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3 16:3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圆明园的毁灭》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
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的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本的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学习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火烧圆明园》(视频片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北京的西北郊,曾经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圆明园。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生字词语。
2.指导朗读、字词学习:
朗读指导:字音、语句、感情、标点符号的停顿
(指名朗读,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词语学习)
整体感知:
通过刚才的朗读,谁能用简明的语言说一说,圆明园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整体感知(圆明园的景物、文物,圆明园被毁灭及耻辱)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
(1)你又有怎样的发现与收获 ?(边读边在书上作批注)
第二自然段:规模——面积大、宏伟 略
第三自然段:景物——辉煌 语言简洁 详略
第四自然段:文物——珍贵 过渡 略
视频片断
总的感受:圆明园不愧为博物馆、艺术馆。
作者是如何将圆明园恢弘气势展现出来的,对比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颐和园》,说说本文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快速浏览2—4自然段,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织成员交流。)
不同点:
(1)本文:语言简洁(四字词语、“有......还有......”);
《颐和园》:抓住景物的特点(形状、颜色)动静结合想象、修辞;
过渡:
本文:“不但......还......”递进关系的关联句
《颐和园》:移步换景(动作+景点)
相同点: 详略得当
2.然而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已经灰飞烟灭。金碧辉煌的殿堂变成了一片废墟;曾经的美景变成了令人心酸的回忆;园内的奇珍异宝有的被毁坏,有的陈列在别人的博物馆里。是谁毁灭了圆明园???
(1)看视频片段,说说你此时此刻的心情。
英法联军
课文是怎么写的,默读文章的第5自然段, 找到最能说明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
统统、任意、放火 强盗,愤怒......
法国作家雨果:“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一个叫法兰国,另一个叫英吉利。”
3.学习文章的第1自然段
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所以作者在文章开头悲愤的写道: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默读第1和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你发现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首尾呼应 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内容更加完整。
(2)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对比手法 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铭记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情感。
小结: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这些特点都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只有注重点滴的积累,我们的写作水平才会有质的飞跃。就像圆明园,历时150多年修缮扩建才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四、内心感悟:
看着眼前这一幅幅断壁残垣图,我们除了对圆明园的惋惜,对敌人的憎恨,还应该有更多理性的思考?把你的感悟写下来。(为我们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
提示:
圆明园为何会被毁灭?
我们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该怎么做?
神舟飞天、举办奥运,与羸弱的清政府相比,你有什么想说的?
五、总结: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的耻辱,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时刻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六、作业安排:
搜集和整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为本单元习作做准备。
七、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有 无
规模
瑰 宝 景物 对比 化为灰烬
精 华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