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物质的变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04 12:3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1.熟悉并认可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理解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关系。
2.理解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涵义。
3.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4.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难点: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区别

三.课前预习
(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什么是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什么是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差异是什么?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往往伴随有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四.课堂探究
引言:生活中的烧烤活动。(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过此活动,易引起兴趣。)

(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1.P2思考与讨论: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图1-1是物理变化,其它是化学变化。
2.P3思考与讨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宏观上,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上,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没有改变,化学变化中产生新的分子。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交流分析:
甲:Pb(NO3)2 + 2KI = PbI2↓+ KNO3;会生成金黄色的碘化铅沉淀。
乙:树叶普变黄;
丙:“钢水”出炉;
阅读P4页内容,并思考:
1.思考与讨论:你是如何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
物质如果只是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则是物理变化;如果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现象,产生了新的物质,则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发生时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2.分析课本P4活动1、2
活动1:
活动2:FeCl3+3KSCN=3KCl+Fe(SCN)3
硫氰化钾是铁离子(Fe??)的常用指示剂,加入后产生血红色絮状络合物;生成的Fe(SCN)?不是沉淀。
KSCN常温下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空气中易潮解并大量吸热而降温。在-29.5~6.8℃时化学性质稳定,

3.补充,硫酸铜晶体的性质:
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化学名称为五水硫酸铜,化学式为 。加热硫酸铜晶体发生变化的证据是能观察到 ,同时 ,其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冷却后在固体中加水发生变化的证据是能观察到 ,由此推测出硫酸铜可以作为 。
4.思考与讨论:白色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呈蓝色,这一性质有什么用途?
可用来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水分,如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分可用白色硫酸铜固体来检验。也可以用与吸收少量的水分。
(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等。
2.什么是化学性质?
必须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碱性.酸性等。

3.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带在空气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E、木棒受力折断;F、铁生锈;G、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物理变化:E
化学变化:C、F、G
物理性质:B、D
化学性质:A

小结: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带可以燃烧,糖能溶解于水。

五.作业布置
作业本A,物质的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