填“正确”或“错误”)。
(3)在图中a、b、c表示电解水时,反应实质的微观示意图,其正确的顺序是
40.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中甲连接电源 极,对应图②中 气体(填“A”或“B”).
(2)用 法收集氢气和氧气,这是根据气体 的性质.检验乙管中气体常用的方法是 .
(3)电解一段时间后,甲、乙两管均有气泡产生,其中 管水位下降得快,其原因是 .
(4)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将两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绘制成图②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回答:①由图②看出,A气体是 ,B气体是 .②0~4min A、B气体的体积比为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