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 教案
【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在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服务人类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2、能在图中标出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3、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教学重点】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2、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会聚、发散。
2、会作透镜特殊光线光路图。
【教学方法】
体验式学习、引导式教学,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教师:凸、凹透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大的透明塑料球。
学生:LED手电筒,凸、凹透镜各两个(焦距差距大些),白纸,三支激光笔(带套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 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 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反馈预习情况
一、 激趣引入 【课件展示1】视频——播放消防队员扑救森林大火。【激趣质疑】画外音——这是2006年8月发生在重庆的一场森林火灾,这场大火仅6个小时就燃过500多亩。但是,你知道引起这场火灾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吗?竟然是一瓶没有喝完的矿泉水!【导入课题】待学生议论后,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想知道一瓶矿泉水为什么会闯下这么大的祸吗?要解决这个困惑,学习今天的知识你就能理解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的第一节——透镜。【板书课题】§5—1 透镜(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感受火灾的无情和不可思议的火灾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兴趣和解开谜底的愿望,投入本课的学习。) 生:观看视频,感受火势的凶猛。 生:(议论质疑)半瓶没喝完的矿泉水能有这么大的破坏性吗?
二、自主探究 1、 透镜的种类 2、 主光轴、光心 3、 透镜对光的作用 4、 焦点和焦距 师:(讲授概念)由透明物质制成的光学元件统称为透镜,也就是都可以叫做透镜。如玻璃、水晶、石英、树脂、塑料等材料都是制作透镜的材料。【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生活中的哪个地方或哪个方面观察到使用了透镜? (在学生表述的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恰当的肯定、鼓励和补充。)【课件展示2】生活中的几种透镜【提出问题】图片上的透镜形状都一样吗? 【探究活动1】实验台上有4个透镜,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或用手触摸,找出有什么不同,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师:(肯定、激励)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让我们共同认识透镜的特征。【总结板书1】一、透镜的分类(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凸透镜特点”)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凹透镜特点”)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反馈练习1】见附件1 师:近视眼的同学带的眼镜的镜片什么透镜?【回扣引入】没喝完的矿泉水符合哪类透镜的特征? 师:(总结)透明容器中装有透明液体也可以作为透镜使用。 (设计意图:通过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展示一个大的透明塑料球。 如果可以切割,你能切出一个凸透镜或一个凹透镜来吗?师:同学们结合分割图和实验台上透镜镜片,仔细观察透镜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课件展示3】(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凸透镜主轴与光心”)(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凹透镜主轴与光心”) 师:阅读课本,结合图片认识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总结板书2】二、主光轴、光心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反馈练习2】 【过渡】透镜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其他领域,那么透镜对光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就来通过探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来解答这个问题。【探究活动2】: 【体验实验】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相同吗?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简易判断凹、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否相同的步骤: (1)在距离桌面20cm高处,用LED手电筒照桌面,观察光斑的大小。 (2)在桌子和手电筒分别之间放置凸凹透镜看光斑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探究结论:由放置凸透镜后的光斑变小了,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由放置凹透镜后的光斑变小大了,说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小实验,体验到凸透镜光线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师:你能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吗? 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呈现汇聚的光路吗?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探究活动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使用平行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入射,易于观察透镜对光线的折射规律。平行光的获取,使用三支平行固定的激光笔,用三束平行光束来模拟平行光。 2、调节三只激光笔的光束,使光束平行于主光轴入射。观察透镜对光线的折射光路,在纸上绘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导游主光轴的折射光路图。 3、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实验】(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实验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实验演示: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自主分析交流能力,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总结板书3】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会聚作用。2、凹透镜:发散作用【过渡】请重复上面的实验,把器材放在白纸上,在白纸上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测量这个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课件展示4】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2页“焦点和焦距”的相关内容,知道焦点的定义和焦距的定义。 师: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请同学们设想一下,怎样能使凸透镜的另一侧也呈现一个焦点? 师:凸透镜左右两边的焦距相等吗? 教师在【总结板书3】的图上完成标注上焦距f。 焦点、焦距。师:小时候玩过用爷爷奶奶的老花镜在阳光下烤着火柴或纸片吗?请看屏幕。【课件展示5】1、凸透镜向日取火。 2、用水透镜取火种。师:同学们能否理解了半瓶没喝完的矿泉水为什么能引发火灾了吗? 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并鼓励。(设计意图:通过回扣引入情境,达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同时呈现课堂设计的完整性和完美。)师:我们了解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凹透镜有焦点吗?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简称为焦点。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也用“f”字母表教师在【总结板书3】的图上完成标注上焦距f焦点、焦距。师:凸透镜的焦距越短,对光的会聚作用会怎样呢?凹透镜的焦距越短,对光的发散作用又会怎样呢? 师:如果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放置一个灯泡,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是怎样的呢?请说出你的依据。 教师鼓励学生的正确理解,在【总结板书3】的图上完成标注上。(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和图文理解,构建更多的感性认识,对凸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学习有较大的帮助。)【反馈练习3】附件2(设计意图:除了巩固知识外,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自主分析交流能力。) 生:了解 生:近视眼镜、老花镜、照相机的镜头、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用途。 生:不一样。 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描述)两块块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两块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学生看图回答属于凸透镜的是(A B C)属于凹透镜的是(E F G) 生:(触摸)凹透镜 生:凸透镜。因为半瓶水水面是平的,中间厚,边缘薄。 生:能。描述切割方式。 a、c、d、e是凸透镜,b凹透镜。 生:认真观看课件,认识球面、球心。 学生阅读课文第90页、91页“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内容,认识是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1、组成透镜的两个球面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通常用“虚线”画出。 2、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设计意图:通过模拟玻璃球的切割,让学生对透镜的球面有直观的体验,减小对凸透镜主光轴理解的难度)学生完成练习。 学生分组实验并展示:在桌面上的光斑。放置凸透镜后的光斑变小了。放置凹透镜后的光斑变小大了。 生: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学生讨论设计,难度较大。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尝试画出光路图。找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图,其他同学纠错。 学生总结探究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知道凸透镜也叫做会聚透镜,凹透镜也叫做发散透镜。 学生小组协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观察:凸透镜能使平行光会聚成一个小光点;凹透镜使光发散。 在白纸上画出实验中的入射和折射光线。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理解: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探究,建立多知识的理解,顺利构建知识。)学生完成实验: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三只平行激光笔放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平行主光轴入射。纸上能够得到一个焦点。 学生测量这个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和另一侧的焦距相等。 生:玩过。(也可能没玩过) 生:看屏幕,理解凸透镜向日取火,回忆儿时的乐趣。 认识水透镜 能。半瓶没喝完的矿泉水相当于凸透镜,在阳光下焦点恰好在松软干燥的草上,时间较长就会引燃干草引发火灾。 学生理解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 学生理解说明:凸透镜的焦距越短,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凹透镜的焦距越短,对光的发散作用越强。生:折射光线会与主光轴平行。根据是光路可逆。 学生完成反馈练习三。
三课堂 检测 教师巡视、讲评。(见附件4) 完成检测题、解答。
四 布置 作业 出示思考题题目(见附件5)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一、透镜的分类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二、主光轴、光心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会聚作用。焦点、焦距
2、凹透镜:发散作用。焦点、焦距
一、案例的“亮点”
1、引入上运用视频,一个没喝完饮料瓶引发的火灾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通过学习透镜的知识再回扣引入视频,首尾呼应。
2、整个课堂处处体现“生本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为学生的学而设计。
3、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每一个知识点的过渡和探究,都不是唐突呈现,都设有生活化的小实验或情境作为伏笔,顺理成章、顺其自然。
4、这节课我采用了“多循环—小反馈”的教学模式,对于每一循环的新授知识,趁热打铁,及时反馈、矫正,既能随时巩固,又能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运用体验教学法,知识的构建在学生的亲历上、体验上。教师讲的很少,学生做的更多。
6、抓住知识的落实。再好的花架子不如脚踏实地的走一步,知识的落实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利用教具探究光的会聚、发散的活动中,有的组配合不好。以后教学中合作探究活动要多加开展、更加规范。。
2、透镜对光的作用的作图是本节难点,特殊光线作图还要多多训练。。
3、由于本章内容学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感觉学起来较轻松,容易产生浮躁心理,少数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附件1:
1、说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附件2:
反馈练习三
1、下面两图是光线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请选择合适的透镜填入方框内。
2、完成下面的光路图。
3.要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经某透镜后变成平行光,应把小灯泡放在( )
A.凸透镜前任意位置 B.凸透镜的焦点上
C.凹透镜前任意位置 D.凹透镜的焦点上
附件3:
课堂小结
附件4:
课堂检测
1、老花眼镜(远视眼镜)是 镜,近视眼镜是 镜。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
2、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cm。
3、如图是一束光线通过两个透镜前后的传播方向,请在长方框中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
附件5:
【物理与生活】——知识拓展
1、小明让一束平行光分别经过凸透镜A、B、C描绘三束光的光路,得到如下图的三组光路图。根据这个实验的记录,你可以得到的结论:______ 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是种植鲜花的塑料大棚在大棚上下雨时会积一些水,当阳光透过水进入大棚时,经常会把下边的小苗晒死,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答案:
附件1:
1、B、E、F是凸透镜,A、C、G是凹透镜。
附件2:
反馈练习三
1、下面两图是光线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请选择合适的透镜填入方框内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3.B
附件4:
课堂检测
1、凸透 凹透 会聚作用 发散作用
2、15cm。
3、
附件5:
【物理与生活】——知识拓展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对光线的折射作用越明显。
2、塑料大棚积的水,形成了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形状,对阳关有会聚作用,使阳光集中在小苗上,时间较长就晒死了。
PAGE
2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