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琵琶行》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3 21:1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琵琶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已有知识经验、上下文语境,能准确说出序言及第1段的诗意,在此过程中,积累(左迁、明年、委身、因为)等文言知识。
【活动过程预设】
一、导入
读《琵琶行》有感
———毛泽东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3、复习抽查“文言文前备知识”之“表官职变化的词”
4、文言词义推断法
4、朗读课文,正字音
学生活动
【活动一】
阅读序言,勾画关键词句,能简洁全面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活动]1、同桌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2、一生上黑板展示。
[明确]元和十年,作者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送别友人时,遇到琵琶女,听她弹琴、叙述身世经历,这引起作者强烈共鸣,因此为她写下了《琵琶行》。

【活动二】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和特殊句式。
[活动预设]
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做好标注。
2、由小组长监督,在笔记本上标注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
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轮流说出诗意。(先说出重点词语的意思,特殊句式,然后说出诗意)
4、由一生在黑板上做好记录,记下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
四、当堂训练
完成《导与练》63页(学生36页“课内阅读”8、9题)
五、课堂反思小结
文言文词义推断方法:1组词法;2语境法;3结构法;4语法法;5字形推断法
1、教师补充“古代官职调动称呼”常识。
(1)任命官职:征、辟、察、荐、举、拜、除、授、起、封、召、 进、称、补 作、为
(2)升官:升、迁、拔、擢、陟、右迁、累迁
(3)降职:贬、谪、降、出、放、逐、外放、迁谪、左迁、出官、
(4)罢免官职:罢、黜、罢黜、诎(qū,通“黜”)、夺、免、去、废、蠲(juān,免除)
(5)平级调动:迁、转、调、徙、补、改、放、出、出官
(6)恢复官职:复、还
(7)兼职代职: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辞去官职:辞、致政、告退、退 、致仕、乞骸骨、归故里
(9)主管主政:知(典、主) 、视事、用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已有知识经验、上下文语境,能准确说出第2、3、4、5段的诗意,在此过程中,积累(信手、整顿、等闲、颜色、老大、去来、重、却做、司马青衫)等文言知识。
【活动过程预设】
一、温故知新
1、说出“左迁、明年、委身、因为”的意思。
2、官职变迁的词
二、学生活动
【活动一】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知 识和特殊句式。
[活动预设]
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标注。
2、由小组长监督,在笔记本上标注重要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
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轮流说出诗意。(先说出重点词语的意思,特殊句式,然后说出诗意)
4、由一生在黑板上做好记录,记下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
四、当堂训练
完成《导与练》“课内阅读”10、11题。
五、课堂反思小结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序言,勾画关键词句,能简洁全面概括课文内容。
2、在预习基础上,勾画描写“琵琶女”和“白居易”的诗句,画出表格归纳比较二人的异同点,感受二人“他乡遇故知”之情。
一、复习导入
说出”信手、整顿、等闲、颜色、老大、去来、重、却做、司马青衫”的意思
二、【活动一】
归纳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1、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补充。
2、两个小组上黑板展示。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活动二】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能在心底造成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导与练》“重点突破”第1题)
(画出表格比较二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哪些共同经历让二人产生了共鸣)
[活动预设]1、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补充更正。
2、一个小组上黑板展示并作出说明。
当年
而今
琵琶女
色艺双绝、青春年少
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京倡]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商妇]

杜甫
高官厚禄、丝竹不绝
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官]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谪官]

三、巩固训练
《导与练》基础知识
四、反思小结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勾画文中描写音乐的句子,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感受琵琶曲音乐的美。
一、复习导入
鉴赏诗歌手法的步骤:(1)明手法 (2)具体析 (3)点效果(特点、氛围、情感)
学生活动
【活动一】勾画文中描写音乐的句子,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写出赏析性文字。《导与练》59页(学生33页)“重点突破”第3题
[活动预设]1、小组分工合作,其他同学互相补充、更正,一个小组内必须把所有描写音乐的句子赏析完。
2、每个小组内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展示。
[明确]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拟声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三、当堂训练
完成《导与练》59页(学生33页)“重点突破”第2题
四、反思小结
归纳描写音乐的四种手法: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
在复习诗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导与练》66页《别元九后咏所怀》及《深湾夜宿》相关的题目,通过小组交流订正,反思诗歌比较阅读的做题方法和注意点。
一、回顾旧知
二、明确能力发展目标:学生齐读,明确行为动词
三、学生活动设计
【活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B.“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4.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6分)
活动步骤:1、学生独立完成,并在疑难之处做好批注
2、抽同学解读诗歌内容,其余补充纠正
3、同学板演答案,其余进行小组交流订正
4、板演同学主讲,其余进行补充纠正,教师点拨
活动反思:诗歌比较阅读可以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活动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E.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15.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活动步骤:1、学生独立完成,并在疑难之处做好批注
2、抽同学解读诗歌内容,其余补充纠正
3、同学板演答案,其余进行小组交流订正
4、板演同学主讲,其余进行补充纠正,教师点拨
四、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诗歌比较阅读的答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