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课件28张 训练):第一单元2《规则和信用》(2份 )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语文粤教版必修5(课件28张 训练):第一单元2《规则和信用》(2份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3 20:51:27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近经济
2 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
一个开放的市场要求参与者具备哪些品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如何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强调规则意识,建立信用体系,这是我们国家给出的方案。“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法律层面的要求;“人无信不立”,信用是道德层面的准绳。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开放的市场融合,这将是我们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
美字体


















赏美文
规则与道德
什么是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规定?应该不是这些。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中有这样一个规则: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闭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的要求。
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将道德放在心里,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阅读感悟】 文章围绕“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这个观点,从“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和“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一段又加以总结,思路清晰,说理透彻。
【课内挖掘】
在《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一文中,作者说:“任何契约的履行,无不建立在‘诚’、‘信’的交易理念上。如果其中一方不讲信用、不守信义,再好的契约也会是一张废纸,即使诉诸法律解决,也会损失市场效率,而且从整体上说也会加大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这段话不仅强调了“诚信”的重要,也点明了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应用角度] “诚信”“规则”“和谐”等。
(1)著名学者林其屏先生曾经专门撰文指出:“规则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缺失了对规则的应有的尊重和敬畏。久而久之,“毒大米”“瘦肉精”“地沟油”纷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挑战着人们的底线。
而更可怕的是,规则的缺失,导致整个社会的信用透支。人们可以为利益而任意透支人们对自己的信任,当信任没有了,人与人之间便充满了猜忌,在猜忌中,其乐融融的温暖便成为一种奢侈……
(2)用心灵呼唤诚信,渴望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吟咏,崇尚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质朴而纯洁的革命友谊与情怀。
用心灵呼唤诚信,让诚信成为你人生的准则,让自己对诚信的履践萌生出对心灵的感动,让生命因诚信而获得一次畅快的呼吸。
呼唤诚信,拥抱诚信,为你的人格涂上一层亮色!呼唤诚信,拥抱诚信,让世界因诚信而春意盎然,五彩缤纷!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契约(qì)   履行(lǚ)   猖獗(jué)
B.牟利(mù) 紊乱(wěn) 吞噬(shì)
C.亟待(jí) 剑戟(jǐ) 伫立(zhù)
D.针砭(biān) 炽热(chì) 安谧(mì)
解析:“牟”应读móu。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做报告毫不心怯,会场里水泄不通,他却如入无人之境,坦然自若。
②无锡尚德集团江河日下的颓势日益显现,政府买单还是资产重组,整个光伏业都在揣测这家昔日无比荣光的行业龙头老大的命运。
③面对高考,同学们暗下决心,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如手如足,共渡难关。
④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片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供孩子上学和赡养老人全靠这生意了。
⑤大学生进驻社区是新时期上山下乡的尝试,他们虽然经验不足,甚至毫无经验可言,但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也能差强人意。
⑥许多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选秀节目,是因为此类节目能给人一种心理预期,通过媒体炒作可以快速成名,成为明日黄花,引人瞩目。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解析:如入无人之境:像到了没有人的地方。比喻打仗节节胜利,没有遇到抵抗。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如手如足;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惨淡经营: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亦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差强人意:原指能振奋人的意志,现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答案:B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道德观是一个人判断是非,每一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道德观来行事。
B.而市场经济中的道德观,并不否定无私奉献,但十分重视个人的利益,因而真正驱动市场经济的力量是个人的利益。
C.该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D.这段时间,广东省中小企业局的副局长和他的同事们分外繁忙。面对接连不断的珠三角中小企业“倒闭潮”,这个一贯“低调”的部门列出了成立5年多来最紧迫忙碌的工作日程表。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是非”后加上“的标准”。B项,不是推断出结果,而应该是原因,“因而”应为“因为”。D项,“面对……”一句句末缺一个中心语,可在“中小企业‘倒闭潮’”后加上“现象”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值张老师的令郎结婚之际,我们办公室全体人员集体制作了一段视频,向他全家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B.淮海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C.刚刚接到出版社寄来的论著样书,我匆匆打开,看到扉页上印着几位编者的姓名,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
D.李教授出院了,小王在电话里对他说:“欣闻您康复出院,特表示衷心祝贺,不知您何时来上班?”
答案:C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解析: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二段中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多种形式”,而A项中表述为“借贷……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将“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偷换为“宋代金融”的新特点,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
答案:A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三段中说“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而B项则错误地表述为“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实际还有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
答案:B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贷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解析:本题从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角度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文第三段中说“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D项“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偷换概念,应为“宋代新型信用工具”,即指交子、关子、会子等便于携带的纸质信用工具,不包括原来铜铁钱等不便携带的信用工具。“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在文中并无此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D
三、创新语用
8.根据下面的表述填空,给“公共信用”下一个定义。
政府为对人民提供各种服务,诸如国防、教育、交通、保健及社会福利等,需要庞大的经费支出。但是政府税收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支出的增加,因此,政府每年出现庞大的赤字。为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发行或出售各种信用工具。这些信用工具代表政府对持有人作出将来偿还借款的承诺。这种偿还债务的承诺来自公共机关,因此称为公共信用。
公共信用也称政府信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解析:本题是一个填空题,要求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完成“公共信用”的定义。要注意到“能力”前要求填写的部分,是“谁”的能力,是“什么”能力。
答案:指一个国家各级政府举债并能够偿还
9.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
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画面上“是非”分明,画面中的文字是解答读图题的线索,面对“非”,儿子说“我要……”,父亲的步伐、表情和语言都表明他很乐意往儿子所指的方向前行。题目中的“提醒”告诉学生应该从警示的角度概括。完成漫画题(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①看标题。标题往往透露了漫画的基本内容。②看画面。漫画上的任何一个细节对表达漫画的寓意都有提示作用。③看夸张处。漫画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勒出幽默、诙谐的画面,说明某种观点。④看文字。漫画为表达其寓意,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文字。思考这些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这些观点有时会成为我们把握漫画寓意的敲门砖。
答案: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
课件28张PPT。第一单元 
走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