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历史人教部编版
必修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材料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报告给朱元璋说,他们家里的井里头长出石笋来了,这是出了祥瑞,请朱元璋到家里来观看。朱元璋驾出皇宫,到皇宫附近的胡惟庸家去。忽然路上有一个人,骑着马冲过来了,拦住车驾,说不出话来。卫士遂把他抓到地上打,把那人胳膊都打断了,胳膊还指着胡惟庸的家。朱元璋感到有问题,一定是那儿发生了对我不利的情况。于是朱元璋登上城墙,看到胡惟庸家里刀槊林立。
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对和胡来往密切的官员也进行抄家灭族。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到洪武二十三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杀。著名儒臣、文学家宋濂只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此案延续了10年之久,前后被杀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30000多人。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
材料二:
根据材料及教材,分析明太祖废丞相的原因有哪些?
胡惟庸案大捕杀
丞相制度导致专权乱政,威胁皇权
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原因:
(1)直接原因:“胡惟庸案”。
(2)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2、结果:
(1)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 加强;
(2)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3)易造成宦官专权
主管
宦官
年号
庙号
司礼监
魏忠贤
天启
熹宗
司礼监
刘瑾
正德
武宗
锦衣卫
汪直
成化
宪宗
司礼监
王振
正统
英宗
四大权阉
皇帝不理政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图1
唐朝三省六部制
图2 明朝
2、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措施
(1)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皇帝
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皇帝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三司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行政
军政
监察
互不统辖
各司其职
权集中央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
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
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
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
“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朱元璋废宰相加强皇权后,
事情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内阁制度的形成: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时期
明成祖时期
明宣宗
明神宗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侍从顾问
无决策权
内阁形成
内阁
大学士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日益提高
内阁首辅
大权尽归内阁
首辅权压群臣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注释
侍从顾问
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票拟权
“部权尽归内阁”
X(时期)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Y(地位上升情况)
O
明
内
阁
地
位
演
变
宰相 内阁首辅
相 同
不
同 权力来源
职 责
任 免
对皇权影响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
要经皇帝及
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
意愿决定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
强化的产物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内阁首辅”==“宰相”?
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性质);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③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内阁性质和特点:
影响:
1、在某种意义上稀释了皇权,虽然朱棣的初衷是加强君主专制,但随着内阁制的发展,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抑制了皇帝的专制,这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有一定意义的进步性。
2、避免了因皇帝一个人的错误而引发大的错误。内阁主要是帮皇帝批阅奏折,处理政务的。但只有建议权,即票拟。所做票拟皆要秉称皇帝,由皇帝做最后决定。在人事任免,国家大政方针等方面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皇帝再怎么英明神武,也毕竟尤其局限性。而一个由数名资深政务专家组成的内阁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避免了因皇帝一个人的错误而引发大的错误。而有时内阁所做的决定就是连皇帝都无法否决!
3、造成朋党之祸,内阁行使相权实在名不正言不顺,容易造成内阁与外廷官僚的磨擦。明之内阁,上受君主的箝制, 内受宦官的操纵,阁臣想握权,一方面须交结内监,另方面则又要倾轧同列的大学士,遂演成朋党之祸。
4、导致政治因循
明代阁臣绝大多数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他们大都是十年窗下,久在翰林院,皆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大都昏庸而无识见,阁臣为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于任事。阁臣于是只能对皇帝虽命是从,又受制于宦官,对宦官俯首听命而不敢有违,一辈阁臣都无能,遂使政风因循腐化。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设南书房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权受到限制
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三足鼎立之势,相互制约,皇权得到扩大
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再无实权。
皇权达到顶峰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内阁
——军机处的设置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思考1: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思考2: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清朝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
职能:跪授笔录,上传下达
材料三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 (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四 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泄露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分析军机处的特点
特点: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速(办事效率高)
密(地处内廷,保密性高)
完全秉承圣意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建议的权力也没有。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
秦:三公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
汉:中外朝制,削弱宰相权力
隋唐:三省制,多人行使宰相职权
宋朝:“二府三司”,相权一分为三
明:撤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皇权兼并相权
皇帝通过对相权 ,一步步把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加强君主专制。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革
削弱
分割
兼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
秦朝(形成)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两汉(巩固)
中央:内、外朝制
地方:郡、国制
隋唐(完善)
中央:三省六部
地方:隋唐:郡州县
宋朝(加强)
中央:二府三司分相权
地方:路、州县并分权
元(新发展)
中央:一省二院
地方:省、路、府(州)县
明清(顶峰)
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清:设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地方:省设三司
二、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
(1)强化君主权力:如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汉武帝神化王权;明清废丞相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 削弱、分化相权:如汉代中外朝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设御史大夫,汉设刺史,宋在地方设通判,元设御史台,明设都察院和厂卫机构等。
时间 先秦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方法
依据
特点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高官由世家大族把持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地联系起来。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
品行
评定授官
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血缘
世袭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官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①积极:
②消极:
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①皇帝个人专断,政治十分腐败;
②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③禁锢了思想,严重妨碍了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使中国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
东西方拉开差距
(1)西方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工业化进程起步
进步
(2)中国
君主专制强化
自然经济占主导
落后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
秦
汉
唐
宋
元
明
清
三公九卿制
重用身边的人中朝
三省六部制
分宰相的行、军、财权
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内阁
设立军机处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节度使
收地方的行、军、财权
行省制度
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加强君主专制
加强中央集权
1、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C. 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
D. 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勤政”的形象
2、废除丞相制度以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A. 三司 B. 枢密院
C. 内阁?? D. 军机处
3、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A
C
B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5、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B
A
6. 内阁制正式确立于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明宪宗时
7.下列关于内阁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明永乐帝设立内阁制
B.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C.内阁是法定的中央机构,下辖六部百司
D.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B
C
8.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制度的划时代的变革?
B、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 加强中央权力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
D 、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减轻了农民负担
9. (2008年广东文综)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
A.实行了内阁制???????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
B
C
10、(2007宁夏文综)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C
B
12.《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B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