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角的度量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从学生已经认识的锐角、直角、钝角出发,结合前面所学射线的特征说明角的含义,既是角的概念归纳,又是角的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度量角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操作技能之一,教材从角的大小比较引入该内容。要精确判断∠2比∠1大多少,就得进行准确测量。于是引出测量标准(也就是单位)和测量工具。
教材在介绍量角器之前,不仅提供了“角”的度量单位,而且还呈现了这个单位(即1°角)的产生过程,并且说明正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了量角工具——量角器,并帮助学生理解量角器的构成要素,为学生在使用量角器量角时,更好掌握操作方法提供帮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对1度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操作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角的度量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基础上教学的,而上节课学习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知识,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本节课还有要让生了解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比较重,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策略:
1、看一看。让生认真观察量角器,说出量角器的特征。
2、说一说。让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看到的和想到的。
3、量一量。让生自主量出给定角的度数,并同桌检查交流。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度量角的方法,能熟练使用量角器量角。
2、难点:体会引入角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借助画角,复习角的相关知识
1. 创设问题情境:请你在练习本上从一个点出发画出两条射线。
2. 问题:你认识它吗?
3. 追问:有关角,你都知道什么呢?
4. 问题:你能将“顶点”和“边”标在你画的角上吗?
5. 问题:角的两边是什么样的线?顶点在哪?
6. 问题:请你想一想什么是角,想好了和同桌同学说一说。
7. 问题:谁来说一说什么是角?
8. 问题:你同意他的表述吗?你能再说说吗?
学生动手画角,并同桌交流。
学生说出对角的认识,说出角的一些特征。
学生总结: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复习巩固角的概念及特征。
二、探究度量角的方法
(一)在问题情境中感受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
1. 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2. 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
3. 追问:∠2比∠1大多少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二)尝试利用最简单的量角器量角
1. 出示简单的量角器。
2. 问题:这是一个简单的量角器,用它能量角吗?
预设:能。
3. 追问:用这个简单的量角器能准确地量哪些角呢?
预设:可以量90度角。因为这个量角器上有90度的角。
4. 追问:你能指出这个90度的角吗?
5. 问题:我这里有一个角(90度),你能用这个简单的量角器度量出它的度数吗?
(三)改进量角器,扩大量角器的的度量范围
1. 出示60度角。
2. 问题:用刚才那个简单的量角器能量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3. 追问:要想量出这个角的度数,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4. 出示刻度细化后的量角器。
5. 问题:观察刻度细化后的量角器,能量出哪些角的度数。
6. 问题:请你用这个量角器量一下这个角,看看能否量出它的度数。
7. 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你对他的度量方法有补充吗?(四)改变被量角的方向,感知量角器内外层刻度的产生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将前面出示的60度的角翻转。
2. 问题:量一量这时角的度数是多少。
3. 问题:同一个角究竟是120度还是60度呢?说一说你的想法。 4. 问题:怎样再改进量角器,我们就能直接在量角器上看出这个翻转过来的角的度数了呢?
预设:在这个量角器上再增加一层反着标的刻度。
5. 出示改进为两层刻度的量角器。
6. 量角器上有两层刻度,量角时究竟应该看哪一层呢?
(五)继续改进量角器,进一步细化量角器刻度
1. 出示进一步细化刻度后的量角器图。
2. 问题:这个量角器能量出哪些角的度数?
3. 量角:出示20°和150°的角,让学生用这个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
4. 问题:谁愿意到前面给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量角的?
5. 问题:拿出你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它。找到它的“中心”和“0°刻度线”,想一想它能量哪些度数的角。
(六)练习量角,总结量角步骤和方法
1. 问题:请你量出刚才这个∠1的度数。然后再和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样用量角器量∠1的。
2. 问题:谁来说一说∠1多少度?你是怎么量的?
3. 追问: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4. 问题:现在请你量一量∠2,看看∠2多少度。
学生探究角的大小,并和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如何度量出一个角的大小,用什么工具。
进一步认识量角器。
学生探究量角器能否度量角的大小。
进一步认识量角器的内外刻度。
量角器的细化,谈谈自己的想法
2、自主练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主要选择度量角的工具
改进量角器,为了度量更精确。
深度认识量角器
二、明确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角度有关
借助量角,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角度有关。
1. 出示边的长短相同,角的大小不同的两个角∠A、∠B。(∠A=75°、∠B=80°)
2. 问题:哪个角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3. 出示都是125 °但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C、 ∠D 。(125 °)问题:哪个角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5. 问题:通过比较,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预设: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现在我们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角度有关,叉开的角度越大,角就越大。
合作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让生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练习量角并从中发现规律
(一)量不同方向的角,巩固角的度量方法
1. 出示习题:第41页“做一做”,第3题。
2. 学生用量角器量角。
3. 学生汇报 。(重点监控:① 不会用量角器;② 看错内外层刻度。)
4. 问题:有的同学量得又准又快,快把你的好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5. 追问:你们理解他的意思了吗?请你用这个好方法到前面来再量量看。 (重点关注刚才出现错误的同学。)
(二)借助量角,发现规律
量出下面各个角的度数。你能发现什么?
1. 出示题目:第44页练习七,第4题。
2. 要求:量出上面各个角的度数,观察、思考,找出其中的规律。
3. 学生汇报。
预设:两条直线相交,相邻的两个角的度数相加的和都等于180°,相对的角大小相等。
4. 追问:你能到前面给我们指一指吗?
5. 问题:你发现这个规律了吗?请你再来说一说。
先由学生自主度量,再同桌合作交流,最后集体订正交流。
及时巩固两角方法,使学生能熟练应用量角器。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知识的梳理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1、师生评价,教师对课堂中学生表现的情况以及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及时点评。
2、生生互评,组与组之间互相评价,及时总结评价的内容,以便下一次活动时能够有效的借鉴。
八、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两重和: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即度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九、实践反思
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难点,是比较开放的一个章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先让他们观察量角器的形状是半圆形的,我们也可以叫它半圆仪,再让学生拿量角器认真观察,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哪是刻度线,哪是中心点的效果要好的多,他们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接着让他们明白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小圆圈来表示。什么是1度呢?因为半圆是180度,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怎样 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试着量一量,量后会出现几种错误:一是顶点没有和中心点重合;二是0 度刻度线没有和角一边重合;三是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时看成了外圈刻度或是应看外圈刻度时看成了内圈刻度。这时我给他们他们讲解正确的量角方法。并编了一首口诀:中心对顶点,0度对一边,要知角度数,分清内外圈。
当学生学会了量角,还应让他们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叉开大下有关。再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做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的角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