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打包4套)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打包4套)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03 10:43:13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易错提醒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史料实证
甲: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
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
连环漫画中的一组画面。
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
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
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
鸣凤。
探究点
随堂训练
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2)根据史料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探究点
随堂训练
提示(1)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事实,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事实,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探究点
随堂训练
(2)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历史解释
(1)变化原因: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其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中国,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②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华民国、新中国各进步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了各种改革,促使中国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变化。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④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
(2)特征:①旧与新、中与西的冲突、融合,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复杂多样的景象,且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严重不均衡。②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图解识记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考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题目立意本题要求从材料中提供的现象着手,得出合理的认识,旨在考查论从史出的基本能力。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解题指导科举考试中“假装辫发”现象的出现,表明许多知识分子仍没有从根本上冲破旧的观念和习俗的束缚,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旧制度在制约着社会观念的变革。故选D项。
答案D
探究点
随堂训练
1.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  )
A.断发易服 B.婚丧仪式简化
C.穿着洋装 D.白话文风行
解析辛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具有了革命色彩,故A项正确;婚丧仪式的简化没有反清革命色彩,故B项错误;穿着洋装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并没有盛行,故D项错误。
答案A
2.沈阳的锦绣春、海天春“专办英法大菜,各种点心、洋烟、洋酒一概发售”。上述现象在东北地区出现应始于(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营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这使东北地区的城市生活开始出现西化的现象。
答案B
探究点
随堂训练
3.阅读下图《变迁》。图片以中间为分界线,左右两边清朝、民国时期的服装和建筑风格明显不同。下列关于该图片说法正确的是(  )
A.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
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
C.社会生活出现出土洋并存特色
D.西式服装完全取代了传统服饰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城乡之间的差异,故A项错误;“普遍接受”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从图片“左右两边清朝、民国时期的服装和建筑风格明显不同”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活出现了传统风格与近代风格并行的局面,故C项正确;“完全取代”说法太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C
探究点
随堂训练
4.近代《青浦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这表明(  )
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
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
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
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
解析材料中男从事“鬻贩”,女从事“纱丝”,反映了近代工业兴起,而“奢华渐启”“礼教鲜存”反映了传统礼教思想遭受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救亡图存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礼教束缚妇女”,故C项错误。
答案D
探究点
随堂训练
5.20世纪60年代,中国城市中的许多街道、老字号商店、学校的名称被修改为“反修路”“东风商店”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
B.革命者应保持朴素作风
C.城市民众提倡革命理想
D.国家政治影响社会生活
解析20世纪60年代,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城市中的许多街道、老字号商店、学校的名称被修改为“反修路”“东风商店”,与这一时期的政治有很大关系,这说明国家政治影响社会生活,故D项正确。
答案D
探究点
随堂训练
6.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  )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
C.在农村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解析统购派购与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计划经济,后者是商品经济。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探究点
随堂训练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服饰由“毛式的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绣花鞋”“剪辫子”两个方面分析回答变化;第二小问,可以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回答。第(2)问,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回答。
参考答案(1)变化:妇女废止缠足、男性革除结辫陋习。原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
(2)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
(共22张PPT)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与公路




















二、水运与航空(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提示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新中国成立前










2.新中国成立后
(1)发展概况
①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也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影响
①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②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易错提醒中国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又便利了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中国现代通讯事业的发展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结果。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史料实证
此(铁)路一开,遂专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车马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困。……且内地股匪未靖……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之在中国者,亦断不能平安无事。
——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1865年)
互动探究(1)史料反映出毛鸿宾对修筑铁路持怎样的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动力。
提示(1)反对。理由:不利于中国人的出行和贸易;容易引发民变,造成社会动荡。
(2)列强入侵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以推动社会发展。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历史解释
(1)特点:①鸦片战争后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业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发展过程明显呈现出城市比乡村先进、东部比西部先进的特征。
(2)成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社会影响:①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加强,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图示巧记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据1876年的《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以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坐车者尽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大多数国人仍然对火车持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已具备接纳某些新事物的能力
D.铁路发展形成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探究点
随堂训练
题目立意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是近代化的重要表现。铁路交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成果,它也在推动着中国近代化的不断发展。本题旨在考查铁路交通发展与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解题指导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人们对铁路运输这一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并且一部分人还亲身进行了体验,这与原来对外来事物一概排斥的做法相比,表明中国已开始接纳近代文明的某些成果。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
探究点
随堂训练
1.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道:“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清廷都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交通近代化的阻力
解析题干提供的信息“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说明交通近代化遭到下层民众的反对;“清廷都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说明外国资本的侵略是阻碍中国交通近代化的因素,故选D项。
答案D
探究点
随堂训练
2.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解析电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其禁乃开”说明电的应用已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
答案C
探究点
随堂训练
3.下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做出这一判断最明确的依据应该是(  )
A.服饰 B.发型
C.交通工具 D.建筑装饰风格
解析黄包车是近代从外国传入的,故C项正确;图片上的服饰没有体现近代气息,故A项不正确;图片上人物的发型也属于传统发型,没有体现近代气息,故B项不正确;图片上没有看出建筑装饰风格,故D项不正确。
答案C
探究点
随堂训练
4.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这表明 (  )
A.人们仍然有浓重的传统意识
B.汽车成为人们主要出行工具
C.近代上海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人们对外来侵略的顽强抵抗
解析材料中“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是先进的科技,“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反映了对先进科技的抵触,故A项正确;汽车成为主要出行工具与材料中“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代表先进的科技,而非奢侈风气,故C项错误;材料中“从德国引进的汽车”不是侵略,故D项错误。
答案A
探究点
随堂训练
5.近代不少火柴厂的火花体现了国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0世纪30年代,大华火柴厂出品的“飞机”火花,以早期双翼单引擎螺旋桨式飞机作为主图;湖北武汉火柴厂出品的“航空”火花,以当时较先进的单翼多引擎螺旋桨式客机为主图。当时,这些火花的出现说明中国(  )
A.近代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
B.中国飞机制造业进步显著
C.近代国人期待航空事业发展
D.新式交通工具已广泛使用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解析近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缓慢,故A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中国飞机制造业并没有显著进步,故B项错误;根据“以当时较先进的单翼多引擎螺旋桨式客机为主图”等信息可知,这些火花反映了近代国人期待航空事业发展,故C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新式交通工具仅在少数城市使用,故D项错误。
答案C
探究点
随堂训练
6.《津门杂记》(1884年)中写道:“消息灵通异等闲,巧凭电线露机关,不须山海嫌修阻,千里音书一瞬还”。此竹枝词反映了(  )
A.近代无线电报事业得到推广
B.近代有线通讯方便人们交流
C.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迅速
D.现代航空事业在中国的发展
解析从材料“巧凭电线露机关”可知,与无线电报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消息灵通异等闲,巧凭电线露机关,不须山海嫌修阻,千里音书一瞬还”可知,近代有线通讯方便信息传递,故B项正确;铁路运输业与材料“电线”不符,故C项错误;现代航空事业与材料“电线”传递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探究点
随堂训练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决定恢复从山海关至沈阳的关外段铁路工程,并先完成锦州段工程。当时有关官吏,因恐怕雇佣外国工程师勘测线路会激起民变,故不得不起用詹天佑。于是,詹天佑被调任山海关至锦州段的驻段工程师。詹天佑负责主持锦州段铁路的修筑任务,其工程相当艰巨。它包括锦州铁路和营口支线两部分,前者沿线需建大小桥梁九十余座,线路还要跨越干柴岭山沟;后者沿途地势低洼、水质含碱量大,不宜饮用和做机车用水,为此,需建数座水塔和蓄水池。詹天佑精心勘测筹划,日以继夜,深入工地,指挥修筑。工程虽然艰巨,但进展较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关外铁路通车至锦州,次年通车至大虎山,营口支线也全部通车。正当此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关内外铁路被英、俄两军占领而被迫停工。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探究点
随堂训练
(1)根据材料,说明詹天佑在铁路修筑过程中克服了哪些重大困难,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1)克服的困难:地形复杂、工程量大;内外压力。品质:不畏困难,勤于思考,身先士卒,平易近人。
(2)封建政府的腐朽;帝国主义对中国路权的争夺;技术手段的落后等。
(共25张PPT)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
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新中国成立前
(1)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①时间:19世纪中期前后。
②代表:《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2)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是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②《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2)改革开放后
①报刊种类增多: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纷纷创办。
②信息更加及时,含量更大: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发展方向,拓宽报道领域。









图解历史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提示



三、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
1994年,互联网正式接入中国。此后,互联网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
2.影响
(1)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
史料实证
《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总经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先后任撰述的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太炎等。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为办报宗旨。载有上谕、奏折、论说、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许多文章议论新颖,文笔活泼,深受知识界欢迎。数月间销行增到万余份,风靡海内,“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百日维新期间,被清政府改为官办,派康有为督办。于1898年8月8日终刊。《时务报》在变法维新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时务报》是哪一派别所办的报纸?所办的报纸有什么特点?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派别的办报活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
探究点
随堂训练
提示(1)《时务报》是19世纪末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显著特点是报刊宣传和当时的政治活动联系得非常密切。
(2)这是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改变了外报独占中国报坛的局面,促进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思想的宣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历史解释
(1)报刊: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业的主要任务。它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维新派、革命派曾以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的舆论。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报道仍是报刊的主要功能。
(2)影视:往往带有政治导向性,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类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探究点
随堂训练
(3)互联网:①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甚至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开展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乐趣。②互联网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网上购物、网上影院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购物、看电影的乐趣;网上聊天为人们提供了与他人沟通的更多机会。③互联网的出现还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引发了学习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图示巧记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有人在评述近代中国报刊业兴起时指出:“中文报纸之得于晚清蜕化而为近代之报业,来华传教营商之外籍人士提倡之功,实不可无。清末报纸事业之逐渐兴起,其最初之原动力,实来自外国旅华人士。”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晚清具备了创办近代报刊的条件
B.中国近代报刊是在外国人强烈要求下创办的
C.近代中国报刊是为外国人服务的
D.外国人对近代中国报刊业兴起起了推动作用
探究点
随堂训练
题目立意正确解读历史材料,恰当运用材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之一。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材料的阐释能力。
解题指导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出现是“外籍人士提倡之功”“最初之原动力……来自外国旅华人士”。外国人到中国来,无论是出于宗教、商业或是政治侵略的目的,他们的到来在客观上对中国报刊业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他们“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D
探究点
随堂训练
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
A.报刊 B.电报 C.电影 D.电视
解析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B项不属于媒介。就A、C、D三项来看,出现最早的是报刊。
答案A
探究点
随堂训练
2.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解析上海是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贸易往来频繁,但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
答案D
探究点
随堂训练
3.下图为发表于1909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该漫画的寓意是(  )
A.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
B.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
C.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
D.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

解析漫画中体现压制舆论,但是无法体现“革命”舆论,故A项错误;媒体被挡住,反映媒体环境恶劣,故B项正确;漫画不能体现“有效监督”,故C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了是1909年“开始”,故D项错误。
答案B
探究点
随堂训练
4.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当时电影的题材主要是反映(  )
A.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
B.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
C.社会新貌和文化娱乐
D.国际风云和百姓现实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答案A
探究点
随堂训练
5.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这(  )
A.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B.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标志着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
D.体现了电视技术的迅速提高
解析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故A项正确。
答案A
探究点
随堂训练
6.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  )
A.有线电视 B.无线广播
C.卫星电视 D.互联网
解析互联网不仅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还具有高度互动、迅速便利、费用低廉的优势,故选D项。
答案D
探究点
随堂训练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
探究点
随堂训练
材料二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探究点
随堂训练
(1)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材料一中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第(1)问,依据图片考查基本的传媒形式并拟定标题,属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容易作答。第(2)问,主要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注意数字的对比分析。
答案(1)图1:报刊;图2:电影;图3:电视;图4:互联网。标题: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精神的来源——大众传媒的变迁)等。
(2)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讯事业的快速发展。
(共9张PPT)
单元整合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
1.时空再现
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开始发生变迁。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又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核心知识
(1)物质生活:在旧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匮乏;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衣、食、住、行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2)社会习俗:在旧中国,落后的社会习俗虽然在某些地区发生一些变化,但封建迷信、保守的习俗仍根深蒂固;在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
(3)交通通信:旧中国的交通和通信非常落后,人民出行难,交流难;新中国成立至今,基本上实现了交通运输和通信工具的现代化,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4)大众传媒:近代以来,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前进,不断推动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从印刷报刊到无线广播,从无声电影到彩色电视,再到计算机网络系统,大众传媒正以越来越便捷的方式迅速传递着大量信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1.(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巨变。从材料信息看,“艾罗补脑汁”广告宣称“一国之进步”“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 “善谋卫生”,结果“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说明追求爱国、进步、精神、卫生等成为社会时尚,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故A项错误;仅仅一个产品畅销,不能说明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可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故排除D项。
答案B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2.(2017课标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喜字纱灯”和“蓝袍黑褂”等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习俗,“钢琴曲”和“白纱”等反映出西方习俗,由此可见,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B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实现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仍存在门当户对观念,不可能被颠覆,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仅仅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婚姻习俗的变化,D项说法是对题意的错误理解。
答案B
试题回放
话题归纳
就近年全国文综试题来看,考查的方式主要以本单元的相关知识作为切入点,重在考查与本单元有密切关系的政治运动、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等现象,加强学生对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理解深化,个别题目会涉及近代习俗变迁的中西融合的特点。因此,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要把相关知识融入到历史大背景下去思考,通过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