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已有知识经验、上下文语境,能够说出第1节每句诗的诗意,在此过程中,积累(危、于、绝、愁、回、坐)等文言知识。
二、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
三、检查预习作业(抽查学生口头回答)
1、作者李白
2、写作背景
3、古代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绝句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等。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所要求的。
四、学生明确能力发展目标
生默读能力发展目标,找出行为动词及行为对象,填出空白部分。
五、学生活动过程预设
【活动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活动步骤]
1、抽查学生说说读这首诗的收获以及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2、抽4个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纠正读错的字音及节奏并做好标注。
3、全班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歌内容
诵读提示: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活动二】小组合作学习第1节中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活动步骤]
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板上。
1、由小组长监督,标注重要文言字词。
2、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
3、教师引导帮助(生解决不了的)
4、生说出第1节诗每一句的诗意。
六、生复习巩固1节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学生能力发展目标:
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已有知识经验、上下文语境,能够说出第2、3节每句诗的诗意,在此过程中,积累(何、当、但、从、凋、湍、砯、转、或、匪、虽、西、长、朝、夕)等文言知识。
二、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三、学生活动预设
【活动一】小组合作学习第2、3节中预习时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并标注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活动步骤]
1、小组合作交流,提出疑难的字词,其他成员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到黑板上。
2、由小组长监督,标注重要文言字词。
3、看黑板,能解答黑板疑问的,上黑板解答。
4、教师引导帮助(生解决不了的)
5、生说出第2、3节诗每一句的诗意。
【活动二】:自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诗歌有三“叹”,分别叹的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叹蜀道之险?即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可画成表格)
[活动步骤]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展示、完善,展示的小组解答其他学生的质疑。(4号讲析,3号归纳记录,1、2号补充,组长控制时间和节奏。)
明确:
一叹:高?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从神话传说写蜀道之难
二叹:险 可畏? 景物凄清 山水险恶?从自然环境写蜀道之难
三叹: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杀人惨景 从社会政治历史写蜀道之难
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以开辟之奇写蜀道之难;第二段,以奇峻荒凉的景色令人悚惧写蜀道之险;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间,表现对蜀中可能出现叛乱割据的隐忧,仍然不离“难”、“险”。
第三课时
一、【学生能力发展目标】
1、自读课文,抓住文中关键词字概括各节主要内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2、反复阅读诗歌,借助联想、想象,抓住关键词,通过讨论和展示交流, 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及作用,感受诗人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二、检测预习:学生展示有关李白的诗歌名句,根据所学诗歌,归纳李白诗歌风格特点(浪漫主义诗风)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0、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1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三、活动预设:
【活动一】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它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活动步骤]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展示。
明确: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它极度夸张地概括了蜀道之难:蜀道险峻难行,环境恐怖险恶,社会危机潜伏。第一次在诗篇的开头,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基调并从内容上统摄全篇。中间则出现在描写蜀道难行和恐怖凄清的感受之后,是诗人魄动心悸、不能自已的感情体现。最后出现在诗尾,是对蜀中山川险恶和社会危机重重的深沉浩叹。这句话贯穿始终,推动内容层次深入,使人产生回环往复的畅快淋漓之感。
【活动二】再读诗歌,结合写作背景思考诗歌的主旨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活动步骤]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展示、完善,展示的小组解答其他学生的质疑。(4号讲析,3号归纳记录,1、2号补充,组长控制时间和节奏。)
明确: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诗人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并含蓄地寄托了惜别之情。
【活动三】回顾诗歌手法的鉴赏步骤后自读诗歌,多角度赏析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并分析其效果。
[活动步骤]: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展示、完善,展示的小组解答其他学生的质疑。(4号讲析,3号归纳记录,1、2号补充,组长控制时间和节奏。)
明确: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人物的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总之,这几句诗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
学生反思小结:鉴赏诗歌手法的步骤:(1)明手法 (2)具体析 (3)点效果(特点、氛围、情感)
【活动四】类比训练
学生自主找一句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赏析,先做在课本上,再进行交流展示。
四、课堂训练:
完成《导与练》39页(学生20页)“重点突破”第1题(抒情方式)及42页(学生22页)“课内阅读”第7、8题(艺术手法)。
补充资料:
1、古诗常见动物类意象列举:
1)子规 ?表现悲伤、凄切之情。“若叫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2)杜鹃? 古代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思归或冤魂悲鸣的象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堪春馆闭春寒,杜鹃生里斜阳暮。”“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3)鹧鸪?烘托黄粱破败或惆怅落寞。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4)青鸟?指代情人的使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代指书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6)鸳鸯?? 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7)蝉?(1)品行高洁清高。“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2)孤独无助,孤苦无告。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就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也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8)双鲤?代指书信。“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9)庄周梦蝶?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10)燕子 燕属于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受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较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