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回顾(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第4章 代谢与平衡 回顾(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03 10:50:57

文档简介

本章回顾(四)
本章中考展示
一、选择题
1.2018·台州 体外膜肺氧合装置俗称人工肺(如图BZ-4-1),用于肺功能丧失患者的急救。使用时,先用一根导管将血液从人体静脉引出,通过该装置后,血液经另一根导管回到人体的动脉或静脉内。人工肺中的氧合器作用是(  )
图BZ-4-1
A.可直接为人体提供能量
B.为病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C.过滤流经血液的含氮废物
D.使流经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2017·湖州 图BZ-4-2是血液循环示意图,1、2、3、4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BZ-4-2
A.若乙位于肾脏,血液流经乙后尿素含量下降
B.血液流经甲后氧含量减少
C.血管1是肺静脉,血管3是上腔静脉
D.血管2、4中的血液是动脉血
3.2018·金华 血液流经人体器官b时,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用曲线表示,如图BZ-4-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BZ-4-3
A.若是O2含量的变化,b代表肺 B.若是CO2含量的变化,b可代表脑
C.若是尿素含量的变化,b代表肾脏D.若是饭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b代表小肠
4.2018·杭州模拟 张大爷最近经常头昏、乏力,到医院做了相关检查,下表为部分检查结果(“+”代表检出,“—”代表未检出或微量)。根据检查结果,张大爷一定没有患(  )
检查项目
检查报告
参考值(正常值)
血常规
红细胞(RBC)
4.8×1012个/L
男:4.0~5.5×1012个/L
女:3.5~5.0×1012个/L
白细胞(WBC)
16×109个/L
(4~10)×109个/L
血小板(PLT)
275×109个/L
(100~300)×109个/L
尿常规
蛋白质

未检出或微量
葡萄糖
++
未检出或微量
血压
19.1/13.7 kPa
12~18.7/8~12 kPa
 A.贫血 B.体内炎症 C.高血压 D.糖尿病
二、填空题
5.2018·杭州 如图BZ-4-4表示甲、乙两人进食前后血糖含量变化曲线,据图回答:
图BZ-4-4
(1)乙曲线BC段血糖含量明显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时间段进行剧烈活动,容易影响胃肠器官的功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分析乙曲线,认为CD段人体内胰岛素分泌量是持续增加的,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________。
(3)甲曲线中MN段血糖含量下降非常缓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7·绍兴 如图BZ-4-5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生理过程,a、b分别代表一种气体。据图回答:
图BZ-4-5
(1)水、无机盐、葡萄糖和膳食纤维中不能通过①过程进入循环系统的是__________。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四腔中的________。
(2)a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
(3)排出的尿液中发现有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单位中的________发生了病变。
三、实验探究题
7.2018·嘉兴 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酶的知识后,又开展了酶专一性的实验研究。
[查阅资料] 资料一 淀粉和蔗糖都是大分子非还原性糖类,在相关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
资料二 葡萄糖属于还原性糖,它遇斐林试剂显砖红色。
[实验器材] 1%淀粉溶液、1%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若干试管等。
[实验过程] (1)取两支相同试管,编号为甲、乙。
(2)实验分组及所加试液如表一:
表一
组别


1%淀粉溶液
3 mL
1%蔗糖溶液
3 mL
淀粉酶溶液
2 mL
蔗糖酶溶液
2 mL
斐林试剂
2 mL
2 mL
(3)实验现象:甲、乙试管内均显砖红色。
[反思交流] 有同学认为比较甲、乙两组实验,还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完善] 为补充证据,请你结合反思交流完成下列实验步骤的设计,并预测实验结果。
(1)另取两支相同试管,编号为丙、丁;
(2)实验分组如表二,请在表格中填写出应加试剂的种类及用量;
表二
组别


1%淀粉溶液
3 mL
1%蔗糖溶液
3 mL
(3)预期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分析] (1)通过____________两组实验,说明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2)……
四、解答题
8.2018·湖州 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医生把心脏看成一个水泵,并且已经能够区分出动脉和静脉。他们猜想,在动脉和静脉之间存在着更为细小的血管。此后,英国学者哈维用实验方法证明了血液在体内循环的事实。在哈维死后的第四年,意大利生物学家马尔比基终于用显微镜发现血液确实是通过毛细血管从动脉流入静脉的。请回答:
(1)为什么把心脏看成是一个水泵?
(2)毛细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
(3)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脏,再由肾静脉流出肾脏,是体循环中的一段路径。通过此段路径,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详解详析
1.D [解析] 人体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经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之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根据图示血液经过人工肺后,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所以此过程类似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2.A [解析]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因此若乙位于肾脏,血液流经乙后尿素含量下降;当血液流经甲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因此氧含量增加;血管1是肺静脉,血管3是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血管2(肺动脉)中的血液是静脉血。
3.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血液流经人体器官b时,血液中的某种物质含量增加。血液流过肺部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血液流经脑时,大脑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的尿素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饭后,淀粉在小肠内被分解为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中,因此,血液流经小肠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
4.A [解析] 贫血是由血液中红细胞或是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引起的。张大爷的红细胞检测值在正常范围内,因此没有患贫血;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10)×109个/L,而检测值为16×109个/L,高于正常值,因为白细胞具有防御疾病的功能,故此人身体有炎症;血压的正常范围是:12~18.7/8~12 kPa,而检测值为19.1/13.7 kPa,说明患有高血压;尿液中检测出葡萄糖,说明此人患有糖尿病。
5.(1)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剧烈运动使得胃肠道供血不足从而影响消化
(2)不同意 (3)胰岛素分泌不足
[解析] (1)饭后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为葡萄糖,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血糖浓度明显上升。若在此时进行剧烈运动,血液会更多地分配给运动系统,流经胃肠器官等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因而会使得胃肠道供血不足从而影响消化。(2)随血糖含量降低,胰岛素分泌会减少。(3)血糖浓度下降缓慢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
6.(1)膳食纤维 右心房 (2)氧气 (3)肾小管
7.[反思交流] 没有形成对照实验
[方案完善] (2)
组别


1%淀粉溶液
3 mL
1%蔗糖溶液
3 mL
淀粉酶溶液
2 mL
蔗糖酶溶液
2 mL
斐林试剂
2 mL
2 mL
(3)丙、丁试管内均不显砖红色
[讨论分析] (1)甲和丁
[解析] 比较甲、乙两组实验,还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对照实验要求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除控制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甲乙两组实验具有两个变量,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和蔗糖酶溶液,所以没有形成对照实验。
8.(1)心脏昼夜不停地跳动,推动着血液在血管内流动。
(2)毛细血管管壁极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管径极细,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血流最慢;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3)尿素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气含量减少。
[解析] 肾脏作为一个一般器官,其正常的生命活动,要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和养料,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氧气和养料都会减少;肾脏作为一个排泄器官,要将流经肾脏的血液中的一些代谢废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废物会减少。
(1)在人体内,血管和心脏构成了物质运输的管道系统。其中,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心脏昼夜不停地跳动,推动着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以,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是发动机。(2)毛细血管的管壁极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管径极细,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血流最慢,这样的结构特点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3)尿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发生了滤过作用,血液中的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都能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了重吸收作用,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而剩余的水、无机盐和没有被重吸收的尿素、尿酸等一起形成尿液。由于肾小管不重吸收尿素,尿素随尿液流出,尿素不再进入血液中,因此从肾脏流出的血液(肾静脉)中尿素含量减少,同时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气含量减少。

本章回顾(四)
本章知识清单
一、食物与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七大类。
2.各类营养素的作用
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糖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蛋白质:①是________________,占人体细胞干重的50%以上;②是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脂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机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膳食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的蠕动,有利于及时排便;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有助于减少肠道对脂肪的吸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维生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衡膳食:要求食物种类齐全、数量适当、营养物质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且与身体消耗的营养物质保持相对平衡。
二、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牙的结构及龋齿的形成
(1)牙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人体最坚硬的结构是____________。
(3)龋齿的形成:牙齿上留有糖类食物―→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破坏牙本质―→牙髓受到破坏―→牙髓受病菌感染发炎、疼痛。
2.消化系统的组成
3.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消化:人体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消化的两种类型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吸收:经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和一些不需消化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管壁进入__________的过程。
(4)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
淀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氨基酸;
__________―→甘油+脂肪酸。
4.酶是由生物的体细胞合成的,大多数的酶是________,是一种______________,使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特点: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有:酸碱度、温度等。
酶缺乏或不足:导致代谢紊乱,甚至出现疾病,如________(缺乏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酶)。
三、体内物质的运输
1.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内容
特点
功能
血浆
透明、淡黄色的液体
是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具有运输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的作用




细胞
成熟后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内有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帮助红细胞运输氧,也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细胞
体积大,有细胞核
能抵抗病菌的侵入,如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淋巴细胞还与机体的抗传染功能有关

小板
体积小,无细胞核
血小板有加速血液凝固,防止伤口大量出血及阻止细菌入侵的作用
2.心脏:由心肌构成,位于____________,在两肺之间,外形像桃子,大小与本人的拳头相似。
3.血液循环: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一次完整的血液循环要________________,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两部分。
血液循环的途径(路线):
4.血管及特点
(1)动脉:从心脏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
(2)静脉:从全身各器官运送血液回到心脏的血管。
(3)毛细血管: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管,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4)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脉搏:心脏每次收缩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会沿动脉向前推动血液,随着心脏节律性地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出现相应的扩张和回缩,形成脉搏。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一般所说血压指体循环动脉血压)
高血压:收缩压经常超过18.7 kPa或舒张压经常超过12 kPa。
低血压:收缩压经常低于12 kPa。
5.人体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O型。输血时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能量的获得
1.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每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大多来源于________,也有一部分来源于__________,极少数来源于________。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内容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别
反应条件
O2、酶
酶(不需O2)
物质变化
有机物彻底分解,
产生CO2和H2O
有机物分解不彻底,生成酒精和CO2(大部分高等植物)或乳酸(动物)
能量变化
释放大量能量
释放少量能量
联系
实质上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多样的呼吸器官
类别
动物名称
呼吸的结构
无脊椎动物
草履虫、变形虫
体表(表膜即细胞膜)
蚯蚓
湿润的体壁
蝗虫
气管
对虾

脊椎动物
鱼类
___________
青蛙
肺兼湿润的皮肤
蜥蜴
___________
鸟类
___________


五、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1.三类营养物质在体内的来源和利用
内容
来源
利用
葡萄糖
食物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蛋白质的转化
氧化分解供能;合成糖元贮存;转变为脂肪贮存
脂肪
食物的消化吸收;糖类、蛋白质的转化
一部分被组织细胞利用;运输到脂肪组织贮存起来;进行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细胞利用
蛋白质
食物的消化吸收
在各种组织细胞中又会重新合成人体所特有的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合成糖类和脂肪
2.泌尿系统
(1)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运送尿液到膀胱;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尿液由膀胱经尿道排出体外。
(2)体内代谢废物的主要排泄途径:
以__________形式排出——__________;
以________形式排出——______________;
以________的形式排出——__________。
3.代谢的多样性
(1)代谢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是生物生存的________,也是生命的__________。
(2)代谢的营养方式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异养又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等。

教师详解详析
一、1.水 无机盐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 膳食纤维
2.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只有在水溶液中才能进行,体内的养分和废物都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进行运输 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细胞生长及组织修复的主要原料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生物体内贮藏能量的主要物质 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参与人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对保持人的身体健康作用极大
二、1.(1)牙釉质 牙本质 牙髓
(2)牙釉质
2.胃、小肠 肝脏、胃腺、肠腺
3.(2)物理消化 化学消化 (3)循环系统
(4)葡萄糖 蛋白质 脂肪
4.蛋白质 生物催化剂 专一性 高效性
多样性 白化病
三、2.胸腔内
3.流经心脏两次 体循环 肺循环
5.输同型血
四、1.糖类 脂肪 蛋白质
3.鳃 肺 肺,气囊辅助呼吸
五、2.(2)汗液 皮肤 气体 呼吸系统
尿液 泌尿系统
3.(1)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 基本条件
基本特征 (2)自养 异养 腐生 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