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复习课件34张PPT+知识点)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复习课件34张PPT+知识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02 06:43:37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精练版P52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时间:383年。
3.目的:苻坚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4.结果:晋军打败前秦军,苻坚逃回北方。
5.特点: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练版P52
1.政权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494年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
①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精练版P53
1.表现
(1)生产、生活: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相互学习生产技能。
(2)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简述淝水之战的概况和影响。
答:(1)概况:①时间:383年。②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③起因: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④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2)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简述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史实。
答: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产生的影响。
答:(1)措施:①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②推行汉化措施:a.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b.以汉服代替鲜卑服。c.改鲜卑姓为汉姓。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2)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①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②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③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④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⑤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⑥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1.淝水之战给我们哪些启示?
示例: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有着重大意义等。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
示例: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想要国家变得和谐强大,就要树立敢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3.谈谈你对民族大交融的认识。
示例:民族大交融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冲突和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列表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
示例:如下表所示。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点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课件35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383 以少胜多 C A B 鲜卑 439 洛阳 汉语 汉服 汉姓 联姻 民族交融 C D B  C D B 君主专制 汉语 精神 隋唐  C D A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