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4.2 细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4.2 细菌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9-02 17:1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对象?
学生
科目
生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菌中的第二节,分别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的活教材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其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习,使学生对细菌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整合分析的能力。在学生学习了细菌的生殖方式及速度的基础上,最后以“技能训练”冲击学的情感。
【学情分析】
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这为接下来学习细菌的结构做了相关的知识上的铺垫。在第一节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后,就细菌和真菌再分别单独具体地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于细菌微小,无法用肉眼观察,学生学起来存在一定的难所以学生对细菌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必须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简单易行的图片、教等,提高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是帮助学生了解细菌的关键之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2.团队分工合作意识,口头表述展示能力
情感目标
1.认识到细菌的快速繁殖
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细菌的主要特征
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难点
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采用资料分析、直观教学、观察、比较、小组讨论等方法,过程制作PPT课件,并插入相关图片等形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常温下存放了3天的剩奶,常温下死亡3天的小鱼,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反映细菌发现史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
展示:常温下存放了3天的剩奶,常温下死亡3天的小鱼,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
提问:?
(1)?这些食物都存放了3天,若打开瓶盖, 会闻到什么气味??
(2)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发臭??
(3)这些食物上的细菌是如何产生的?
根据生活常识回答(学生都知道打开矿泉水瓶盖会闻到臭味;少数学生知道是细菌引起食物发臭;但很少学生知道这些细菌是如何产生的。)
采用三个 有梯度层次关系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引起食物发臭的细菌是如何产生的?”
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有些细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存。比如破伤风杆菌就是一种适于在缺氧条件下生存和繁殖的细菌,感染人体后会使人患破伤风。引入课本第71页的“想一想,议一议”。
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
自主学习,探索交流。
细菌的发现
(1)资料1:利用PPT介绍列文虎克和他发明的显微镜,重点介绍列文虎克发现细菌所引起的轰动——不可一世的俄国彼得大帝和尊贵的英国女皇也亲临列文虎克家中,想从他的显微镜里看看那些神奇的小生物!
教师进而提出当时人们共同的疑问——这些微小的生物真的很神奇,但它们是从哪来的?
(2)资料2:19世纪时,许多著名科学家都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例如,煮沸过的肉汤会自然长出细菌,使肉汤变质。
结论:这些微生物必定是自然地在这液体中发生的。
(3)资料3:PPT展示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指出巴斯德是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用紧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来揭示真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同时,简单介绍巴氏消毒法。
反思:从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你学到了什么?
(1)被故事深深吸引,随教师一同探索细菌的发现过程。

(2)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资料中的很接近,放久的食物确实会腐烂发臭。
(3)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巴斯德实验的科学性,并得出结论。
利用紧张的讲故事式的开场白,紧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探究“细菌从哪里来”的欲望。
细菌的大小?
问题:表面干净的图钉,真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吗?
利用PPT展示电镜下不同放大倍数的钉子“面貌”图片:随着放大倍数由33倍、100倍、200倍、500倍、1000倍、15000倍、30000倍,直至扩大70000倍,起初“干净”的钉子已“面目全非”。
观看PPT感受细菌的大小。(大多数学生应该知道细菌很小,肉眼是看不到的,但到底多小,多数学生可能并不清楚。)
通过 肉眼下“干净” 钉子与电镜“肮脏”下钉子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让学生在惊讶中感知细菌的大小。
细菌的形态?
PPT展示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让学生分组讨论:
/(1)你能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吗?
(2)不同形态的这些细菌在组成结构上否一样呢?
学生代表走上讲台,指图作答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自主学习,探索交流。
细菌的结构及营养方式
PPT展示细菌、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观察与思考:
(1)观察细菌结构,说出各部分名称。
(2)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3)根据细菌和植物细胞结构的差异推测细菌营养方式怎样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对照细菌结构示意图,依次说出各部分名称。
合作交流: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结构上的异同点。说出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营养方式是异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对比分析。
细菌的生殖
故事:国王和棋手对决,协议输方向赢方提供大米。数量如下:第一个棋盘格放一粒大米粒,第二个棋盘格放两粒大米,依次类推,后一个棋盘格的数量是前个棋盘格的两倍,让学生计算最后一个棋盘格的大米数量是多少?
引出:细菌的分裂生殖方式就如上述故事。PPT展示细菌的分裂: /
PPT展示技能训练并要求小组探究: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分裂生殖,若按每30分钟分裂一次,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视频展示:芽孢的形成。/
学生 讨论计算方法,并根据这个计算法,得出惊人的数字,感受细菌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
认识到芽孢是细菌渡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并不是生殖细胞,因为它本身并没有个体数量的增加。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认识细菌的繁殖特点,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惯。
小结
根据以上学习的细菌内容,大家来思考:细菌为什么分布广泛?
思考回答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个体微小,易扩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
通过问题将本节课有关细菌的知识点串起来,深化对上节课细菌分布广泛特点等认识。
扩展与应用
再次向学生展示课前展示过的用废旧矿泉水瓶装的食物,让学生回答课前的三个问题,并且扩展应用,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归纳食物保鲜的方法。
回顾课前的问题,思考当前的问题,并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回答。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是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
2.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单细胞,个体十分微小,常见十有球形、杆形、螺旋形
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DNA)、荚膜、鞭毛
(三)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四)细菌的生殖:分裂
【作业设计】
(—)动手动脑做一做
1.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微生物学之父”是_______。
2.细菌的个体非常______。细菌的形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 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_______。
4.细菌之所以分布广泛,是因为:
A、细菌的个体_______。 B、细菌是进行______生殖,繁殖速度非常快。C、细菌的休眠体——_______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还可以四处飘。
5.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 _______ 生活,他们是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_ 者。
6.细菌的营养方式是 _______。
(二) 请你认真填写结构名称,并 比 较三者的不同:
结构
类型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其他结构
植物
动物
细菌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
1.充分挖掘教材中细菌发现史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发现过程的兴趣。
2.充分运用多媒体呈现细菌的形态,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细菌与动植细胞结构的异同。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数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惯。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1.忽视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对学生的放手力度不够,总担心学生学不会,吃不透,老师讲得多。
3.板书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备课前先备人,平时多与学生交流。
2.老师精讲,学生多练,大胆地让学生尝试。
3.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