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群文连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群文连读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3 21:2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一、【学习目标】
感受写景抒情散文的自然美,体悟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
学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景手法,体会二者的完美融合。
学会赏析并写作写景抒情散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阅读,感受两篇文章精致细腻的景物描写以及作者的人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朗读品味——比较鉴赏——学以致用
四、学习方式
朗读法、比较阅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五、【课时】3课时
六、设计思路
两篇文章同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佳作,景物描写细腻精致,又都是缘情写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眼中的景象,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是美好的;“清静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都是美好的。其实这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更反映出他们的高雅的人生境界。
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打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藩篱,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有意识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多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看问题学习,拓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量,让学习过程充满思考与探究,领悟与创造,通过比较鉴赏,学会感受品味鉴赏写景文字的特点,了解景物中蕴含的作者情感,从而把握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并学习写作写景抒情的散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朗读两篇文章,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有意识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多让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用问题引领学习,让学习过程充满思考与探究,领悟与创造。)
要求:1.读准正音、读出感情(每篇至少朗读两遍)
整体感知,找出文眼、理清两篇文章的脉络,初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导读:
《故都的秋》抓住“秋味”这个中心,描写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品通过哪些景物描写巧妙地表现这一特点的?
《荷塘月色》中,“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活动二、自主合作 师生交流
《荷塘月色》
1、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2、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时获得宁静)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心中失落)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心中怅然)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不再宁静)
3、初步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          ‖          ‖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
结构:文章内外结构之美——行踪与情感
《故都的秋》
文眼 “清、静、悲凉”
脉络
北国的秋 清 静 悲凉(文眼) 比较秋 总
江南的秋 慢 淡 混沌(反衬)
忆秋景 北国的印象
赏秋意 北国的院子
察秋迹 北国的槐树
听秋声 北国的鸣蝉 品尝秋 分
感秋韵 北国的凉雨
话秋果 北国的果树
明秋情 中外的诗文
南国的秋 黄酒 稀饭 鲈鱼 黄犬 比较秋 总
北国的秋 白干 馍馍 大蟹 骆驼
3.初步分析思想感情
本文写景,将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结构上以“北国的秋”为主轴,兼及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在比较中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偏爱。
第二课时
活动一、鉴赏景物描写的特点:从两篇文章中选出你最有感触的一个片段,结合自己的体味进行鉴赏或评点,然后同桌互相点评完善,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根据“单元学习任务”,通过学生自主赏析,让学生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景物皆着我之色”,提升文学欣赏的品味提高审美情趣。)
一、《故都的秋》赏析备要:
1.给文中出现的5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
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
2.赏析
第一幅图--小院清秋
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
破屋、破壁:破败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
听、面、对写出了清闲,同时也给人一种清净。
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老师给学生作配乐范读)
第二幅图--秋槐落蕊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多么清静啊,脚踏在落蕊之上,悲凉味自然出来了。“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这是从视觉写,“声音也没有”这是从听觉写,“气味也没有”这是从嗅觉写的,“极微细极柔软”这是从触觉写的。别人写秋写“秋风扫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多么壮阔的景象,而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朵、鼻子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到落蕊的存在,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敏锐的作家,怎么能写出“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样精致的句子呢?   
看到落蕊怎么会觉得落寞?
心理原因,当作者感受到那份闲适与悠闲时,自然会生出孤独寂寞之感。
客观原因,我们想像到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得挥动着扫帚,听着灰土与落蕊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是在清晨,行人很少,更显出那种空旷的静,让人透着肌骨的凉,悲凉气就不知不觉从心底冒了出来。
(找朗读好的学生示范朗读,配乐)
第三幅图--秋蝉残声
北平处处可见秋蝉,时时可听残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四幅图--秋雨斜阳
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
天灰沉沉的,秋风起伴随着秋风天也下起了息列索落的秋雨,风去云也去,街道依旧寂静,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北国秋雨的特点:奇、有味、像样。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正所谓来去匆匆。
文中唯一的对话部分与作者悲凉感情有关系吗?不如这样,我们就品第一句,我把原句改一下,“啊,天终于凉了!”大家把改句和原句读读。有什么区别吗?
注:改后的句子感情好像很期盼秋凉,而原句好像有一种惆怅惋惜之情。
(老师做示范朗读,学生齐声读)
第五幅图--清秋佳果
突破难点:前四幅秋景图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容易理解,而“秋日胜果”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从中又是怎样透出“悲凉”的气息?
明确: a.?淡绿微黄的颜色是典型的秋的衰败的颜色。
b.“秋日胜果图”中折射出作者“悲凉”的心境。
[助读资料]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天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零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
《荷塘月色》赏析备要
(一)诵读、鉴赏第4段
这一段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弥望”、“田田”极言荷叶之广。“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运用通感手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学生反复诵读,找朗读好的学生示范朗读,配乐)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小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的具体描写中。简单的说,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能否替换为“流”)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月光下荷花、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能否替换为“飘”)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能否替换为“刻”)
4.师生共同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此处可为炼字题型的典例)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写得更有意境。
2.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赏析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活动二、比较鉴别 技巧总结(小组总结 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这两课景物描写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旨在教师精讲少讲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鉴赏总结,学习作者如何写景,提升审美情趣。)
备要:初步感知并总结整理景物描写的技巧:
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通感、叠词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远近(上下、内外)结合、俯仰(高低)结合、视听结合等。
三、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文中如:“泻”“浮”“洗”“画”等   (适时补充: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从色彩的角度、从句式的角度等。
第三课时
活动一、探究作者写景背后的情感依托。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学习提示”,引领学生小组讨论,探究为什么景物会有如此的色调,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探究“景语”中的“情语”。)
问题导读:
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寒秋”的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什么是“清、静、悲凉”的呢?“悲凉”的秋为什么也是如此美好呢?
2.朱自清笔下如此美丽的“荷塘月色”为什么依然不能使他摆脱“不宁静”的心绪呢?
相关资料链接:(课件展示)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幼年贫困而发愤读书。1912年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涉猎外国文学。1921年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2年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归国。1923年至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广东大学等处任教。1926年底返沪主编《创造月刊》。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移居杭州,写了不少山水游记。抗战爆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做抗日工作。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失踪。
郁达夫的作品文笔优美,抒情浓烈,风格清新,有那个时代的感伤情调。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罪恶,表露了内心苦闷。郁达夫从1933年由沪迁杭,闲居独处,在游历山水中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这段时间,作者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辗转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并写下散文《故都的秋》。《郁达夫评传》一书中对郁达夫这种情感的来自,有较详细的描述。本来,郁达夫一家于1933年4月从上海迁居杭州,是想找一个闲静的所在,以逃离时艰。他曾将寄情山水作为治疗苦闷的良方。然而,迁居杭州后,心境并非因此宁静,甚至痛苦郁积。1933年8月18日,他曾在一首诗的下面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由此可知,苦闷并试图排解苦闷,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写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的感情基调。
1927~1937年,国民党为配合对红军的军事“围剿”,同时对进步文化进行“围剿”。1930年 9月,当局下令取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通缉鲁迅等人,文化“围剿”在更大范围内开始。特务、暴徒袭击与捣毁进步书店、报馆、印刷所的事不断发生,1933年10月捣毁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神州国光社和艺华影片公司。暗杀进步文化人的事层出不穷,1931年2月左联成员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在上海被害;1933年 5月作家丁玲、潘梓年被绑架,诗人应修人拒捕牺牲;开明民主人士杨杏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史量才(《申报》总经理)也遭暗杀。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随家定居扬州。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幼年就读于私塾。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转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并从事散文创作。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8年,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拒领美援面粉,病逝于北平。朱自清对新文学的最大贡献是他所擅长的散文小品,他以“真挚清幽”的内蕴立于五四散文之林,《背影》《荷塘月色》是其烩炙人口的名篇。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我的体力太不成.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活,也不忍丢下走自己的路.”
(《那里去》)
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3.有人认为,五四散文主要由社会派散文与人生派散文两大系列构成。关注的内容分别是社会现实、心灵世界。
人生派散文定位于人生,且主要是文化人的存在方式及其心灵世界。作者通过相对超越社会现时的景物人事,来展示人生的种种感悟,由此揭示出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类精神与人生意蕴。这类作品以情采意趣见长,一般没有明显的“时事性”,甚至与现时的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人生派散文中多写景抒情小品。这些作品中的自然风情,独立于社会之外,?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但它又与作家的心灵相拥。自然,成了作家个人存在的一个自由空间,成了他们精神的归宿,在那里,作家可以自由地放飞自我。可以说,人类对自然有着一种解不开的情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山水景物作散文写作的对象,部分地反映了五四作家向往自然的人类本性。
师生小结:秋是一个季节,秋更是一种文化,真情流露之下深藏着一种淡远的忧思。“故都之秋”乃“心中之秋”,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作者真情流露的折射。“荷塘月色”虽美,但社会风云、个人遭际在作者的心里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两位作家将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都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文化结合成文,行文就有了自然风物与人文精神相融的味道。
活动二、当堂练习
1.拓展延伸: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A.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D.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2.把课文中的情景仿写成一首小令或者现代诗。
示例:
清晨,端一杯浓茶
白鸽绕着青天
飞来了又飞去了
槐叶下一丝一丝的日光
将落寞洒向牵牛的蓝朵
稀疏的尖草
把影子拉得悠长悠长
昨夜的西风
摇落了一地的槐蕊
细细软软的沉寂我的心
秋蝉衰弱的残声
似乎
在告白着什么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咬一支烟管
桥头树底
去感受人生的苍凉吧
那满树的枣子
淡绿微黄
红了又落了
活动三、课后作业:
以“家乡(小区、校园)之秋”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