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鲤鱼
主讲:
教学对象:9-10岁
教学材料:白色卡纸、钢笔、水彩笔、彩铅、墨、毛笔
教学目的:
1)通过鲤鱼跳龙门故事的引导,让学生了解鲤鱼跳水的习性,让学生学会鲤鱼不同部分的名称及形状特点。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耐心。
3)让孩子学习黑白与色彩的对比画面效果,把握红色鲤鱼与墨色背景的处理。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鲤鱼的外形特点及鲤鱼的动态。
2)彩铅与水彩笔融合的渐变色运用。
3)背景摒弃缤纷的色彩,着重墨的浓淡来描绘。
导入: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美丽刚劲的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山北的鲤鱼们见大红鲤鱼尾巴被天火烧掉,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知识点
红色与墨色结合
认识鲤鱼
鱼类,中文别名:鲤拐子、鲤子。鲤科中粗强的褐色鱼。原产亚洲,后引进欧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区,杂食性。鳞大,上腭两侧各有二须,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静且水草丛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鳞有十字纹理,所以名鲤。死后鳞不反白。有从头至尾的胁鳞一道,不论鱼的大小都有三十六鳞,每鳞上有小黑点。
味道绝佳,处处都有生产。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之一。另:艳色图纹锦鲤,在亚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其适应性强,耐寒、耐碱、耐缺氧。在流水或静水中均能产卵,产卵场所多在水草丛中,卵粘附于水草上发育。鲤鱼是淡水鱼类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者之一。
真实图片
学生作品要求
1、作画时注意鲤鱼的线条美感,身体弯曲要自然得当。
2、均匀上色,凸显理由皮肤的质感。
线稿鲤鱼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课题延伸
鱼缸里有好多漂亮的鱼,仔细观察鱼儿的形状和动态,比较鱼儿的相通和不同之处。对自己喜欢的鱼儿用白描的形式画出来,可以适当搭配国画颜料进行背景处理,体验用毛笔绘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