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04 09:12:23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历史统编版 高一
变动一:政治变动
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箭 射 周 桓 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战国—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礼崩乐坏,战争激烈,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

大量私田出现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社会阶级:新兴地主、自耕农两大阶级


政治: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奴隶社会逐渐瓦解

封建社会逐渐建立
变动二:经济变动
材料一: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刘向《战国策》
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剧烈,各诸侯国需要富国强兵
应变:变法运动的必然性P11
应变:商鞅变法P11
旧制度 变法内容 目的及作用
经济 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 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富国强兵
政治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奖励军功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发展官僚制度
分封制 建立县制 实行中央集权
法律 什伍连坐,纠察告发 稳定社会秩序
社会
风俗 宗法家族
集体劳作 强制拆散大家庭为小家庭 方便税收,加强集权制度
秦国富兵强

商鞅变法的影响:秦国战斗力大增





献公21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6万
惠文王7年,与魏战,斩首8万
惠文王后元11年,败韩岸门,斩首万
武王4年,拔韩宜阳,斩首6万
昭襄王14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
昭襄王33年,破魏,斩首15万
昭襄王43年,白起攻韩,斩首5万
昭襄王47年,白起破赵于长平,坑降卒40余万
昭襄王50年,攻三晋,斩首6千,晋军走死河中2万
王政2年,攻卷,斩首3万
王政13年,攻赵,斩首10万

“商鞅们”的境遇
商鞅
的境遇 商鞅,卫国人,因变法之功,由客卿而拜相,被秦孝公封给商於之地六百里
“商鞅”们
的境遇 李悝,客卿,因变法之功,在魏国拜相
申不害,中山国人,因变法之功,在韩国拜相
吴起,卫国人,因变法之功,在楚国拜相
思考:(1)上述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什么现象?
(2)这一现象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现象:士阶层崛起
原因:各国诸侯为了富国强兵,渴求人才

思变:百家争鸣P12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政治 其他
儒 孔子 春秋 仁、为政以德、恢复周礼 创办私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孟子 战国 仁政 人性善
荀子 战国 隆礼重法 人性恶
道 老子 春秋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道、天人合一
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
庄子 战国 逍遥自由
墨 墨子 战国 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代表下层平民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法 韩非 战国 以法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思想
阴阳 邹衍 战国 五行相生相克
史料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思变:百家争鸣P12
概括史料中的三种主张。分析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意义。
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基础,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春秋争霸
战国兼并 分封制瓦解 郡县制确立 民族走向融合
国家走向统一

宗法制瓦解 官僚制确立
井田制瓦解 小农经济确立
礼乐制瓦解
百家争鸣
战国变法运动
谋求富国强兵
士的崛起




观变
思变
应变
识变
课堂总结
春秋战国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争鸣、大发展时期。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变法改革。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小农经济发展。
文化上,礼崩乐坏,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民族走向融合、国家走向统一。
拓展提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 高一历史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东周两个阶段(2)及起止时间(2)。
变法运动的必然性(6)。商鞅变法的内容(6)。
孔子(3)和老子(4)的主要思想。百家争鸣的意义(3)。
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4)。
【课前预习】
诸侯纷争→华夏认同
东周分为 、 两个阶段。
春秋争霸从公元前 年至公元前 476 年,一些大的 势力扩张。
战国兼并从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年,一些诸侯国的 掌握实权。
战国开端的标志性事件: 和 。
进入战国以后,与中原相邻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可以说诸侯纷争促进了 。
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纷争,周朝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公元前 年,秦灭东周。
春秋战国时期, 进步促进 繁荣
器 耕得到推广,兴建 。
分工更加细密, 流通广泛,涌现出中心城市。
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 ,各国为了 ,纷纷变法。其中商鞅变法 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时间 ,涉及面 、改革最 的一次变法。
变法运动推动了 ,逐步建立起 的政治制度。
春秋时期孔子老子,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政治 其他
儒 孔子 春秋 核心观念是 ;为政以 ;主张恢复 。 创办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孟子 战国 政 人性
荀子 战国 隆 重法 人性
道 老子 春秋 主张 ,小国寡民。 天地万物归结为“道”,天人合一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
庄子 战国 自由
墨 墨子 战国 节俭、 、非攻、尚贤 代表 的利益
法 韩非 战国 以 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思想
阴阳 邹衍 战国 五行



【春秋战国之大动荡大变革大争鸣】
观变一:政治变动

以上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有何变动?



观变二:经济变动
材料:
春秋时期,冶铁业兴盛起来,铁犁牛耕推广,替代人力,加上兴修水利,使得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粮食大幅增加。农业的发展和战争的频发,使得土地制度也发生了变革。土地开始由公田转为私田,向私人手里集中。新兴的地主和有少量土地的农民逐渐增加,向私人土地征收赋税的税亩制也随之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开始确立。
——《中国通史故事》
这段材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有何变动?




应变: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商鞅变法

必然性:
商鞅变法:
旧制度 变法内容 目的/作用
经济 井田制 ①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 确立了

政治 世卿世禄制 ③
分封制 ④ 实行中央集权
法律 ⑤什伍连坐,纠察告发 稳定
社会 习俗 宗法家庭 集体劳作 ⑥ 增加


思变:百家争鸣
史料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概括史料中的三种主张。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背景及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意义。












【总结】
瓦解 县制确立
春秋争霸 瓦解 变法运动 官僚制度确立 民族走向融合、国家走向统一
战国兼并 瓦解 小农经济确立

瓦解 士阶层崛起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













【课堂高效练】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2、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B.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D.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5、春秋晚期孔子特别推崇周公“制礼作乐”的创造性贡献,常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推崇西周礼乐制度的主要原因是礼乐制度(  )
A.推动西周社会的经济发展 B.打击了诸侯割据势力
C.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 D.有利于分封制的推行
7、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8、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
9、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10、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 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11、表1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
时期 诸侯国数量变化(个) 战争爆发频率(次) 战争爆发次数(年均) 没有战争的年份(年)
春秋 123—2 203 1.859 90
战国 27—1 150 1.527 105
A.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
【课前预习】
1、春秋、战国
770,诸侯国
221,卿大夫
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华夏认同
256
农业,工商业,铁,牛,水利工程,手工业,货币
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富国强兵,顺应,最长,最广、彻底,社会转型,君主专制
仁、德、周礼、私学
仁、善
礼、恶
无为而治
逍遥
兼爱、下层平民利益和新兴地主阶级

相生相克


【春秋战国之大动荡大变革大争鸣】
观变一:礼崩乐坏,战争激烈,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观变二:

应变:
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剧烈,各诸侯国需要富国强兵


思变:
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阶层上,士阶层崛起
诸侯国招揽人才。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基础,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争鸣、大发展时期。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变法改革。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小农经济发展。
文化上,礼崩乐坏,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民族走向融合、国家走向统一。






按照西周礼乐制规定:
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也随之仿效。另有,天子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都能享用六十四人奏乐舞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2018·山东日照二模·24)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B.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D.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解析】材料反映的依旧是分封制,故A项错误;材料的例子,仅能反映诸侯国交往的小部分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依旧反映的是对土地所有权的重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材料“春秋时期……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私自将两块封地交换,故D项正确。
2.(2018·衡水金卷模拟五·24)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的国力大大削弱。这些战争
A.促进了区域统一和社会大变革??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C.加速了汉族与南方民族的融合??D.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彻底瓦解
【解析】“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的国力大大削弱”促进了局部统一,同时促进各国改革图强,故A项正确;“晋楚两国争霸中原”说明周天子已经衰落,应该处于分封制的末期,故B项错误;“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无法确定汉族与南方民族的融合,这些诸侯过去都是周分封的诸侯,故C项错误;“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虽然诸侯之间有征伐,但没有完全取代,无法得出分封制、宗法制已经完全破坏,故D项错误。
3.(2019·辽宁沈阳三模·24)表1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
表1?
时期 时间起止 诸侯国数量变化(个) 战争爆发频率(次) 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 没有战争的年份(年)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123—2 203 1.859 90
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27—1 150 1.527 105
A.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的统一,集权趋势加强,这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故选A项;根据表格可知战国时期战争爆发频率仍然很高,排除B项;材料主旨涉及兼并战争,未涉及改革内容,排除C项;材料主旨涉及兼并战争频率、次数,未涉及战争规模,排除D项。
4.(2018·河北5月冲刺模拟·25)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烨。这些农具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解析】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尖锐,故A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铁犁,未提到牛耕,故C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5.(2018·河南郑州三模·24)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解析】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业的粮食生产,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最终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此时期的战略价值,故A项正确;商战决定争霸成效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而没有突出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错误,故D项错误。
6.(2019·四川绵阳三模·25)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解析】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三者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选B项;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只符合汉初,排除A项;人口增多是导致土地兼并的原因之一,故无法起到防范民间土地兼并的作用,排除C项;古代家庭人口增多往往带来的是更多的负担而不是生活质量的改善,排除D项。
7.(2018·湖北荆州三模·24)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
【解析】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司法体制,与集权行政体制无关,故A项错误;传统治国政策“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体现出“礼治”,而新法“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是法治的反映,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新法内容体现统治者利益,商鞅治国立足于赢得争霸战争,故D项错误。
8.(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9月模拟·24)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解析】春秋时,孔子提出不允许少数民族干涉中原地区的事务,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用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是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的体现。从孔子到孟子,其实如家都在坚持夷夏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比较,故C项错误;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族观,并未背离,故D项错误。
9.春秋晚期孔子特别推崇周公“制礼作乐”的创造性贡献,常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推崇西周礼乐制度的主要原因是礼乐制度(  )
A.推动西周社会的经济发展 B.打击了诸侯割据势力
C.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 D.有利于分封制的推行
【解析】本题考查礼乐制度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礼乐制度对西周社会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割据势力的出现导致礼崩乐坏,故B项错误;春秋晚期,分封制趋于崩溃,孔子推崇礼乐制并不是为了推行分封制,故D项错误
10.(2018·重庆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24)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封建社会不可能也从来就未实现过所谓的独立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社会和谐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根本就没有对所谓诸侯国君的相关提及,而且这种表述也根本不符合常识和逻辑,故D项错误。
11.(2018·湖北武汉4月调研测试·27)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倡导: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先告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他是
A.墨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
【解析】材料这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符合墨家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董仲舒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B项错误;朱熹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C项错误;李贽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D项错误。
12.(2018·山西晋城一模·1)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 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解析】可由材料“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宗法制,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士阶层而非新兴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
13.节选(2019·江苏苏锡常镇二模·21)中国古代以抑商为主的商业政策几经变化,影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思想呈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否定商业,限制商业,肯定商业三种商业思想……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反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许多场合都给予肯定。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了商品交换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认为个人不能仅靠自己的劳动来生产本人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使社会退回原始时代去。
——魏向远《我国古代商业思想和政策的历史演变》
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肯定商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否定商业、限制商业的分别是什么学派,并简述理由。
【答案】原因:商业活动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否定商业的是道家。理由:道家主张“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限制商业的是法家。理由:法家主张“重农抑商”。
14.节选(2018·河北保定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老庄的“无为思想”学说出现的背景。
【答案】背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2019·广东惠州4月模拟·24)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一现象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
C.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D.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实行“国野制”,到战国时期,“消除国野差异”,并且“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使得野人“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在实现了“消除国野差异”之后,对诸侯国而言,可以实现其富国强兵,故选B项;题干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野人”,排除C项;题干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排除D项。
2.(2019·湖北武汉四月调研测试·24)战国时期,魏惠王大挖鸿沟,把黄河、淮河连为一体,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航线,使得魏都大梁城成为“诸侯四起,条达辐辏”之地。“(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材料表明
A.鸿沟促进关中平原发展???????B.大梁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C.水利推动区域长途贸易???????D.水利兴修带有军事色彩
【解析】根据材料“诸侯四起,条达辐辏”、“引河沟灌大梁”,面对诸侯争霸兼并,魏国沟通内外水路,以及秦国使用水攻,都体现了水利在军事领域的考量,故选D项;材料不论是魏国还是秦国,主要讨论在水利上的军事意义,排除A项;同理,材料不涉及大梁城的主要功能,排除B项;同理,材料不能体现魏国水利工程对长途贸易的影响,排除C项。
3.(2018·广州一模)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
A.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土地制度变革
C.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缓和 D.郡县制度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由“贵族”到“行政官员”体现了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土地,但是主要讲的是政治变革,与土地制度的变革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周天子无关,故C项错误;郡县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时期,故D项错误。
4.(2018·山东济宁一模·24)《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解析】A项表述不足以解释“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故A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农具材质的不同,与经济重心无关,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战乱时期,并非仅仅中原地区,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长江流域……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得出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D项正确。
5.(2018·四川成都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检测题·24)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解析】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私田的开垦,因而推动井田制的瓦解,A项因果关系倒置,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学者认为井田制瓦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有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使用,说明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中学者仅说明井田制瓦解与铁犁牛耕使用的关系,没有提供关于土地私有制确立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土地制度与生产力的关系,没有体现经济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故D项错误。
6.(2019·安徽安庆示范中学高三4月联考·24)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井田制的瓦解?????????????B.耕种技术的进步
C.劳动人口的增长????????????D.小农经济的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休耕与连种属于耕作技术,材料技术的变化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下技术的进步,故选B项;井田制瓦解的表现公田被大量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排除A项;耕作技术变化,不能反映劳动人口的多少,排除C项;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男耕女织,排除D项。
7.(2019·安徽蚌埠二模·24)表2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
人物 主张
孔子 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
老子 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
墨子 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
商鞅 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这些主张反映了
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
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四个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故选C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四个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材料未涉及对工商业态度,排除D项。
8.(北京朝阳2018第一次模拟,12)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大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解析】商鞅变法编订户口,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加强了对人口的管理,迁徙与择业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禁止弃农经商,私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故C项错误;商鞅变法实行县制创建新权力结构,通过改革最终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
9.(2018·四川绵阳一模·25)《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孔子作《春秋》体现作史为服务现实,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现实政治的变化促使孔子作史,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孔子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10.(2018·山东威海高考模拟·24)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解析】题干中的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都没有提及唯物主义,相反孟子、荀子、墨子还提到了“天命”,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在战国时期,孔子主要生活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中孔子的“重人事”、孟子、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人定胜天”可以看出他们都重视人的作用,即人的主体作用被重视,故C项正确;对于儒家、法家、墨家在“人的主体作用”方面有相似的观点,但这不等于其思想逐渐合流而趋一,故D项错误。
11.(2018·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六·24)在君臣关系上,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韩非则认为君臣之间“非父子之亲”,“君操之(指赏罚)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礼乐秩序趋于瓦解???????B.儒家学派受到压制
C.君主专制体制形成???????D.儒法思想走向融合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孔子主张君臣关系用礼制来维护,韩非则认为君臣之间用赏罚来对待,可见传统西周礼乐秩序在春秋战国时趋于瓦解,故A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孔子与韩非对君臣关系的不同认识,没有体现哪一种思想更受统治者重视,因而无法体现儒家学派受至压制,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体制是秦朝才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儒法思想在西汉经董仲舒加以改造融合,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2.(2018·陕西渭南二模·24)历史学家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儒家
A.崇尚空谈的形象???????????B.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
C.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
【解析】题干主要论述孔子和孟子要求各诸侯国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不是空想,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处处“碰壁”之后,仍然坚持自己政治主张,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希望有一番大的作为,说明儒家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并且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不是“重构”,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其“转型的努力”,而是他们要求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故D项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