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小乌鸦爱妈妈
【说课和反思】
《小乌鸦爱妈妈》是小学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内容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在教学上要求学生能够看拼音读课文识字,我就以“读”和“识”为重点进行了教学设计。
一、培养自主识字精神,开发学生识字潜能。
1.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怎样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兴趣成了放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教学设计中,我遵循了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识字原则,始终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教学伊始,我通过播放带有“百鸟鸣声”的音乐带,把孩子带到了一个鸟的世界。通过“猜鸟名”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拓展识记部分生字,同时,也是为引出“乌鸦”这两个生字埋下伏笔。在认识“乌鸦”这两个生字时,我要求学生自己用好方法识记,同时,我又出示乌鸦模型,并与“鸟”字相比较,目的是为了给学力一般的学生一个提示。这样,在这个环节中,不同学力层次的孩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识字能力的培养。之后,在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我没有按出现顺序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老师检查读,和之后的各种形式的读课文来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随着朗读课文声声,学生对于课文越读越熟,字音也就渐读渐熟了。接着再以小组形式交流识字方法,识记生字,既不破坏文本的整体性,又降低了识字难度。
2. 精心设计课件及游戏,有效巩固识字效果
学生对于生字学习由识到记还有一个过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和课文内容有关的“乌鸦捉害虫”的游戏和充满竞争意识的“排字大擂台”游戏,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记字的积极性。根据其直观、形象、生动、娱乐的特点,在游戏中学习,在情境中感受识字的“趣”和“美”,能有效地巩固学生的识字效果。
二、 夯实语言文字训练
1. 发挥读的作用,读中感悟
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让学生多读读,多念念,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而对于我们低年级学生来说,主要就是通过对课文的多种形式的读来达到对文章内容或人物的初步感受,积累直接经验,培养读的初步感受,最终积累好句好篇。
本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安排的每一次读都带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开始的两次读是让学生达到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的要求。之后的读句子训练中,教师一步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乌鸦喂妈妈的不容易,从而引出对懂事的小乌鸦的喜爱之情。前后两次读第3节,目的不一,效果不一,学生投注的感情更是渐读渐浓。之后再以小结的形式点到本课的情意目标,水到渠成。教师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配以学生熟悉的乐曲让学生进行表演,既是对课文语句的积累,又是让学生在“自我发挥”中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创情境练说话,提高语言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是最爱说,最敢说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个黄金时期,在语文课上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愉悦情感,创造说话的机会,并加以引导,使他们不仅爱说、敢说,还要会说。本课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乌鸦,说说当看见妈妈躺在床上飞不动时,会怎么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但教师也应注意在此期间及时纠正学生在语句表达上出现的问题。
三、 营造融洽、民主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师生、生生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彼此沟通的场所,是师生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地方。良好的课堂应表现出来的是师生情感互融,平等对话,和睦相处的氛围。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应精心打造这种理想的情景。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标。
本课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各种情境给每个学生以充分表现的机会。在学生的不论“完美”与否的回答中,都能做到首先充分肯定学生,其次再加以指导更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言,又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后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案例(附实录)】
乌鸦太黑了
这是一个秋天的下午,暖暖的阳光透过海棠花的叶隙悄悄地钻进了教室,柔和地抚摸着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小脸。我也似乎成了童话中的人物,“沐浴”着金色站在了他们目光的聚焦点上。
“小朋友,让我们闭着眼睛仔细听……”在这样的美妙中,我轻轻按下了录音机的按钮,带有百鸟鸣声的音乐像小溪一样流进了孩子们的小耳朵里,又慢慢地流进了他们的心坎里……“你们听到了什么?”我的话刚说完,“鸟,鸟……”的声音就此起彼伏。我自言自语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了“鸟”字——“头是撇,脑袋是横折钩,点是眼睛……”有孩子在下面点头,有的则开始翘起手指在那里像模像样地写起来……“那你们猜猜这会是哪一种鸟呢?”又似乎是在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了一颗小石子,孩子们这下可带劲了,小手像雨后春笋般地举了起来——“是黄鹂”“是麻雀”“是相思鸟”“是……”我微笑着在黑板上有选择地写下一些鸟的名称,可惜没有孩子说到本课要学习的“乌鸦”,看来孩子们不是很喜欢这种鸟。我灵机一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乌鸦模型,说:“我猜还会有乌鸦……”说着,我还特意把乌鸦这个词写在了“鸟”字下面,心中还暗暗得意,学生这样一看,就能比较出“乌”和“鸟”的不同点,用编儿歌的方法或比较的方法很快就能认识“乌”字了。可字还没写完,就听到有个学生在那里说:“我没听到乌鸦的叫声,乌鸦的叫声是‘呱呱’的,很难听的……”我转过身来,看着那个叫小奚的孩子,停顿片刻,正想找什么话回答,就听有个学生在那里回答他:“乌鸦声音被好多好听的鸟叫声盖住了呀!”虽然回答有些勉强,但为我解了围,我忍不住赞许地看了那个孩子一眼。“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生字呢?”我继续着教程。小奚又举手了,看着那个模型,说:“乌鸦实在太黑了,太难看了……”我忍不住有些愠怒,刚想批评他思想不集中,他又开口了,“乌鸦这种鸟黑得连眼睛也看不见了,所以乌鸦的乌是没眼睛的。我是这样记住‘乌’字的。”小奚的话刚说完,学生中就有人“对呀,”“是呀”的表示同意。这时的我真庆幸我当时没有阻止小奚的发言,说得多好呀!这真是个识字的好办法,这也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所没有想到的,“太棒了!”我忍不住大声表扬他……
课在继续进行着,我在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中间指导着,更是在学习着……
“小乌鸦看见妈妈老了,躺在家里非不动了,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小乌鸦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学生的回答没有丝毫表彩。)
“小乌鸦的嘴小,每次也只能喂妈妈一条小虫,妈妈一次吃一条小虫不会饱。所以小乌鸦只能……”我点黑板提示学生。
“一口一口喂妈妈。”学生齐回答
“小乌鸦给妈妈喂一顿饭真不容易,它要……”
“来来回回飞很多次,很累。”学生似有所悟。
“再看看书!”我有些激动
“所以小乌鸦为了让妈妈快点吃饱,不玩耍了,急急忙忙飞来飞去。”
“对,你们还想说什么?”
“小乌鸦很懂事。”
“那你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小乌鸦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强调了“一口一口”)
“小乌鸦太不容易了,我们该不该夸它?”
“多懂事的小乌鸦,多可爱的小乌鸦……”孩子们的感情在“悟”中油然而生,孩子们饱含感情地读了第3小节,这次特别认真,特别投入……
这时,我猛的又看到了桌上的乌鸦模型,“乌鸦太难看了”的话又让我突发灵感。“可是,有好多小朋友以前不喜欢小乌鸦,是啊,它也实在太难看了。”在他们朗读完之后,我突然说。
“可是小乌鸦很懂事,他心灵美。”有孩子又迸出了“火花”
“对,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我补充
“我觉得它很可爱。”……学生们又纷纷表示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们要学习小乌鸦尊敬长辈,关心别人的好品质。”我及时小结……
课上完了,很生动,很成功,不是我——而是他们,我的学生们,课堂中真正的主人。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去识得了文中生字,他们在朗读的“自悟”中获得了“自得”,喜欢上了一只他们平时不喜欢的小鸟——很黑的乌鸦,知道了关心他人是美德,心灵美比外表美更珍贵。他们更向我再次诠释了“课堂上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的教改新理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