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下水 课件(共16张ppt)+教案+实验记录单+2个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下水 课件(共16张ppt)+教案+实验记录单+2个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02 22:50:34

文档简介

13.地下水
【教材分析】
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逐渐深入地展开三层内容:
1.第一层(描述现象)——对泉水和井水展开观察与讨论,初步认识到地下有水
2.第二层(使用模型)——做一口“水井”,初步了解降雨是地下水主要来源,以及地下水的储存位置。
3.第三层(阅读资料,提取信息)——阅读课文,认识地下水的成因、储量、使用与补充。
地下水的概念比较抽象,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给学生以思考的提示。借助简易水井模型,能模拟出降雨进入可渗透层后,向下储存在不可渗透层上方石块缝隙中,形成井水的过程,能对“地下水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抽象的问题做出直观具体解释。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又能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部分生活经验和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对于泉水和井水有一定的了解但无法建立概念联结说清地下水的成因。地下水资源的多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教师要用好地区资源与课堂紧密联系,方便学生直观感受并代入思考。在动手制作水井模型时,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材料准备,保留学生最需要最直观的制作部分,排除干扰节省时间,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讨论、思考与体验的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制作水井模型,结合地下水示意图了解地下水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
科学态度:
1.通过阅读和研讨,体验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思考模型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建立水井模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地下水是人类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知道地下水资源匮乏带来的影响,能举例说明人类怎样科学技术去改善状况的。
【教学重点】
认识地下水的来源和使用途径。通过自主学习资料的方式,在回顾已有知识和阅读新资料中建立概念,在独立思考生成观点后,进行一对一的想法配对,从而使观点完善立体。资料分析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完成科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建立水井模型。地下水与学生的生活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通过制作水井模型,将知识与经验串联起来,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是地下水主要来源,同时感受古代人民挖井取水的生活智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每组大小不一的石头和沙子若干,塑料罐一个,去底的塑料杯一个,水若干、塑料勺一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河流、湖泊是人们重要的淡水资源。
2.师:丰富的淡水资源孕育了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无数生命,但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却是这样的,常年干旱缺水,那他们如何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呢?
生:地下有水,挖井。
3.师:你们都觉得地下有水吗?说说理由。
4.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地下有水,而且还知道人们一般都用井用取用地下水。(板书:井 人工取用地下水的装置)
5.师: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又怎样为我们所用呢?带着这两个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下水。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节课的知识,将思维聚焦在水资源上,干旱到地裂的土壤图片看起来非常震撼,引发学生思考,为后续概念提出做铺垫。]
地下水的形成
1.师: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呢?先说说自己的想法。
2.师:看来想要知道地下水的形成,得先知道地下有什么。但一节课的时间很短,很显然老师并不能带大家去挖一挖看看地下是什么样的,但我们可以搜集科学家和地质学家已经研究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进一步推测。
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记录单,同学们阅读资料,观察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地下结构分几层?
问题2:这样的结构对地下水的形成有什么帮助?你猜测地下水应该存在于哪一层?
T:P:S(思考:配对:分享)策略过程:
①学生在记录单上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看法,不能交流。
②成对合作,问一问同伴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寻找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修改记录单。
③老师请同学上台展示,其他同学依次进行补充。
3.师总结:看来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土壤稀松多孔,而最底层的岩石没有裂缝和空隙,地下水停留在碎石层。那根据这个推测,如果我们想要打井,应该打到哪一层?
生:碎石层
4.同学们推测的对不对呢?我们怎样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资料的方式,在回顾已有知识和阅读新资料中建立概念,在独立思考生成观点后,进行一对一的想法配对,从而使观点完善立体。在分享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重复前一个小组的想法,这样避免重复浪费时间,也鼓励学生多倾听。资料分析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但是想要思考的深度,就要通过实验建立模型来帮助理解。]
建立地层结构模型
1.师:老师是没有办法带大家去挖挖看,但是我们可以学习科学家做一个模拟真实情况的模型。开动脑筋,想想需要哪些材料?
生:土壤 碎石 岩石
2.师:为了防止弄脏桌子和衣物,我们需要一个不漏水的罐子把这些材料装起来,刚好就用罐子的底部模拟岩石层,在罐子底部放上石子模拟碎石层;再放入沙子和泥土模拟土壤层。
3.师:(出示模型)现在模型建立好了,地下水从哪里来呢?
生:用水模拟下雨。
4.师:我们在罐子上方均匀的洒水表示降雨,同学认真观察水去了哪里。
5.师:为了方便大家挖井,老师已经事先把井的位置放在了地层里,大家可以利用勺子来挖井。挖哪一部分的土壤?
生:挖井里面的。
6.师:请大家根据实验步骤完成我们的验证,看一看打到哪一层地下水储量最丰富。
实验步骤:
①补充地下水:一位同学利用装置均匀的将水洒在模型上,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水去了哪里。
②协作挖井:利用小勺挖取井内泥土,观察打到哪一层地下水储量最丰富的。
7.师:下雨后,地下水去了哪里?
生:雨后,一部分水渗入地下,水慢慢向下渗入土壤中。再慢慢向下填满土壤和岩石的空隙中。再向下,下面的岩石没有裂缝和空隙啦!所以地下水会停留在不可渗透的岩石层上面。(板书:可渗透层:土壤、碎石 不可渗透层:岩石)
8.师:哪一层的地下水储量最丰富的?我们打井要打到哪一层?
生:碎石层。
[设计意图:地下水与学生的生活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通过制作水井模型,将知识与经验串联起来,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感受古代人民挖井取水的生活智慧。]
认识泉
1.师:事实上,地下结构要比我们今天的模型复杂的多。想要打井就要先做地质勘探,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打井。有的地方储水量少,打到岩石层也没有水;但有的地方储水量丰富、地形适宜,地下水反而会自己跑出来!你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看下。
2.师:(播放泉动图)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泉水常年不断地汇入河流,是河流补给的重要部分。(板书:泉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设计意图:在建立对井认识的基础上认识泉,同时点出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与河流的关系,形成概念联结。]
地下水的现状
1.师:在现在,中国仍然有400 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越来越多,地下水的状况并不乐观。我们通过视频通过视频了解会发生什么。
2.这里有一副关于地下水漫画,想一想漫画想要表达什么?
3.师:看来即便有雨水的补充,但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人们想出各种办法补充地下水,提高地下水储量,读一读这两幅图,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补充地下水的?
生:透水砖 透水混凝土
4.同学们回家之后继续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补充地下水?做一个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帮助地球妈妈解决遇到的这些难题。
[设计意图:视频和漫画夸张直观的表现手法,让学生直观感知地下水资源现状,从而着眼思考如何改善此状况。]

【板书设计】
13.地下水
井 人们取用地下水的装置 可渗透层 :土壤、碎石
泉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不可渗透层 :岩石
【课后反思】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科学课相对于其他三大领域而言,最大的不同在于脱离学生日常生活情境,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大多只能借助模型来建立直观的认识与解释。学生往往因概念深奥苦涩和不够了解而导致兴趣缺缺课堂沉闷,教师也容易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走回头路,把提升科学思维的科学课上成了老套的“填鸭式教学”。
通过自主学习资料的方式,在回顾已有知识和阅读新资料中建立概念,资料分析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但是想要思考的深度,就要通过实验建立模型来帮助理解。科学模型和建模是个体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它超越了对科学事实的简单识记,是人类科学探究的核心成分。通过构建模型,将自身的心智变化与自然世界联系起来,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理解和探索。
本课主要是利用水井模型进行研究、学习。地下水与学生的生活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通过制作水井模型,将知识与经验串联起来,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是地下水主要来源,同时感受古代人民挖井取水的生活智慧。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模型活动在课堂中的渗透,学生科学建模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然而,学生对于科学模型本质的理解水平却并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模型是某种事物的复制品、是独特唯一的或是不能被改变的,并且他们无法理解如何利用科学模型来说明科学想法和理论。因此,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理解建模的目的、实质以及评估模型的标准等,又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以描述、解释、预测客观世界,比较和评估不同的模型,在建模的实践活动中深化科学概念的建构。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 - 5
(共16张PPT)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
13.地下水




河流、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

生命之源




淡水资源是生物的生命之源。

生命之源
井是人们取用地下水的装置。




地下水

问题1:地下结构分几层?
问题2:这样的结构对地下水的形成有什么帮助?你猜测地下水应该存在于哪一层?




建立模型
模拟碎石层 模拟土壤层 模拟岩石层




建立模型
模拟井
模型完成
模拟下雨
①补充地下水:一号同学利用花洒均匀的将水洒在模型上,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水去了哪里。





实验步骤


②协作挖井:二号和三号同学利用小勺挖取井内泥土,四号同学用滴管获取地下水,存放在杯中。观察打到哪一层地下水储量最丰富。



实验步骤



想一想:
漫画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地下水的现状




2
98
3M6
昵图网wuu.nipic.com
By:lyudeshinian No: 20150509154014616000
的间
Chinanews. com
A
《地下水》记录单
植被
土壤
碎石
岩石
植被: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土壤: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初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
碎石:破碎的小块岩石,它的大小、形状、及纹理都呈现不规则状态。
岩石:造岩矿物按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水渗入地下
大氣
凝結
降水
蒸4、蒸


N陸地

土壤水
入滲
逛流
地下水面
泉水

海洋
地下水
下水流
金泉水
不透水唇
z繃觀禽闓
DEMO
她面沉降
超采地下水
中国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由于过度开采,地
下水越来越少,人们想出各种办法补充地下水,提高地下水储量。
铺设透水路面
雨水回灌地下
分水墙
清淤过滤池
)见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
回灌井
姓名: 组号:( )组( )号
《地下水》记录单

植被: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土壤: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
碎石:破碎的小块岩石,它的大小、形状、及纹理都呈现不规则状态。
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问题1:地下结构分为哪几层?

问题2:这样的结构对地下水的形成有什么帮助?你猜测地下水应该存在于哪一层?


植被
土壤
碎石—s
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