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3 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02 14:4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1.认识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
3.学会用模型研究心脏的功能及血液循环,了解心跳、脉搏和血液循环三个核心概念。
4.解释(推测)心跳与脉搏的关系并知道通过测量去验证。
5.意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学难点】
认识心脏的功能、了解血液循环。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心脏和心跳
1.导课、激趣:比赛“看谁找(血管)得快”。
2.课件呈现血管相关知识,扩展视野,激发好奇和进一步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血液在血管里是静止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3.追问、猜测: 那是谁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心脏,动力源)
4.引发对心脏探究的好奇:你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吗?
5.课件呈现:心脏外形、大小、由肌肉构成。
6.设问:心脏大致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请你找到它(比划)。
7.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找到心脏的位置的?(心跳)(自然过渡)
8.引导再问: 你知道心脏是怎样跳动的? (心跳如何产生?)
9.模拟实验建构概念——心跳:引导学生手握小皮球通过反复“挤压—松开—挤压”体验,由小皮球给手的直观感觉迁移到思维:心脏由心肌构成,心肌收缩与舒张产生心跳。(悉心领会)
10.小结:认识了心跳之后,接下来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心跳的作用(心脏的功能)
1.引导探究:心跳和血液流动有关系吗?什么关系?
2.小组模拟实验——泵血:指导利用在清水中挤压软质塑料瓶(装满红水)来模拟心脏跳动产生的“泵血”功能。
(1)模拟“心跳”时,有什么发现?怎么知道有“血”泵出、流回?(悉心领会)(备用)启发思考:水的颜色变化,说明什么?(“解释”能力训练)
(2)对照模拟实验试着说出心脏跳动与血液流动关系。(心跳——血液交换)
3.建构概念——脉搏
(1)心脏泵血,血液流动,血管也跟着收缩和舒张,这就是脉搏。(课件展示浅表脉搏部位和测量方法)。
(2)引导猜测、解释:心跳和脉搏是同步的吗?什么依据?怎么验证?布置课后测量一分钟的心跳和脉搏次数来验证!(“解释”、“测量”能力训练)
三、理解血液循环
1.调查学生前概念:
(1)(课件呈现)血液被从心脏泵出最后流到哪里去了呢?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其详细的过程又将是怎样的呢?
(2)小组讨论(猜想)并画出:血液流动过程示意草图。
(3)点评、展示一组草图并选择其为脚本集体参与情境演绎。
2.重点活动(教师:道具、相机启发、参与配角;学生:讨论、编导、演绎)
3.深化:还有什么问题吗?(血液是在心脏里直接由静脉血又变成动脉血的吗?)
4.添加模拟肺循环的过程(方法同上),走顺两条循环路线。(教师主导脚本)
5.情境创设:运动时,心跳和呼吸同时加快的原因演绎和解释(交流达成共识)(注重不同的解释,再做模拟实验、辩而后明)。
6.将刚画的模拟图,小组讨论、修改(补充)过来;展示其草图和修改过程、修正后的模拟图,说出初次草图的想法,意识到错误何在?(纠偏、求正、强化)。
7.用一句话解释:血液循环(交流、完善、精准、内化)。
四、交流、总结
1.应该怎样关爱自己的心脏。
2.交流本课学习感想收获、体会(点及“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