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春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重点)
4.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难点)
第一课时
一、掌握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窠巢 宛转 应和
薄烟 黄晕 蓑笠
yùn niàng liáo 亮
dǒu sǒu
kē cháo wǎn hè
bó yùn suō lì
酝酿 嘹
抖擞
根据意思写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 )
2、比喻姿态优美。 ( )
3、舒展、活动。 ( )
4、炫耀。 ( )
5、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
欣欣然
花枝招展
舒活
卖弄
酝酿
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小品《绿》《春》《荷塘月色》等是其散文代表作;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
1.课文细致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2.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哪些段落直接抒发了这种感情?
4.你能找出文中盼春的句子吗?
草、花、风、雨、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喜爱和赞美
8、9、10段
第1段
【女生齐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急切和喜悦之情。】
三、朗读训练,理清思路
1.朗读训练。
(1)指导朗读要求:基本语调该是轻柔、缓慢的,语句清晰、自然、质朴,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
(2)听读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边听边体味美感。
(3)学生试读。
(4)学生朗读比赛,师生点评。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怎样划分?
(3)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思想?
春
盼春(1)
绘春(2-7)
颂春(8-10)
急切喜悦心情
赞美春天
全面细致描绘春景图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娃娃—新
姑娘—美
青年—力
总写
分写
总写
板书设计
根据以上归纳,我们看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体验,读出自我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标画出认为是“美句”的语句,自己反复诵读;并体会其“优美”之处,然后将美句推荐给其他同学,并说明理由,教师点拨。
美句示例:
1.我推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叠用“盼望”足见急切,借“东风报讯”表满怀喜悦。读的时候要用活泼清新的语调。
2.我推荐: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动词排比,写春在山头,春在水边,春阳温暖。三个动词要重读。
3.我推荐:第三自然段,写出了春草的新、力、柔的特点;尤其是“钻”字和几个叠词用得妙。要读得轻、柔,仿佛陶醉其中。
4.我推荐:描写春花的那一自然段。写出了春花争艳的热闹场面。还用了不少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特别喜欢“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花的光泽,仿佛看到它那轻盈的姿态。要读得稍快点,让人产生遐想。
5.我推荐:描写春风的那段。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煦清新的特点,要读得慢而柔,仿佛在感受春风一般。
6.我推荐:描写春雨的一段。这一段先写春雨的特征,用几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的多、密、细、柔;再写了雨中的景色,让人感觉很温馨,要读出喜爱之情。
7.我推荐: 第七自然段。这段由对景的描写转到了对人的描写,写男女老少在春天的活动,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爽。要读得有激情,读出力量来。
8. 我推荐:最后三句。作者用三个比喻,诠释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读的时候要读出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朗读并熟读课文。
2.从修辞来看,本文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找出文中的这些语句,并体味其表达作用。
第二课时
一、精段赏读,学习方法
(一)赏读第一自然段。
1.课文第一部分作者为何连用两个“盼望着”?
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期盼春天心情的急切。朗读时语调要上扬。
2.“近”和“盼”有什么关系?
“近”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了“盼”字。
3.体会两个“着”、两个“了”的作用。
两个“着”字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字又充满了喜悦之情。
(二)赏读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第二自然段是总写春景,宏观勾勒;第三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是分写,微观描绘。
2.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落笔分写,由面到点。
4.体会“刚”字的作用。
“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5.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
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时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泱泱的样子;太阳 “睡醒”的情态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6.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
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7.说明本段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觉到春日的可爱。
(三)赏读“春草图”。
1.第三自然段四个句子各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
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觉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2.体会“偷偷地”“钻”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有何用意?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偷偷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草悄然萌发的情状。“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儿,突出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却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
3.体会“嫩嫩的”“绿绿的”和“嫩的”“绿的”有什么不同。
“嫩嫩的”比“嫩的”更嫩,““绿绿的”比“绿的”更绿,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用叠词更能表达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4.体会“一大片一大片”给人的感觉。
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受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5.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游戏?这和写春草有什么关系?
用“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了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二、自主探究,学以致用
自主赏析“春花图”。
【侧重理解词语的运用、描写的角度】
1.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描写春花的。
2.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这些句子以拟人手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非常形象,把花写活了。如果不写这些句子,就显得平淡、呆板,缺少生气。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
4.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5.“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好。因为“闹”字中既写出了声响,又写出了喧闹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6.写“花下”,则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7.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野花“像眼睛”“像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繁多、分布广、在微风中摇曳的特点。“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野花丛中,芬芳美丽。
一、盼春(1)
二、绘春 (2-7)
急切喜悦心情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板书设计
2:总写春景,宏观勾勒
3—7:分写,微观描绘
由面到点
春
由点到面,正面到侧面
由高到低,虚实结合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1—4自然段。
2.自主赏析探究剩余的几幅图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赏析时,结合问题提示,从修辞的使用及表达效果,从用词的准确性和精练性,从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从作者观察景物的多种角度等方面来赏析每一幅图画。】
第三课时
一、自主探究,学以致用
(一)自主赏析“春风图”。
【注重赏析写景的角度,比喻修辞的运用】
1.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2.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 “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五种感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
3.体会“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比喻给人的感觉。
温暖和柔情。
4.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5.如何理解“卖弄”一词?
运用拟人的修辞,“卖弄”在这里有炫耀的意思,是贬词褒用,强烈地表现出鸟儿活泼可爱的特点。
(二)自主赏析“春雨图”。
【侧重赏析春雨的特点,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由小到大、由断续到连续。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运用排比的修辞,抒发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细密轻盈迷蒙的情状。
3.“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好在哪里?
“逼”字生动活泼,富有动感,突出雨中植物新而闪光,色彩更艳,充满生机的特点。
4.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
【由景到人, 由近到远,从静景写到动态。】
【师概括“情景交融”的特点。】
前面的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三)自主赏析“迎春图”。
1.体会“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现的意思。
“城里乡下”说明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现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现年龄之全。
2. “也赶趟儿似的”中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4.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含义?
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5.迎春图与其他4幅春景图有何联系?
其他4幅春景图层层铺垫,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
二、赏读提升,研读“赞春”
1.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3.研讨这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关系。
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一、盼春(1)
二、绘春 (2-7)
急切喜悦心情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板书设计
2:总写春景,宏观勾勒
3—7:分写,微观描绘
由面到点
春
由点到面,正面到侧面
由高到低,虚实结合
触觉、嗅觉、听觉
由景到人,由近到远
课后思考探究答案
二、示例:符合儿童口吻的活泼语言:1.“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使用叠词表现小草的情态和色彩,小草仿佛有灵性、有个性。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充分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2.“打两个滚……捉几回迷藏”,多用短句,跳跃感强,符合儿童说话的特征,富有童趣。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就带有童话的感觉,清新、活泼、优美。
课后思考探究答案
二、示例:契合儿童心理的修辞手法:1.“红的像火,……白的像雪”,运用比喻写尽桃树、杏树、隶书花之灿烂。2.“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运用排比、比喻表现出春天的“新”“美”“力”,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三、示例:1.春天像美丽的新娘,绽放出幸福的笑容。2.春天像调皮的娃娃,找一下绿叶,吻一吻花蕊,又呼呼地跑过广阔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