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 第4节 简单机械(5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 第4节 简单机械(5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03 11:56:09

文档简介

第4节 简单机械
第1课时 认识杠杆
知识点 1 杠杆的五要素         
1.下列关于杠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杠杆必须是一根直棒
B.杠杆不一定要有支点
C.杠杆只能是直的,不可以是弯的
D.杠杆若要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必须使杠杆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2.下列关于力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B.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C.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和等于杠杆的长度
D.通过支点的力其力臂并不为零
3.如图A3-4-1所示,这款图钉来自一名初中生的创意,翘起部分为我们预留出施力空间,图钉作为杠杆,其支点是(  )
图A3-4-1
A.A点 B.B点
C.C点 D.O点
4.2018·温岭模拟 如图A3-4-2所示的杠杆OC中,拉力F的力臂为(  )
图A3-4-2
A.OB B.OA C.OC D.BC
5.2018·台安二模 如图A3-4-3所示,某同学正在做俯卧撑,A点是该同学的重心,画出该同学做俯卧撑时身体所受的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
图A3-4-3
6.2018·曲靖 在图A3-4-4中,l1是动力臂,作出动力F1。
图A3-4-4
知识点 2 生活中的杠杆
7.下列仪器或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利用了杠杆的一组是(  )
①剪刀 ②托盘天平 ③量筒
④烧杯 ⑤弹簧测力计 ⑥试管夹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①⑤⑥
8.图A3-4-5中的皮划艇运动员一只手支撑住桨柄的末端,另一只手用力划桨,此时的船桨可看作一个杠杆。图A3-4-6中的船桨模型中最合理的是(  )
图A3-4-5
图A3-4-6
9.如图A3-4-7甲所示为市民在公园锻炼上肢力量的画面。该器材相当于一根杠杆(杠杆自重不计),图乙为其简化图,锻炼时手在B点用力向上举手柄将A点的配重抬高,达到锻炼上肢的目的。请在图乙中画出动力臂l1、阻力F2及阻力臂l2。
图A3-4-7
10.如图A3-4-8所示,OA是一重为G的杠杆,O是支点,F是动力,G是阻力,则动力臂和阻力臂分别是(  )
图A3-4-8
A.OC,OD B.OC,BD
C.AC,OD D.AC,BD
11.1 m长的杠杆OB可绕O点转动,在杠杆的中点A处施一水平力F1,B端挂一重物,在如图A3-4-9 所示的位置时,动力臂l1=________cm,阻力臂l2=________cm。
图A3-4-9
12.如图A3-4-10所示,轻质杠杆可绕O点转动,杠杆上吊一重物G,在力F的作用下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l为F的力臂,请在图中作出力F的示意图。
图A3-4-10
  
13.小林同学在农村老家发现一种“舂米对”的古代简单机械,其示意图如图A3-4-11所示。使用这个装置时,人在A端用力把它踩下后立即松脚,B端就会立即下落,打在石臼内的谷物上,从而把谷物打碎。用力将它踩下去的过程中,动力是______________(填“杠杆自身的重力”或“脚踩的力”);脚松开后打在石臼内的谷物时,杠杆自身的重力是________(填“动力”或“阻力”)。
图A3-4-11
14.小明为了寻找“手臂上的杠杆”做了如下实验:右手拿着书,先让手下垂,左手掌贴着右上臂的前部(肱二头肌),将右下臂慢慢抬起到水平位置,他感觉到右上臂的肱二头肌越来越紧张。请你结合图A3-4-12,说说手臂杠杆的要素。
图A3-4-12
拓|  展|  培|  优
15.如图A3-4-13所示,在推油桶上台阶时,油桶(  )
 图A3-4-13
A.是杠杆,支点在A点
B.不是杠杆
C.是杠杆,支点在B点
D.无法判断
16.如图A3-4-14所示,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放在盛有半碗水的碗中,此时的木棒可以等效为一根绕O点转动的杠杆,画出这时的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图A3-4-14
17.如图A3-4-15甲所示的钢丝钳,其中A为剪钢丝处,B为手的用力点,O为转动轴,图乙为单侧钳柄及相连部分示意图,请在图乙中画出剪钢丝时的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
图A3-4-15

教师详解详析
1.D 2.B 3.C
4.A [解析] 力臂是指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图可知,O为支点,OB是从支点到拉力F的作用线的距离,所以OB是拉力F的力臂。
5.如图所示
6.如图所示
7.A
8.B [解析] 由题意可知,撑住桨柄的末端为支点,下面的手给桨向后的力,这时水给桨一个向前的力,所以船前进。
9.如图所示
10.A
11.25 86.6
[解析] l1=OA·sin30°=OA=×0.5 m=0.25 m=25 cm,l2=OB·cos30°=OB=×1 m=0.866 m=86.6 cm。
12.如图所示
13.脚踩的力 动力
[解析] 用力踩下这个装置时,脚踩的力使得杠杆转动,而装置自身的重力阻碍了杠杆的转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动力是脚踩的力,阻力是杠杆自身的重力。脚松开后,杠杆左边的力臂要大于右边的力臂,杠杆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转动,此时的动力是杠杆自身的重力。
14.略
15.C [解析] 由图可知将油桶推上台阶的过程中,在推力(可以看作动力)作用下,油桶绕着与台阶的接触点B转动,油桶的重力可以看作阻力,因此满足杠杆的所有条件,可以看作杠杆。
16.如图所示
17.如图所示
[解析] 动力作用在B点,方向竖直向下,阻力作用在A点,方向竖直向下(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两边)。表示F1的线段应比表示F2的线段短一些,因为钢丝钳是省力杠杆。

第2课时 杠杆的平衡条件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
A.减小摩擦
B.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C.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小梦在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先在杠杆两侧挂钩码进行实验探究,再用弹簧测力计替代一侧的钩码继续探究,如图B3-4-1所示,他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  )
图B3-4-1
A.便于直接读出拉力的大小
B.便于提供不同方向的拉力
C.便于正确认识力臂
D.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
3.如图B3-4-2所示,杠杆挂上钩码恰好平衡,每个钩码质量相同。在下列各种情况下杠杆还能保持平衡的是(  )
图B3-4-2
A.左右钩码各向支点移一格
B.左右钩码各减少一个
C.左右钩码各减少一半
D.左右钩码各增加一个
4.下列杠杆能平衡的是(杆重和摩擦均不计)(  )
图B3-4-3
5.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前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这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我们是根据测得的数据,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归纳出杠杆平衡条件的。
(3)某同学在实验中得到的两组数据如下表所示,这两组数据中序号为______的一组有错误。如果他的操作没有错,力及力臂的数值也没有错,则产生这组数据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
F1/N
l1/cm
F2/N
l2/cm
1
1
8
2
4
2
2
2
1
1
6.如图B3-4-4所示,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使其从①→②→③,杠杆始终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
图B3-4-4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7.如图B3-4-5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将物体A和B同时向靠近支点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B3-4-5
A.杠杆不能平衡,左端下沉
B.杠杆仍能平衡
C.杠杆不能平衡,右端下沉
D.无法判断
8.身高相同的兄弟二人用一根重力不计的均匀扁担抬起一个900 N的重物。已知扁担长为1.8 m,重物悬挂点与哥哥的肩之间的距离OA=0.8 m,如图B3-4-6所示。则(  )
图B3-4-6
A.以哥哥的肩A为支点,可计算出弟弟承担的压力为400 N
B.以O为支点,可计算出兄弟二人承担的压力之比为4∶9
C.以O为支点,可计算出兄弟二人承担的压力之比为9∶5
D.以弟弟的肩B为支点,可计算出哥哥承担的压力为600 N
9.2018·西湖区模拟 如图B3-4-7所示,三角支架ABC固定在客厅墙上,已知AB长80 cm,AC长60 cm,一花瓶正好放置在AB中点处。A处螺钉能承受的最大水平拉力为50 N,为防止因A处螺钉松脱而支架绕C点倾翻,所放置花瓶的重力最大为________N(支架重力不计)。若花瓶的重力较大,放置时应尽量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墙壁可确保安全。
图B3-4-7
10.小明、小红两名同学一起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他们以杠杆中点为支点,二人的实验情况分别如图B3-4-8甲、乙所示。
图B3-4-8
(1)若杠杆右端低左端高,为使其在水平位置上静止,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
(2)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录数据。根据这一次实验数据,小明立即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这种做法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乙所示,小红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第一种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其读数为F1;第二种弹簧测力计倾斜拉,其读数为F2。第________(填“一”或“二”)种实验方案更方便。在同等条件下,两次弹簧测力计读数F1________(填“<”“=”或“>”)F2。
(4)小红用图丙装置继续进行探究,发现当杠杆水平平衡时,与小明得出的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  展|  培|  优
11.如图B3-4-9所示,作用在杆A点的力F方向与杆保持垂直,将重物G慢慢提起,直至杆处于水平位置,如果力F的方向始终和杆保持垂直,则在这个过程中,力F(  )
图B3-4-9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12.2018·大连 在“富国强军”的时代要求下,大连造船厂建造了首艘国产航空母舰。在建造过程中需要使用大型起重机“龙门吊”,它主要由主梁和支架构成,可以提升和平移重物,其示意图如图B3-4-10所示。在重物由主梁右端缓慢移到左端的过程中,右支架对主梁的支持力F与重物移动距离s的关系图像是(  )
图B3-4-10
图B3-4-11

教师详解详析
1.B [解析] 实验时,如果只用一组数据得到结论,偶然性太大,因此应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2.C 3.C 4.C 
5.(1)向左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
(2)求出各次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和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并进行比较
(3)2  动力(臂)和阻力(臂)记录颠倒了
6.D [解析] 各个力的力臂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从①→②→③,力臂先变大后变小,所以力先变小后变大。
7.C [解析] 原来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分别为物体A、B的重力,其对应的力臂分别为lA、lB,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mAglA=mBglB,由图示可知,lA<lB。所以mA>mB,当向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Δl时,两边的力臂都减小Δl,此时左边力与力臂的乘积为mAg(lA-Δl)=mAglA-mAgΔl,右边力与力臂的乘积为mBg(lB-Δl)=mBglB-mBgΔl,由于mA>mB,所以mAgΔl>mBgΔl;所以mAglA-mAgΔl<mBglB-mBgΔl。因此杠杆将向悬挂B物体的一端即右端倾斜。
8.A [解析] 设哥哥承担的压力为FA,弟弟承担的压力为FB,以哥哥的肩A为支点,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B×AB=G×OA,FB===400 N,A选项正确;以弟弟的肩B为支点,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A×AB=G×OB,FA===500 N。以O为支点,由F1l1=F2l2可知,兄弟二人对杠杆支持力之比为===,由于压力和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因此兄弟二人承担的压力之比为4∶5或5∶4。
9.75 靠近
[解析] 由题知,将三角支架看成一个杠杆,C处为支点,花瓶放在AB中点,花瓶对AB的压力F2为阻力,大小等于花瓶重力,其力臂为AB,A处螺钉能承受的最大水平拉力50 N为动力,其力臂为AC,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F2×AB=F1×AC,即F2××80 cm=50 N×60 cm,所以F2=G=75 N。为了安全,花瓶的位置应尽量靠近墙壁,即远离B点,以减小阻力臂,从而减小A处的拉力。
10.(1)左
(2)实验次数太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3)一 < (4)杠杆存在重力
11.A [解析]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力F始终垂直于杠杆,所以动力臂不变,物体重力不变,所以阻力不变,物体升高以后,物体到支点的垂直距离变大,也就是阻力臂增大。动力臂保持不变,阻力不变,阻力臂增大,为使杠杆平衡,动力必须增大,所以力F增大。
12.B [解析] 在重物由主梁右端缓慢移到左端的过程中,以左侧的支架为支点,右支架对主梁的支持力F为动力,重物对杠杆的拉力为阻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G,动力臂为整个主梁的长度,设为l,阻力臂为l-s,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Fl=G(l-s)
整理得拉力F为F=G-。
由关系式知:右支架对主梁的支持力F与重物移动距离s成一次函数关系,且拉力随s的增大而减小。
第3课时 杠杆的应用         
知识点 1 杠杆的分类
1.2017·邵阳 在如图A3-4-16所示的简单机械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图A3-4-16
2.2018·栖霞 如图A3-4-17所示,人的前臂可视为杠杆,当曲肘将茶杯从图示位置向上举起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A3-4-17
A.前臂是省力杠杆,阻力臂变大
B.前臂是费力杠杆,阻力臂变大
C.前臂是费力杠杆,阻力臂变小
D.前臂是省力杠杆,阻力臂变小
3.如图A3-4-18所示是三类不同用途的杠杆模型。这三类杠杆中,一定是省力杠杆的是第________类,钓鱼竿与第________类杠杆原理相同。
图A3-4-18
知识点 2 杠杆的应用
4.2018·柳州 如图A3-4-19所示,妈妈体重比小明大,跷跷板水平平衡时,妈妈比小明离转轴________(填“远”或“近”)。若小明往转轴靠近一小段距离,为了保持跷跷板水平平衡,妈妈应适当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转轴。
图A3-4-19
5.如图A3-4-20所示,列车上有出售食品的手推车,若货物在车内摆放均匀,当前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下按扶把;当后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上提扶把。若把以上两种情况下的手推车视为杠杆,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A3-4-20
A.当前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下按扶把,支点是C
B.当后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上提扶把,支点是B
C.当后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上提扶把,手推车可视为省力杠杆
D.当后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上提扶把,手推车可视为费力杠杆
6.2017·绍兴 图A3-4-21甲是制作面团的情景,把竹竿的一端固定在绳扣中,人骑在另一端施加一个向下的大小为F的力,面团被不断挤压后变得更加有韧性,图乙为压面团原理图。关于压面团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A3-4-21
A.面团对杆的作用力方向向下
B.面团对杆的作用力大小等于F
C.面团被压扁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D.A点向下移动的距离小于B点向下移动的距离
7.如图A3-4-22所示,O为杠杆的支点,OA=40 cm,OB=50 cm,B点所挂物体重60 N,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在A点至少加一个竖直向上________N的动力,这是一个________(填“省力”或“费力”)杠杆。
图A3-4-22
8.如图A3-4-23所示,一块厚度、密度均匀的长方形水泥板放在水平地面上,用一竖直向上的力,欲使其一端抬离地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A3-4-23
A.F甲>F乙,因为甲方法的动力臂长
B.F甲C.F甲>F乙,因为乙方法的阻力臂短
D.F甲=F乙,因为动力臂都是阻力臂的2倍
9.图A3-4-24是一种道闸,平时水平放置,当有车辆要通过时,道闸上扬,允许车辆通过,这种道闸称为常闭型道闸。与之相反,另一种道闸平时上扬,需要示意过往车辆停车等候时转动到水平位置,这种道闸称为常开型道闸。对于这两种道闸重心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A3-4-24
A.常闭型道闸,重心应在O点左侧
B.常开型道闸,重心应在O点右侧
C.常闭型道闸,重心应在O点右侧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0.如图A3-4-25所示,轻杆OA可绕O点自由转动,用细线将15 N的重物挂在A处,小林在B处用竖直向上的拉力提住轻杆,OB和BA长度之比为3∶5,下列问题中,轻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平衡。
图A3-4-25
(1)此杠杆类型与________(填“钓鱼竿”或“羊角锤”)相同。
(2)拉力大小为________N。
(3)若仅增加物重,则拉力的变化量与物重的变化量之比为________。
(4)若拉力方向变为图中虚线所示方向,则拉力将变________。
11.从地面上搬起重物我们的常见做法是弯腰(如图A3-4-26甲所示)或人下蹲弯曲膝盖(如图乙所示)把它搬起来,哪种方法好呢?下面就建立模型说明这个问题。把脊柱简化为杠杆,如图丙所示,脊柱可绕骶骨(轴)O转动,腰背部复杂肌肉的等效拉力F1作用在A点,其实际作用方向与脊柱夹角为12°且保持不变,搬箱子拉力F2作用在肩关节B点,在B点挂一重物代替箱子。用测力计沿F1方向拉,使模型静止,可测出腰背部复杂肌肉拉力的大小。接着,改变脊柱与水平面的夹角即可改变杠杆与水平面的夹角α,多次实验得出结论。
图A3-4-26
(1)在图丙中画出F2的力臂l2。
(2)当α角增大时,l2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F1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如果考虑到人上半身的重力,那么腰背部肌肉的实际拉力将比图丙中F1要________(填“大”或“小”)。
(4)对比甲、乙两种姿势所对应图丙中的两种状态,由以下分析可得,图________(填“甲”或“乙”)中的姿势比较正确。
拓|  展|  培|  优
12.如图A3-4-27所示,将一把薄木尺的长度用多层报纸紧密地覆盖在水平桌面上,已知报纸的上表面积为0.25 m2,则大气对报纸上表面的压力为________N;在木尺右端快速施加竖直向下的力F,要将报纸掀开,则力F至少为________N。(假设报纸对木尺的压力全部作用在木尺的最左端,大气压取1.0×105 Pa,报纸和薄木尺的重力忽略不计)
图A3-4-27
13.2018·乌鲁木齐 如图A3-4-28所示,轻质杆可绕O点转动。分别将质量相同的纯金块、纯银块、金银制作的王冠悬挂于杆的最左端并浸没水中,将质量与王冠相同的重物对应地悬挂在杆上的A、B、C处(图中未标出),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得A、C两点间的距离为7 cm,B、C两点间的距离为3 cm。则王冠中金和银的质量比为(  )
图A3-4-28
A.3∶7 B.7∶3
C.2∶5 D.5∶2

教师详解详析
1.B [解析] 钓鱼竿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羊角锤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筷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镊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2.C [解析] 当曲肘将茶杯向上举起时,若把前臂看成杠杆,支点在肘关节处,肱二头肌收缩抬起前臂是动力,茶杯作用在手上产生的力是阻力,手举茶杯向上曲肘的运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当向上举起时,阻力作用线到支点的距离变短,阻力臂变小。
3.二 三
4.近 靠近
[解析] 跷跷板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设小明的重力为G1,力臂为L1,妈妈的重力为G2,力臂为L2,因为G1L1=G2L2,G1L2,即妈妈比小明离转轴近。若小明往转轴靠近一小段距离,即力臂L1减小,为了保持跷跷板水平平衡,由G1L1=G2L2知,在G1和G2不变时,L1减小,L2也应减小,所以妈妈应适当靠近转轴。
5.D [解析] 由图可知,当前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下按扶把,手推车绕C点转动,则C点是支点。当后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上提扶把,手推车绕B点转动,B点是支点,此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手推车是省力杠杆。
6.C [解析] 面团对杠杆的作用力为阻力,方向向上;力F是动力,在B点受到的力是阻力,由图示可知,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阻力大于动力,即杠杆在B点受到的力大于F;面团被压扁,形状发生了改变,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由于此时竹竿为省力杠杆,故A点向下移动的距离大于B点向下移动的距离。
7.75  费力
8.D [解析] 把水泥板看作一个杠杆,抬起一端,则另一端为支点。由于水泥板是一个厚度、密度都均匀的物体,所以,其重力的作用点在其中心上,此时的阻力臂等于动力臂的一半。在此基础上,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确定F甲与F乙的大小关系。
9.C
10.(1)钓鱼竿 (2)40 (3)8∶3 (4)大
11.(1)如图所示 
(2)变小 变小 (3)大 (4)乙
[解析] (1)延长F2作用线,由支点作力F2的垂线,l2是其力臂。
(2)由图可知:当α角增大时,力臂l2变小;由于拉力F1的方向与脊柱夹角始终为12°,且OA这段距离不变,则O点到F1作用线的距离不变,即动力臂不变,阻力为箱子的重力不变,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F1变小。
(3)如果考虑到人上半身的重力,由于上半身的重力会阻碍杠杆的转动,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实际拉力将变大。
(4)比较甲、乙两种姿势可知:甲的支点太高,在搬起物体时,阻力臂减小得慢,则腰背部复杂肌肉的等效拉力F1要长时间使用较大的力,所以甲姿势不正确,乙姿势比较正确。
12.2.5×104 1.25×104
[解析] 根据p=得F压=pS=1.0×105 Pa×0.25 m2=2.5×104 N;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FlF=F压l压,由题意可知l压=lF,代入数据FlF=2.5×104 N×lF,解得F=1.25×104 N。
13.A [解析] 设纯金块、纯银块、金银制作的王冠以及重物的质量为m,
纯金块、纯银块、金银制作的王冠的密度分别为ρ1、ρ2、ρ3,体积分别为V1、V2、V3,
由于ρ1>ρ3>ρ2,根据V=可知,三者的体积关系:V1<V3<V2,
浸没在水中时,三者排开水的体积与各自的体积相等,
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三者的浮力关系:F浮1<F浮3<F浮2。
当质量相同(重力相同)的纯金块、纯银块、金银制作的王冠悬挂于杆的最左端并分别浸没水中时,杆的最左端受到的拉力:F拉=G-F浮,由于F浮1<F浮3<F浮2,则F拉1>F拉3>F拉2,且左边拉力的力臂相同,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相同的重物对应地悬挂在杆上的A、B、C处,如下图所示: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杠杆平衡条件得,当纯金块悬挂于杆的最左端并浸没水中时有:
(mg-ρ水gV1)LOD=mg(LOB+LBC+LAC);①
当纯银块悬挂于杆的最左端并浸没水中时有:
(mg-ρ水gV2)LOD=mgLOB;②
当金银制作的王冠悬挂于杆的最左端并浸没水中时有:
(mg-ρ水gV3)LOD=mg(LOB+LBC)。③
用①-②得,(ρ水gV2-ρ水gV1)LOD=mg(LBC+LAC);④
用③-②得,(ρ水gV2-ρ水gV3)LOD=mgLBC;⑤
用④÷⑤得,===,
化简整理得,10V3-3V1-7V2=0。⑥
设王冠中金和银的质量分别为m1、m2,
则王冠的体积:V3=+;⑦
纯金块的体积:V1=;⑧
纯银块的体积:V2=;⑨
将⑦⑧⑨代入⑥整理得,+=0,
由于ρ1>ρ2>0,所以,10m1-3m=0;10m2-7m=0;
解得:m1=m;m2=m;
则王冠中金和银的质量之比:
m1∶m2=m∶m=3∶7。

第4课时 滑轮
知识点 1 定滑轮和动滑轮      
1.图B3-4-12中利用了动滑轮的是(  )
图B3-4-12
2.如图B3-4-13所示,分别用力F1、F2、F3匀速提起物体A,若不考虑滑轮重、绳重和摩擦,则三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
 图B3-4-13
A.F1=F2=F3 B.F1=F2>F3 C.F1=F2<F3 D.F1<F2<F3
3.工厂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车间,某工人设计了如图B3-4-14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的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是(  )
图B3-4-14
知识点 2 滑轮组
4.下列关于滑轮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B.一定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C.有时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有时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D.既能省力,又能省功
5.使用如图B3-4-15所示的装置来提升重物时,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装置是(  )
图B3-4-15
6.如图B3-4-16所示,用甲、乙两滑轮组匀速向上提升重物,物重都是600 N,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及摩擦,绳子的拉力F甲=______N,F乙=______N。若将重物提高1 m,则甲滑轮组绳子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___m,乙滑轮组绳子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___m。
 
图B3-4-16
7.用如图B3-4-17所示的滑轮组牵引小车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图中________滑轮是定滑轮,________滑轮是动滑轮。已知小车的重力G=15 N,拉力大小F=3 N,则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f=________N。若小车在拉力作用下前进了5 m,则绳子被拉力F拉过________m。(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滑轮摩擦)
图B3-4-17
8.2018·上城区二模 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定滑轮,两端分别系着相同的小球a和b。b球离地高度为h,如图B3-4-18所示。滑轮摩擦及空气阻力都不计,当b球匀速直线下降时(  )
图B3-4-18
A.a球对绳子的拉力小于b球对绳子的拉力
B.a球在上升过程中机械能保持不变
C.b球在下降过程中机械能增加
D.b球匀速下落过程中a、b两球速度大小相等
9.2018·郴州 如图B3-4-19所示,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三个弹簧测力计所施加的拉力FA、FB、FC的关系正确的是(  )
图B3-4-19
A.FA∶FB∶FC=3∶2∶1
B.FA∶FB∶FC=1∶2∶3
C.FA∶FB∶FC=6∶3∶2
D.FA∶FB∶FC=2∶3∶6
10.如图B3-4-20所示,分别用图甲、乙两种形式的滑轮组合,把重为500 N的物体以0.5 m/s的速度匀速向上提起,忽略滑轮的摩擦和绳重,图甲中车对绳子的拉力为________N,图乙中人所做有用功的功率为________W。
图B3-4-20
11.如图B3-4-21所示,物体A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以0.4 m/s的速度运动了2 s,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 N,拉力F做功为________J。
图B3-4-21
12.2018·湖州 在拓展课上,小泉同学模拟某建筑工地上拉动工件的情景,设置了如图B3-4-22所示的滑轮组。他用该滑轮组在4 s内将一个重为100 N的物体,沿着水平地面匀速拉动了2 m。人的拉力为18 N,物体移动时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物重的0.35,不计绳重及滑轮摩擦。求:
图B3-4-22
(1)人的拉力所做的功。
(2)人的拉力做功的功率。
(3)动滑轮受到的重力。
拓|  展|  培|  优
13.某同学用一个距离手3 m高的定滑轮拉住重100 N的物体,从滑轮正下方沿水平方向移动了4 m,如图B3-4-23所示,若不计绳重和摩擦,他至少做功(  )
图B3-4-23
A.200 J B.300 J C.400 J D.500 J
14.如图B3-4-24甲所示,重为80 N的物体在大小为10 N、方向水平向左的拉力F1的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以3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滑轮质量、绳子质量和轴摩擦均不计。当撤去拉力F1,物体静止后,改用大小为30 N、方向水平向右的拉力F2拉物体使其向右运动10 m,如图乙所示。则(  )
甲        乙
图B3-4-24
A.图乙中物体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B.拉力F1做功的功率为30 W
C.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为30 N
D.图乙中物体在水平方向所受的合力为10 N
15.如图B3-4-25所示,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弹簧测力计A、B、C的示数分别为FA、FB、FC,如果FC=2 N,则FA、FB分别是(不计滑轮重、绳重和摩擦)(  )
图B3-4-25
A.FA=6 N、FB=6 N
B.FA=4 N、FB=4 N
C.FA=4 N、FB=6 N
D.FA=6 N、FB=4 N

教师详解详析
1.C
2.B [解析] 由图可知,F1=G,图乙中的滑轮是定滑轮,故F2=G,图丙中的滑轮是动滑轮,故F3=0.5G。
3.C [解析] 滚动比滑动更省力,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
4.C 5.D 
6.200 300 3 2
[解析] 甲滑轮组由3股绳子承担总重,乙滑轮组由2股绳子承担总重。
7.甲 乙 9 15
[解析] 动滑轮由3股绳子承担,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滑轮摩擦,f=3F=9 N。若小车在拉力作用下前进了5 m,则绳子移动距离:s=3×5 m=15 m。
8.D [解析] 因为b球匀速直线下降,小球a和b用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定滑轮相连,所以小球a和b都受到平衡力作用,a、b两球速度大小相等。a球对绳子的拉力等于b球对绳子的拉力;a球在上升过程中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b球在下降过程中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9.B [解析] 根据每段绳子承担的力的情况,分析三个弹簧测力计拉力FA、FB、FC的关系。设每段绳子承担的力为F,FC承担3段绳子的拉力,FC=3F;FB承担2段绳子的拉力,FB=2F;FA承担一段绳子的拉力,FA=F。故FA∶FB∶FC=F∶2F∶3F=1∶2∶3。
10.500 250
11.8
12.(1)由图知,n=2,则绳端移动的距离:s绳=ns物=2×2 m=4 m,
人的拉力所做的功:W=Fs绳=18 N×4 m=72 J。
(2)拉力F做功的功率:P===18 W。
(3)因为物体移动时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物重的0.35,
所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0.35G=0.35×100 N=35 N。
因物体匀速移动时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到的拉力F拉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所以,滑轮组对物体的拉力:F拉=f=35 N,
不计绳重及滑轮摩擦,由F=(G动+F拉)可得,动滑轮的重力:G动=nF-F拉=2×18 N-35 N=1 N。
13.A [解析]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进一步求出物体上升的高度,不计绳重和摩擦时,根据W=Gh求出他所做的功。
14.D [解析] 在图甲中,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向左的绳的拉力2F1和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f的作用,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得f=2F1=2×10 N=20 N。拉力F1的功率:P1=F1v=10 N×2×3 m/s=60 W。在图乙中,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水平向右的拉力F2=30 N和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f=20 N,物体所受的合力:F合=F2-f=30 N-20 N=10 N,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处于非平衡状态,做加速运动。
15.C [解析] 对弹簧测力计A来说,有2股绳子在拉弹簧测力计A,故绳端的拉力是A所受拉力的二分之一;对弹簧测力计B来说,有三股绳子在拉弹簧测力计B,故绳端的拉力是B所受拉力的三分之一。

第5课时 机械效率
知识点 1 机械效率           
1.李玲同学值日时用水桶提水从一楼上到三楼,她做的有用功是(  )
A.对桶所做的功 B.对水所做的功
C.对水和桶所做的功 D.对水、桶和人所做的功
2.2018·宜昌 下列有关起重机提升货物时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B.同一起重机提起的货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C.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D.同一起重机提起同一货物越快,机械效率越高
3.如图A3-4-29所示,在测定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中,下列要求错误的是(  )
图A3-4-29
A.弹簧测力计必须先校零
B.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向上匀速拉
C.弹簧测力计必须在静止时读数
D.装置旁的直尺(未画出)必须竖直放置
4.2018·南通 小华用图A3-4-30所示装置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物重G/N
物体上升
高度h/m
拉力F/N
机械效率η
1
2
0.10
1.0
66.7%
2
3
0.10
1.4
71.4%
3
6
0.10
2.5
图A3-4-30
(1)实验中应竖直向上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绳端移动距离为________m。
(2)第3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3)分析数据可知,提高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小华所用动滑轮的重一定小于_________________N。
知识点 2 机械效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5.人们骑自行车上坡时,往往在斜坡面上走“S”形路线,这样做是为了(  )
A.提高速度 B.提高机械效率 C.省功 D.省力
6.如图A3-4-31所示,将同一物体分别沿s1、s2、s3三个等高斜面匀速拉到顶部,且F1>F2>F3,则拉力所做的有用功 (  )
 图A3-4-31
A.W1=W2=W3   B.W1>W2>W3
C.W17.下列做法不能够改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是(  )
A.改变提升重物的高度
B.用体积相同的塑料动滑轮代替铸铁动滑轮
C.提升更重的物体
D.给定滑轮加润滑油
8.2018·广安 如图A3-4-32所示,斜面长3 m,高0.6 m,建筑工人用绳子在6 s内将重500 N的物体从其底端沿斜面向上匀速拉到顶端,拉力是150 N(忽略绳子的重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A3-4-32
A.斜面上的摩擦力是50 N
B.拉力的功率是50 W
C.拉力所做的功是300 J
D.斜面的机械效率是80%
9.如图A3-4-33所示,用力F拉着重为G的物体竖直匀速上升,在时间t内物体上升的高度为h(物体未出水面),若物体体积为V,水的密度为ρ,则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
图A3-4-33
A.η=×100% B.η= ×100%
C.W有用=Gh D. P有用=
10.2018·枣庄 如图A3-4-34所示,用相同的滑轮安装成甲、乙两种装置,分别用力FA、FB匀速提升重为GA、GB的A、B两物体,不计绳重和摩擦。若GA>GB,则η甲________η乙;若FA=FB,则GA________GB。(均填“>”“<”或“=”)
图A3-4-34
11.某学习小组使用几个相同的滑轮分别进行机械效率的测定,如图A3-4-35所示。他们将测得钩码重G、拉力F、钩码上升的高度h、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以及计算出的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和机械效率η等数据一并记入下表:
图A3-4-35
实验
G/N
F/N
h/m
s/m
W有用/J
W总/J
η

2
2.1
0.1
0.1
0.2
0.21
95.2%

2
1.2
0.1
0.2
0.2
0.24
83.3%

2
0.9
0.1
0.3
0.2
0.27
(1)表格中所缺数据为________。
(2)比较实验甲、乙,实验乙的机械效率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实验乙、丙,这两次实验机械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使用滑轮组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A3-4-36甲所示为塔式起重机示意图,塔式起重机主要用于房屋建筑中材料的输送及建筑构件的安装。(动滑轮重、绳重及摩擦不计,g取10 N/kg)
图A3-4-36
(1)为保持平衡,起重臂的长度越长的塔式起重机,配备的平衡重的质量应越________。
(2)图乙为起重机钢丝绳穿绳简化示意图,定滑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若钢丝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104 N,则能吊起货物的质量不能超过多少千克?
(3)若将重为1.2×104 N的货物由地面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30 m,再沿水平方向移动20 m,则此过程中克服货物重力做功多少焦?
(4)若该起升电动机的效率为90%,将重为1.2×104 N的货物提升到30 m的高度,用时50 s,则该起升电动机的实际功率是多少瓦?
拓|  展|  培|  优
13.如图A3-4-37所示,将绳子一端系在斜面顶端,另一端绕过圆筒,用力拉绳使圆筒沿斜面匀速向上滚动。已知斜面高h=2 m,长l=5 m,圆筒的重力为1050 N。若这个装置的机械效率为75%,则拉力F=________N。
图A3-4-37

教师详解详析
1.B [解析] 用水桶提水的目的是把水提上去,因此对水做的功是必须做的,即有用功。
2.B [解析] 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由于总功的多少不确定,所以无法判断有用功与总功比值的大小,即机械做的有用功越多,其机械效率不一定高。
起重机提起的货物越重,所做的额外功基本不变,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重越大,所以它的机械效率越大。
机械效率越高,说明所做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大,额外功所占总功的比值小,不是做的额外功越少。
使用机械做功越快,说明功率越大,但机械效率与功率没有关系。
3.C [解析] 弹簧测力计使用前必须先校零,故A说法正确。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才能保证拉力的力臂正好是动滑轮的直径。实验时,应使弹簧测力计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进行读数,则减小了一部分由于摩擦造成的额外功,因此得出的机械效率与实际值相比偏高。要测物体上升的高度和绳端移动的距离,装置旁的直尺必须竖直放置。
4.(1)匀速 0.30 (2)80.0 (3)增加物重 1
[解析] (1)实验中只有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才能保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拉力大小不变,所以,应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由图知,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3,所以,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为s=3h=3×0.10 m=0.30 m。
(2)由表格数据知,第3次测量中,有用功为W有用=Gh=6 N×0.10 m=0.60 J;总功为W总=Fs=2.5 N×0.30 m=0.75 J;所以,机械效率为η3=×100%=×100%=80.0%。
(3)分析1、2、3次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所提升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所以,增加物重可以提高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由于物体越重时,所做的额外功相对较多,故由第一次实验数据可计算出动滑轮的重力为G动=nF-G物=3×1.0 N-2 N=1 N,所以,所用动滑轮的重一定小于1 N。
5.D
6.A [解析] W有用=Gh,有用功相同。
7.A [解析] 用体积相同的塑料动滑轮代替铸铁动滑轮,减轻了动滑轮重力,可以减少额外功;给定滑轮加润滑油,可以减小摩擦,也可以少做额外功;提升更重的物体,增大了有用功。这些都可以提高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达到提高机械效率的目的。而改变提升物体的高度,并不能改变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因此不能够改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8.A [解析] 拉力F做的功:W总=Fs=150 N×3 m=450 J;有用功:W有用=Gh=500 N×0.6 m=300 J;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450 J-300 J=150 J。由W额外=fs可得,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f===50 N;拉力的功率:P===75 W;斜面的机械效率:η=×100%=×100%≈66.7%。
9.D [解析] 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为F′=G-F浮=G-ρVg,则η=×100%=×100%;有用功:W有用=F′h=(G-ρVg)h;有用功功率:P有用==。
10.> <
[解析] 不计绳重和摩擦,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物体重力和动滑轮重力做的功为总功,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100%=×100%=×100%,
因物体的重力G越大,1+越小,越大,且动滑轮的重力相等,
所以,GA>GB时,η甲>η乙;
由图可知,n甲=2,n乙=3,由F=(G+G动)可得,所提升物体的重力:
G=nF-G动,当FA=FB时,提升物体的重力关系为GA<GB。
11.(1)74.1%
(2)有用功相同时,使用动滑轮做的额外功多
(3)摩擦 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解析] (1)η=×100%=×100%≈74.1%。
(2)实验甲、乙提起的物重相同,绳重、摩擦对机械效率的影响比较小,实验甲不需要对定滑轮做额外功,实验乙要对动滑轮做额外功,所以有用功相同时,实验乙使用动滑轮做的额外功多,实验乙的机械效率较低。
(3)实验乙、丙提起的物重相同,动滑轮重相同,绳重较小,摩擦不同,所以这两次实验机械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摩擦。使用滑轮组时,由于动滑轮可以省力,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所以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12.(1)大
(2)改变力的方向
G=2F=3×104 N×2=6×104 N,
m===6000 kg。
(3)W=Fs=Gh=1.2×104 N×30 m=3.6×105 J。
(4)W总===4×105 J,
P===8×103 W。
13.280
[解析] 由题意知,圆筒滚上斜面后,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路程为s=2l,
由η=×100%=×100%=×100%得:F===280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