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活动 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数学活动,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处理数字或者图形问题,对有关问题作出猜想和归纳.
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引入)高斯十岁时,他的老师出了一道题:
1+2+3+4+…+100=?
其他同学逐一的进行加法运算,而高斯提出:1+100=101,2+99=101,…,则有1+2+3+4+…+100=101×50=5050.
这个故事说明: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总结规律,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技巧来解答本题?
活动二:探究新知,凸显重点
1.动手操作:
把一个长方形纸片,如图折叠,裁剪、展开三个步骤,就能得到一个正方形.做一做:
(1)将一个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如图,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得到①②两个部分,将①展开后能得到什么图形?
(2)将一个长方形纸条打一个结,看一看你得到了什么图形?(解答:正五边形)
2.寻找规律:
例1 计算:(1)1+2+1= ;
(2)1+2+3+2+1= ;
(3)1+2+3+4+3+2+1= ;
(4)1+2+3+4+5+4+3+2+1= .
(5)根据上面四式的计算规律求:1+2+3+4+…+2004+2005+2004+…+4+3+2+1= .
解析:(1)2+(1+1)=2×2=4;(2)(1+2)+3+(1+2)=3×3=9;(3)(1+3)+(2+2)+4+(1+3)=4×4=16;(4)1+2+3+4+5+4+3+2+1=5×5=25;….以此类推,1+2+3+4+…+2004+2005+2004+…+4+3+2+1= 4020025.
答案:(1)4.(2)9.(3)16.(4)25.(5)4020025.
处理方式: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回答.
例2 1张长方形桌子可坐6人,按如图的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
(1)2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3张桌子呢?10张桌子呢?
(2)一家餐厅有40张这样的长方形桌子,按如图的方式每5张拼成一张大桌子,则共可坐多少人?
(3)在(2)中若改成每8张桌子拼成一张大桌子,共可坐多少人?
解:(1)2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8人;3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10人;10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6+(10-1)×2 = 24(人).
共可拼成40÷5=8(张)大桌子,每张大桌子可坐6+(5-1)×2 = 14(人),所以一共可坐14×8 = 112(人).
共可拼成40÷8=5(张)大桌子,每张大桌子可坐6+(8-1)×2 = 20(人),所以一共可坐20×5 = 100(人).
处理方式:教师直接讲解.
3.探索与发现:
下面是某月的日历: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仔细观察这个日历,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探究过程:①横排、竖排相邻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对角线上相邻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若在这个日历中任意框出2×2[如图(1)]4个日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④若在日历中任意框出3×3[如图(2)]9个日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处理方式:学生举手回答)
图(1)
图(2)
教师点评: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人类的生活更离不开数学,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你的周围时时处处都被数学包围着.
【当堂反馈】
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连续对折,对折的次数越多,折痕的条数也就越多,如第1次对折后,有1条折痕,第2次对折后,共有3条折痕.
(1)第3次对折后共有多少条折痕?第4次对折后呢?
(2)请找出折痕条数与对折次数的对应规律,说出对折6次后,折痕有多少条?
2.观察下列顺序排列的等式:
9×0+1=1;
9×1+2=11;
9×2+3=21;
9×4+5=41;
……
猜想:第20个等式应为 .
【课堂小结】
说出学完本节课后的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