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 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 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02 07:4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习目标: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具体包括中枢权力体系、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并通过史料研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形成对以上制度的全面认识。
2、在学习政治制度的过程中,逐步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体会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辉煌。第一篇 中枢权力体系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材料一: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位高权重,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材料二: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之”。而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
阅读以下材料,说一说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建立中朝皇 帝 九 卿 有事上报西汉武帝时:执行机构
决策机构
西汉前期,丞相全部由功臣宿将出任,他们功勋卓著,位高权重。汉武帝亲政后欲大权独揽,着手提拔一些出身低微,但具有一定才干的文人、近臣,授予他们侍中、给事中一类的头衔,给他们较大的出入宫禁的自由,并放手让他们参与处理朝政,从而培植出一批立足于宫中、与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朝臣分庭抗礼的内廷官员。 隋朝以前,权臣篡位的事儿,史不绝书,多有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权臣篡位,一般都是以当丞相为第一级台阶,曹操、刘裕、陈霸先等人,连同那个篡位未成的董卓在内,都当过丞相。
往往做了丞相就有机会篡位,曹操做了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基本上等于篡位了;接着曹魏几十年之后,被丞相司马氏篡了位;隋文帝杨坚也是做了丞相后,篡了北周的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皇帝御史
大夫丞
相太
尉皇帝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1、集体宰相制
2、出现了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3、相互牵制 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这一史实说明了什么?说明皇权受到门下省的制约宋朝进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三省二府三司皇帝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财政度支盐铁户部军政工部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三衙禁军统兵权调兵权行政宰相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参知政事(副相)宋朝中枢权力体系枢密使三司使
计相皇帝元朝的中枢权力体系:一省制中书省第二篇 选官制度
——人才与统治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世卿世禄:
血缘九品中正:
门第军功授爵:
军功察举征辟:
品德
科举制:
考试成绩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1、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容易任人唯亲
2、形成累世公卿的局面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东汉末年的九品中正制百度词条——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 科举考试在贞观时,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 会试的朱卷史料二: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呼吁废除科举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时人曾说:“言其重要,直无异于古之废封建、开阡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他人看“科举”史料一: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科举制堪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我来看“科举”!第三篇 监察谏议制度
——“反腐”且行且思中共十八大之后,“习李”新政中最受公众瞩目、目前也取得较大成效的内容无疑是反腐败。王岐山执掌中纪委后,誓言既要“拍苍蝇”,也要“打老虎”。腐败“雾霾”持续被重拳整治,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三清”理念成为反腐标杆。一年内,中央高层多次发出反腐决心和要论,多个高官落马样本持续彰显反腐力度。 周永康衣俊卿 刘铁男 王永春蒋洁敏季建业 门下省谏院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监察谏议机构谏议大夫魏征从古代监察谏议制度的发展演变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尝试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进行综合评价。材料一: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观得失。”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的17年里,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本上都采纳了。
后来有一次由于魏征的直言明谏,唐太宗回到后宫后见长孙皇后发恨道:“总有一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唐太宗到了晚年,不大听得进批评意见了,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也先后去世,他跟大臣们议事,常是夸夸其谈,唯己是从,刚强高傲,日胜一日。集思广益的“耳顺”被阿谀奉承的“顺耳”声所替代……材料二:中国历代都有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出现,如秦朝的赵高、汉朝的董卓、三国的黄皓、南北朝的阮佃夫、隋朝的杨素、 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哈麻、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和珅……等等,层出不穷。
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
人才基础 廉洁高效运转
人才基础
维护公平公正课堂小结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制度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先民政治智慧的结晶,虽然这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已经远去了,但分权制衡、公平公正以及监察监督的原则和思想一直在我们身边……本课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