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电磁铁的组成。
复习回顾
吸的大头针越多,说明什么?
与电流有关,
电池少则磁力小,
电池多则磁力大。
磁性由通电线圈产生的。
设计实验:
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吗?
猜想
假设 结果
理由
所需
器材
探究
计划
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吗?
导线、电池、大头针、铁钉
线圈圈数
30圈
60圈
90圈
电池的数量、导线的规格
铁芯的大小都不变
1、分别在铁钉上缠绕30、60、90圈,接通电流,去吸引大头针,分别记录下数量
2、分析数据
所需
器材
探
究
计
划 改变的条件
怎样改变这个条件 1 2 3
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
实验方法
保持导线长度不变,绕制三个分别为:30圈、60圈、90圈 的电磁铁。
温馨提示:
不要长时间接通电磁铁,以免电池耗电太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实施小组研究计划。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按照研究计划开始实施并做好实验记录。
分组实验,并填写表格
分析实验数据,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我们的发现: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
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改变线圈圈数
实验
多
大
越多
越大
生活中的电磁铁:
起重机视频
改造电铃
根据本节课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其他因素进行验证实验
课后作业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课 题 第三单元第三课电磁铁的磁力(一)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课始终以探究为主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经历“问题——预测——设计实验计划——完善实验计划——动手实验、记录——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体验感悟,形成尊重实验数据,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完善各个探究环节,此外,在扶的同时,我更是大胆地放,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实验验证,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大胆交流,乐于合作的科学习惯,而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从而让学生亲历探究实践活动,形成多方面的知识。
教材分析 《电磁铁的磁力(一)》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中的第3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电磁铁的构造并已学会会制作简单的电磁铁,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本人因势利导,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让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上,根据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其结构有明显的联系,进行磁力大小是否与线圈圈数有关的猜测与探究实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对比试验也有了一定的掌握,而且本课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此本课的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和什么因素有关就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水平,同时让他们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能体验到实验成功的乐趣和知识收获的满足。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弱,圈数多磁力强。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找出一些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2、教师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 3、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 2、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检验假设的实验。
教学重点 能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和电流大小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影响。
教学难点 设计并完善线圈圈数、电池数量和电磁铁磁力的关系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 演示用电磁铁、电磁铁的构成部分的图片、 学生 准备 电池、电池盒、长约1米的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大头针、记录表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提出问题 二、大胆假设 三、设计实验 四、实验验证 五、得出结论 六、巩固延伸 1.引导学生回忆: 电磁铁的构造。 2、演示: 用磁力大的电磁铁吸取较多的大头针。 3、提出:吸的大头针越多,说明什么? 4、出示课题,提出问题: 磁铁的磁力有大有小,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些因素会怎样影响磁力的大小?这节课就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一)”。 1、鼓励学生做出假设。 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有关? 2、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其进行整理。 3、思考对有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有依据的假设。 1、提出研究问题: 由于时间和材料的关系,这节课先来研究电流大小和导线圈数这两个影响因素。 2、提出设计实验。 3、出示提供的材料: 一样的铁钉、 1米或1.5米长的导线、电池、大头针。 4、提出设计要注意的事项,指导如何填写实验计划。 5、提供基本的数据参考。 6、巡视学生的分组设计实验。 7、组织学生在组间交流研究计划。 重点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及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1、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提供温馨提示。 2、提供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并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实验发现及结论。 小结:根据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 思考实验的所需注意细节,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力和验证能力。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电磁铁。 根据不同需要制作出不同磁力大小的电磁铁,如电铃、电话、电磁起重机等。(时间允许的话播放电磁起重机的视频。) 2、出示电铃的示意图,提出如果要使铃声加快或减慢,有什么方法? 3、提出课后可根据本节课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其他因素进行验证实验。 1、回忆上一节课做的电磁铁的磁力。 2、观看教师演示磁力大的电磁铁。 3、明确用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定性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4、思考研究问题。 1、思考对有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有依据的假设。 1、思考研究的问题。 2、知道有什么实验材料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3、分组设计实验,填写实验计划。 4、小组间交流并完善实验计划。 影响因素有很多,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都完成,因此根据实际选取容易操作的因素。 1、思考实验要注意的地方。 2、选择所需的材料并进行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及实验发现。 4、总结收获。 1、认识生活中的电磁铁。 2、根据本课的内容思考如何改造电铃。 3、把在这节课的学习经验用于课后继续开展的科学研究。 电磁铁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回顾知识点。 利用自制生活实例道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科技的魅力。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有依据的假设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语言引导,采用表格设计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实验探究条件以及改变方法。 启发学生思考、总结,为实验做铺垫。 自主探究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其求知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及时记录等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总结反思和实证论证能力。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
板书设计 电磁铁的磁力(一) 线圈圈数——圈数多,磁力大 ——圈数少,磁力小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采用“观察比较—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巩固延伸”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由于教学中我用的是五年级学生,没有学习过任何电磁铁相关内容,需要让学生快速建立“电磁铁”的概念。因此,课堂教学开始,我通过让学生回忆发瓣接触过的磁铁性质—“能吸引铁”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知,通电线圈具有磁性,并给“由电线线圈、铁钉、电池”组成的装置取名,建立“电磁铁”概念。教学过程中,这一环节顺利完成。 观察是一切认知的基础。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产生探究的欲望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小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生建立“电磁铁”概念后,我通过现场改变电线的粗细现场制作并演示两个电磁铁吸引不同数量的大头针的实验,并提出问题“这两个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数量不一样,为什么?这两个电磁铁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这一环节也顺利完成,达成了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学生在比较两个电磁铁的不同之处后,我又提出了问题“你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改变电磁铁中电池的数量、铁钉的大小是否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力的大小?”、“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如何实验来验证”等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关于“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是否与线圈匝数有关”的想法,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方法。教学中,学生可以回答出相关问题,但在填写实验计划中“(),磁力大;(),磁力小”、“猜想的依据是什么”时存在困难。原因是老师在前面进行两个磁铁的对比演示中,只是改变了电线的粗细。另外,教学中,学生推理起来较困难:“线圈10匝时平均吸引4颗大头针,线圈20匝时平均吸引6颗大头针,线圈30匝时平均吸引7颗大头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存在困难:不能总结。还需要“电线线圈匝数增加了,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是否增加了?”过渡性问题进行启发。 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实验中,部分组学生使用的钢钉磁化,影响效果;由于设计和实施实验计划用时太多,总结延伸部分没有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