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1.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了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俭朴,“性简素,寡嗜欲”。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和《集林》。
2.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应晒书等。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 雪骤( )
柳絮( ) 无奕( )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尊君在不:
参考答案
(4)“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
重点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这一句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议)。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4.《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他的反驳有说服力吗?
元方针锋相对,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使得“友人”“惭”最后“下车引之”。
5.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元方是机智聪敏,善辩,懂礼识仪的人; 友人是无信、无礼但知错能改的人。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尊君在不( ) 雪骤( ) 差可拟( )
柳絮( ) 无奕(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公欣然曰:
(5)陈太丘与友期行:
(6)相委而去:
(7)入门不顾:
(8)下车引之:
(9)太丘舍去:
(10)尊君在不:
3.翻译下列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君与家君期日中。
(5)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2)俄而雪骤( )
(3)撒盐空中差可拟(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兄妹两人的“解”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下车引之( )
②相委而去( )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6.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
的看法。
真题练习
【2018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欧阳晔治鄂州( )
(2)狱久不决(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独留一人于庭/负者歌于途
B.出其桎梏而饮食/出淤泥而不染
C.自临其狱/其如土石何
D.皆以右手持匕/不以物喜
3.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公 曰 杀 人 者 汝 也!
参考答案
1.fǒu zhòu nǐ xù yì
(10)通假字,通“否”
【解析】本题考查课文重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因”是古今异义字,古义:凭借。今义:因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思是“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期”也是古今异义字,古义:约定。今义:日期。“顾”也是古今异义字,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不”是一个通假字,通“否”。
3.(1)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与别人约定好一同上路,丢下人家(自个儿)走了。
1.(1)家庭聚会
(2)不久,一会儿
(3)相比
【解析】(1)“内集”属实词,一词多义。“内”指内部,文中指家庭内部,“集”,即集会之意。(2)“俄而”为古语中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今已不用。翻译时将它们换成现代汉语中合适的词即可。(3)“拟”为“相比”之意。
2.(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3.示例一:“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二:“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解析】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4.①拉,牵拉;
②丢下,舍弃;
③才;
④害怕,担心。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5.①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来谈。
1.(1)治理,管理 (2)案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重点注意本题中的“狱”在这里指“案件”。教材中《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也指案件。注意知识点的迁移。
2.A
【解析】A项中的“于”解释为:在;B项中的“而”分别解释为:表顺承/表转折;C项中的“其”分别解释为:代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D项中的“以”分别解释为:用/因为。故选A。
3.公曰 / 杀人者 / 汝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杀人的是你!故应断为:公曰 / 杀人者 / 汝也!
参考译文: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知识
1.《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人________________组织人
编写的。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
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从《咏雪》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重点
1.你认为谢道韫和胡儿的比喻哪一个好呢?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 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撒盐”这一比喻用得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在空中撒盐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所以说“柳絮”一喻好。
2.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有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3.《陈太丘与友期行》文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基础训练
1.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子侄辈的人)
B.撒盐空中差可拟(好像)
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丢弃)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译:过了不久雪下得紧了。
B.即公大兄无奕女。
译:(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C.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等你很久了,你还没到,已经死了。
D.元方入门不顾。
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公欣然曰 (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3)吾日三省吾身( )
(4)四十而不惑 ( )
2.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内容上分析,
孔子这三句话依次讲的是学习方法、 和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方/时年七岁
B.歆辄/难之
C.宁可/以急相弃邪?
D.遂/携拯如初。
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元方入门不顾 尊君在不
B.王欲舍所携人 太丘舍去
C.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下车引之
D.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歆辄难之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8.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怎样做人的道理?
9.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甲文最后写友人的神态和动作,衬托了元方的形象;乙文最后一句的议论表现了两个人物不同的
为人处世态度。
C.甲文中的陈太丘撇下友人独自走了,是失信的表现;友人发怒,意在批评不要失信于人。
D.乙文对华歆、王朗两人面对逃难者搭船的要求时,所表现出来的前后不同的态度的对比描写,突
出了文章的主题。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湖北武汉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牧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
【注】①先主:指刘备。②曹公:指曹操。③孟起:马超的字。④益德:张飞的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 合:聚集
B.先主斜趣汉津 趣:奔赴
C.适与羽船相值 适:前往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 拒:抵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课文重点字词的意思。“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拟”是“相比”的意思。
2.C
1.(1)高兴的样子。
(2)相比。
(3)自我检查,反省。
(4)迷惑,疑惑。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欣然”为“高兴的样子”,“惑”为“迷惑”,“省”为“反省”,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2.(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理解文章内容,抓住“欣然”“大笑乐”两词即可理解文中所写的欢快的家庭气氛。
4.学习态度、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分析语句的含义,即可知本句是讲学习态度和为人修养的。
5.B
【解析】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B项两个“舍”都是舍弃、离开的意思。A项,第一个“不”的意思是其本意,不;第二个“不”是通假字,通“否”。C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D项,第一个“难”是名词,灾难,灾祸;第二个“难”是动词,责难,驳斥。
7.(1)友人十分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
(2)既然已经接纳了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8.甲文:做人要明礼诚信。
乙文: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故事主旨的理解。故事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9.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C项表达错误。甲文中的陈太丘撇下友人独自走了,是因为友人失约在先,所以不是失信的表现。
1.C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C项的解释有误,“适”的意思是“正好”。
2.C
3.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B项有误,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可知,在人多广众的场合,关羽、张飞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并不是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4.关羽看信后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看。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省”“示”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参考译文: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时,正碰上刘备在乡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刘备任平原相时,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属下士兵。刘备与他们两人同床共寝,亲如兄弟。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们两人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关羽后来跟随刘备投靠刘表。刘表死后,曹操挥兵平定了荆州,当时刘备想从樊城走,往南渡长江,另外派遣关羽领了数百艘船到江陵会合。曹操一直追,追到当阳县长坂那个地方,刘备连忙转向汉津港,正好与关羽的水军会合了,那么他们就一起去了夏口。后面,孙权借兵给了刘备抵抗曹操,曹操看他有兵了赚不到什么便宜就退兵了。后面刘备占领了江南的几座城市,那个时候就封拜关羽的官阶,让他当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军在长江以北,抵抗曹操,守咽喉之地。刘备西征平定益州,拜关羽为管理荆州一片的都督。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好强护短,于是答复他说:“孟起兼有文武天赋,雄健刚烈超过一般人,是一代豪杰,与黥布、彭越是同类的人,可与翼德并驾齐驱争个高下,然而还是不如你美髯公无与伦比地超群出众。”关羽胡须漂亮,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看了书信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