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回忆我的母亲(课时1)
知识
1.作者简介。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 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誉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
2.背景透视。
1944年2月25日,朱总司令的母亲钟太夫人去世,总司令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怀着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总司令追述了自己母亲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迹,唱出了一曲发自肺腑的对母亲及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的深情赞歌。在平静的叙述之中,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之一。
3.文体知识。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
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佃农( ) 祖jí( ) 妯娌( )
勉强( ) 不chuò( ) 差役( )
迁xǐ( ) 溺死( ) 瞒着( )
yá门( ) 和睦( ) 劳lù( )
5.解释下面的词语。
(1)不辍劳作:
(2)任劳任怨:
(3)为富不仁:
(4)宽厚仁慈:
(5)聊叙: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文章回忆了母亲 的一生,赞颂了母亲 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 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参考答案
4.diàn 籍 zhóu lǐ qiǎng 辍 yì 徙 nì mán 衙 mù 碌
5.(1)不停地劳动(耕作)。
(2)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3)只求自己发财而没有好心肠。
(4)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5)姑且谈谈。
6.勤劳 勤劳俭朴、坚强不屈 深切怀念和无比崇敬
重点
1.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2.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3.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采用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从母亲的去世写起。这对母亲的一生来讲,当然是最后发生的事情,所以是倒叙。痛定之后,母亲一生的重要事迹和优良的品德以及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就一幕一幕地映现在作者的脑海里。因此作者从第2自然段起,到第12自然段止,就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写,这是顺叙。作者将倒叙和顺叙结合起来运用,使文章的脉络清晰,内容的安排极其自然。
4.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怎样呼应的?
文章开头第一段从母亲去世引起悲痛写起,概述母亲勤劳的一生值得回忆,总领全文。文章最后一段以深深的祝愿,抒发对母亲的哀悼之情,紧密地呼应开头。
基础训练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不辍(chuò) 勉强(qiáng) B.外甥(shēng) 祖籍(jì)
C.规律(lù) 溺死(nì) D.劳碌(lù) 慰勉(wè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溺死 迁涉 托辞 瞩目
B.荣辱 私塾 碾转 聊叙
C.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慰勉 妯娌 竭力 发髻
3.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1)母亲这样整日地( )着。(A.劳累 B.劳碌)
(2)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 )一家人生活。(A.支持 B.支撑)
(3)母亲(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A.管束 B.管教)
(4)母亲( )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 )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A.沉重 时代 B.沉痛 时期)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习惯,母亲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至今还在我
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母亲是一个好劳动”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具有的高尚品质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几个方面。
能力测试
(一)阅读《回忆我的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题。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A)
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B) 。
③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C) 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 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④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 A 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 B ,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 C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D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D)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任劳任怨:
②周济:
2.第③段文字中叙述的“母亲的聪明能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按要求概括回答。
A.用的:
B.吃的:
C.穿的:
3.第④段中画线的ABCD四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A.管束 和蔼 和睦 管理
B.管理 和蔼 和睦 管束
C.管理 和睦 和蔼 管束
D.管理 管束 和蔼 和睦
4.按要求写出对下面词句的理解。
①母亲管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句中加点的词语“染上一点”表现了母亲 的特点。
②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这句话在对比中既表现出了母亲的 、善持家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巧于持家的 之情。
5.“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这个句子是从文中抽出来的,还原进去,应放在标有序号的
哪一处?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相关问题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①洛宁十一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微黑,身形孱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最“怪”的同学。平时课堂内外,谁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同样,他也是我到偏远山区支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
②几个月前,洛宁上学的时候,背上背负的除了一个书包,凭空多了一个口袋。口袋里面,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看来颇有重量。要不然,洛宁背着的时候,脸上怎会有吃力的表情?
③上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下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在小小的操场上转圈。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能让洛宁整天将它负在背上?班上的学生都想打破这个砂锅,揭开谜底。
④也有同学去摸过,硬梆梆的,有棱有角,从手感上判断像是石头。但是,洛宁总不会傻到把石头当作宝贝整天背着吧。不管是学生们,还是做老师的我,每当向洛宁问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洛宁总是一言不发,只是低着头耸着被冻得红彤彤的鼻子。其实,有同学曾经试过去打开口袋,但平时很老实的洛宁,就会像一头发怒了的小狮子,让大家不得不罢手。
⑤又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也变大了,里面的东西也装得更多了。似乎口袋里面的东西,是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而变大变多的。
⑥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那次,洛宁没有拗得过好几个同学的强行“合力”,被强行按在了桌上。口袋被打开时,滚落出的一块又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让同学们都惊呆在原地——洛宁整天背负着的口袋里,装的居然真是石头?
⑦我刚来时就听别的老师讲过,眼前这个瘦弱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背后,却有着任是谁听了也会落泪的背景: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这对本就贫困的家庭无异是雪上加霜。天塌了,洛宁母亲就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她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去卖,还要替别人做挣不了几个钱的手工活,还要割猪草喂养唯一的一头猪,还要洗衣做饭。洛宁很懂事,只要从学校回家,就争着为母亲打理一切。日子本来可以这样即使贫苦却也不失幸福地度过,但命运就这么无情残酷——去年的一天,洛宁的母亲遭遇车祸:命是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
⑧几天后,我买了点东西,趁着上午没课的空当,独自来到了洛宁的家里。一来,看望一下洛宁的母亲;二来,我更想从他的母亲口中得知,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会让洛宁整天背着石头上学?
⑨我告诉她洛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近来的情况。只是,我隐瞒了洛宁和别人打架的事情。当我向她提及洛宁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她的眼泪顿时簌簌落了下来:原来,自从她瘫痪后,洛宁除了在学校,其余的时间都在家中服侍母亲。小伙伴喊他去河边看老黄牛,他没有时间;邀他去田野里放风筝里,他抽不开身。因为他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喂猪……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剜了一般,痛入骨髓。他怕在以后的日子里,若是自己不在家,母亲不知道还会发生其他什么事情。于是,洛宁当即便决定:以后的每一天,他都要背着母亲上学。尽管母亲再怎么劝阻,洛宁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
⑩我的心里陡然被濡湿了。但我同时亦很奇怪,洛宁想背着母亲上学来照顾她,但他的背上,却怎么永远是一袋石头?
?洛宁母亲看出我心中的疑惑,止住了泪水,哽咽着告诉了我一个任是谁都想不到的爱的秘密:洛宁母亲体重八十六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又如何负重?但他却想出了一个方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再不断地添加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八十六斤的重量为止。
?八十六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在想,那口袋里的石头,冰冷坚硬的棱角,定然是无数次碰疼了洛宁的后背、压痛洛宁孱弱的肩膀了吧。我的眼前仿佛看到这样一幕画面: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崎岖的山路上,单薄的洛宁背着一袋硬邦邦的石头在艰难地行走。顶着风雪,洛宁不怕严寒;踏着山路,洛宁不畏艰险。
?只因为,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而是为了一份爱,时时春暖花开!
1.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1)口袋被强行打开,滚落出来的居然真的是石头!
(2)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刀狠狠地剜了一般。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情节的梳理。?洛宁每天背着大口袋上学——
—— ——母亲解开背石头的秘密。
3.请具体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中的洛宁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分析。
5.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D
【解析】A项中“强”应读“qiǎng”;B项中“籍”应读“jí”;C项中“律”应读“lǜ”。
2.D
【解析】A项中“迁涉”应为“迁徙”;B项中“碾转”应为 “辗转”;C项中“通辑”应为“通缉”。
3.(1)B (2)A ( 3)A (4)B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有丰富的积累。考生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近义词语,准确辨析其区别,掌握各自的适用范围。
4.(1)一生不曾脱离劳动
(2)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3)母亲是劳动好手
(4)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任劳任怨 坚忍不拔
【解析】要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作答,答题时能够根据题干内容,在课文中准确找到提示语。
(一)
1.①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②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
2.A.用桐子榨油来点灯。
B.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C.自己纺线做衣服。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按要求找出用的、吃的、穿的,作答此题不难,不过要细心去找句子。
3.B
【解析】这是同义词辨析考点。学生对同义词的辨析应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词语含义、程度、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4.①严厉 ②聪明能干 敬佩
【解析】①不允许“染上一点”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严格要求。
②“吃起来有滋味”是因为母亲把平常的饭食或者是很不好的食物,做得很好吃,表现了母亲的聪明能干,言语之间充满了对母亲的敬佩。
5.B
【解析】“许多生产知识”是在劳动中获得的,B处写“我”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因此放在B处合适。
(二)
1.(1)强调打开口袋的结果完全出乎孩子们的意料。突出表现了孩子们看到口袋里真是石头时的惊讶之情。
(2)“剜”字,意思是用刀子挖,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洛宁看到母亲被烫伤后极度心疼和自责。
【解析】(1)结合语境 “口袋被强行打开”“居然”表明孩子们看到口袋里全是石头时的吃惊。(2)“剜”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结合语境,表明了洛宁看到自己的母亲被烫伤后的自责和心疼。这道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联系人物的心情来回答,或者采用代入法,将自己代入文章中,自己的体会就是文章中人物的情感。
2.同学发现口袋里真的是石头 老师探寻背石头的原因
【解析】第⑦段属于插叙,交代了洛宁的家庭情况,主要是为下文写洛宁想背母亲上学这一感人情节做铺垫。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主要作用有:(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结构紧凑。
4.沉默寡言,喜欢独处;自尊心强,不愿被同学欺负;懂事能干,包揽家务;深爱母亲,承担责任。
【解析】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如:从“洛宁想背着母亲上学好照顾母亲”分析出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从“洛宁每天都做许多家务活”分析出他是一个勤劳的孩子;结合文章的内容还可以做具体的分析。
5.作者将石头的“坚硬”和“春暖花开”联系起来,意蕴丰富地突出洛宁背石头的举动中表现出的美好品质和真挚情感,寄托了作者的赞美和美好祝愿。照应题目,点明中心,深化主旨。
【解析】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语句出现的语段及上下文,并结合全文内容,甚至联系文章主旨做出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语句的真正内涵。理解语段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首先要看看语段写了什么,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结尾的语段一般会照应前文、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等。按照以上的理论,此段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进行分析,联系文章的主旨解答。
3
知识
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聊叙( )
A.姑且 B.聊天 C.依赖
(2)任劳任怨( )
A.相信 B.承受、担当 C.任命
(3)虽然自己不富裕,还_________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A.救济 B.接济 C.周济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_________是无法补救的。
A.惨痛 B.哀痛 C.沉痛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1)母亲是个好劳动。
(2)她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3.摘出课文中作者概述母亲对自己影响的句子。
参考答案
重点
1.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串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2.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2)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为两段。
(3)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3.品味课文的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情的特点。
(1)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品味:将“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与“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着平静道出,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巧手持家的敬佩之情。
(2)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品味: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情不经意地道出, 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平铺直叙中母亲同情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3)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品味: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4)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品味:以可感的形象“强健身体”“勤劳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在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怀念之情。
(5)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品味: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4.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以时间为顺序,点面结合,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
首先,开头和结尾在时间上相照应——开头写“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结尾写“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现在” 同“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的时间完全一致。然后展开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我能记忆时”起,到“母亲离我而去”为止,其中,各有侧重地写了“四五岁时”、“八九岁时”、“庚子年”、“乙未年”“1905年”、“1908年”、“1909年”、“1919年”发生的事情。其间还插入横的顺序,表现了母亲“勤劳刻苦”、“俭朴善良”、 “深明大义”、“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纵与横”、“点与面”结合得巧妙自然,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令人信服。
(2)围绕中心选材恰当。全文紧扣开头的中心句——“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选材和组材。重点详写了母亲“吃苦耐劳”、“持家有方”、“善良俭朴”、“身传言教”以照应和突出“特别”;又用一定篇幅写母亲的其他优秀品质以照应“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这便是中心统率材料,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3)详略得当。回忆母亲优秀品质部分写得详尽,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突出母亲的平凡和伟大。分析母亲优秀品质对“我”的深刻影响和“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略写。以议为主,结合抒情。详略得当,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并突出了母亲的各种优秀品质及其对“我”的深刻教育和影响,从而使报答母亲的深恩升华到尽忠于祖国母亲的高度。
(4)过度和衔接自然。纵向顺序叙述,用了表时间推移的词语,如“从我能记忆时起”、“我到四五岁时”、“庚子年(1900年)前后”等,过渡自然,前后衔接。横向顺序记叙,则以表现母亲各种优秀品质的提示语来连接上下文。如“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母亲的聪明能干”等。通过“回忆”这条线索的串接和提示语的过渡,将文章各部分内容巧妙而紧密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语言朴实,但是更难得是它朴实中的真情实感。
基础训练
1.改正下面加点字的拼音或书写的错误。
妯娌(zhòu lì)( ) 血溅(zàn)( ) 疼痛历害( )
不辍(chuō)( ) 周剂( ) 差役(chāi yù)( )
2.“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1)将“常”字删去怎么样?
(2)把“悄悄”换成“默默”行不行?为什么?
(3)将“或”换成“并”行不行?为什么?
3.“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是本文的开篇,采用倒叙式的开头。假如要你以“美好的回忆”为题写一篇叙事散文,请模仿这种方式写一个开头段。
能力测试
(一)阅读《回忆我的母亲》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① (勉励/鼓励/激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 ② (珍贵/贵重/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
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3.末句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4.第③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 )
A.具体生动的记叙
B.富有感情的描写
C.条理清晰的说明
D.议论兼抒情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相关问题。
姥姥的蚊帐
叶倾城
①1962年,我妈第一次走出小乡村,背着被褥卷,搭汽车、转火车,从河南出发去武汉上大学。半个月之后,她写信给我姥姥:“同学们都有蚊帐,我没有。”姥姥回信:“蚊帐是什么?”
②我妈详详细细写给姥姥:“蚊帐是一种很稀很稀的棉布,和床一样长一样宽,高度比两张床之间的距离多一些。”
③没画图吗?蚊帐有一面是要开门的,不画图怎么说得清?已经荣升为姥姥的我妈,戴着老花镜在飞针走线改造购物袋,口气里有小小的得意:“当然说得清。姥姥可不是你,比你明白多了。”
④就这样,那年新棉花下季的时候,姥姥纺线,织“很稀很稀的棉布”……暑假结束,我妈再上学的时候,行李里有她小小的自矜:她,也有蚊帐了。我和姥姥的蚊帐扯上关系,是30年后的事。那几年,我家三姐妹相继考上大学,三度治装,是笔很不小的开销,到了我,一切因陋就简。搪瓷脸盆是掉漆的,枕巾其实就是毛巾,还有这一床蚊帐,我妈给我的时候千叮万嘱:“这是我上大学时姥姥给我做的,你爱惜着点儿。”
⑤我接受它,像五四“文青”娶指腹为婚的童养媳,打心眼儿里就不想要。它小,和单人铁架床严丝合缝着,本来就狭小的床铺,给这么密不透风地一笼,我恰如被抢亲的祥林嫂,五花大绑在花轿里,轿门一开,人就倒出来;它孔眼大,疏疏落落像蒸馒头用的笼屉布,充满了“只防大蚊不防细虻”的君子作风;最重要的是,它太旧了,土布已经灰得发黑。它在我头顶上,穹庐似天,阴阴欲雨。全寝室女生的蚊帐都洁白如雪,只有我的毫不客气地给大家抹黑。
⑥有一次,一个外班女生来寝室逛,我听见她向人打探:“那是谁的床?看着好脏。”
⑦“脏?”我很愤怒,却没法向人解释:它不是脏,只是积了太多水洗不净的历史尘埃,是故纸堆、旧窖藏、米烂陈仓的色调。
⑧它很快就裂了大口子,大概是被我一屁股坐上去了,布质已朽,经不住我的体重。我带回家给我妈过了目:确实不堪用了。于是,弃之。
⑨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我抛掉了这世上最后一件沾有姥姥手泽的事物。
⑩上大学是不是非得有一床蚊帐?我妈当年的行为,算不算虚荣心作祟?我猜姥姥没想那些,她的想法很简单:我们没有,这不丢人,人家有,我妮(女儿)也可以有。
?输人不能输阵,在她能掌控的世界里,姥姥尽其所能,竭尽所有。她的爱与尊严,全在这一针一线里。
?我妈,从学生到人妇人母,从武汉到东北再到武汉,走过多少城市又换过多少住所,八千里路,云来月往,她一直带着这土布蚊帐,到最后给了我,是希望它发挥最后一次余热吧。它果然做到了,物若有灵,也算死得其所。
?而我,长到很大,才知道我家其实一直很穷:两边老人,三个孩子,无数沾亲带故的农村亲戚。但我从不曾感受过穷。该有的电器家具我家全有,是我爸做的。我长期穿姐姐们穿剩的衣服,我妈硬有本事把它们处理成华美的绲边。我的大学同学记得我背过的牛仔书包,时髦得紧,也是我妈的手工。她为我们打理一切,正如她的母亲为她。我在物质上明明是贫瘠的,我却从来不曾感觉到寒酸卑微。贫穷不是耻辱,但活得不体面才是。展示匮乏如同展示结痂的创口,非我家风。
?现在我也做了母亲,不会任何针线活,我妈安慰我:“你会写文章。”我唯一的骄傲是:我与我的母亲、我的姥姥一样,都是非常勤勉的女子,愿意勤扒苦做,只为了让人生更丰盛富饶。
?是的,姥姥的蚊帐,我的文章,都是我们能给子孙的,含笑而略带酸楚的爱。
(选文有删改)
1.作者围绕“姥姥的蚊帐”使用情况,写出了拥有蚊帐的人当时的心理活动。阅读文章,填写好下列表格。
姥姥的蚊帐
心理活动
我妈大学时拥有了姥姥做的蚊帐
①
②
③
我丢弃了已经破旧的姥姥的蚊帐
④
2.请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贫穷不是耻辱,但活得不体面才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3.结合全文,具体解说传给子孙的爱为什么是“含笑而略带酸楚”的,并对此谈谈你的感悟。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片片蝶衣生
镯耳
①那日闲暇,独自一人到鼓浪屿游走。挨挨挤挤的游客们,成群结队涌向琴岛。耳畔不是那些错乱的碎步之音,便是天南海北的吆喝声。我在嘈杂之中,内心焦躁而又不安。
②走着走着,前方万绿丛中现出几抹蓝色。那是一片花木丛,繁茂的花枝上缀满蓝色的小花儿,花瓣娇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花开得很多,我或许真的会忽略它们。可我到底还是厌倦了嘈杂的人群,被那一抹微蓝所吸引。
③移步花丛中,仔细瞧去,蓝色的花容宛如蝴蝶仙子一般,让人一眼惊艳。时值冬季,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生动,活泼。微风拂来,它们的翅膀随风颤动,飘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微风吹动蓝色的花朵,花朵起伏,与那身披蓝衫的蝴蝶别无两样。
④借助手机搜索,原来此花实名正是蓝蝴蝶。我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将这样一朵小花装扮得如此美丽。它那对生的叶子,平展两侧对称盛开的花瓣,还有那如蝴蝶触角一般细长的雄蕊,无不娇美可人。在这个微寒的南国之冬,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⑤我在这片篮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那首《江畔独步寻花》,想起眷恋芬芳的花间彰蝶,想起自由自在的欢啼黄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择一西郊草堂为安身之所,他在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不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吗?
⑥眼前的这片蝴蝶花,生在鼓浪屿这片少人踏足的草地上,将点点微蓝开放在绿丛中。它们没有娇艳灿烂的三角梅那般耀眼夺目,也没有悬挂在枝头的曼陀罗那般高高在上,不似红粉的合欢那般寓意高雅,更不像月季那般千娇百媚。它们生来便如蝴蝶一般,长在花丛里,飞在绿叶间,在湿润的草地上,片片蝶衣生。
⑦我常常想,这世间的花不也和寻常的人一样吗?人有人性,花有花性。有的人生来不甘,总不愿栖息于荒芜之地,纵有迁徒,也难逃“枯萎”的命运;有的人知足惜福,不攀不比,即便生长在乡野间,也是一身正气。好比这蓝蝴蝶,它形貌小巧,生长于潮湿的山坡草地之中。它不俗不媚,凭一身高洁之色来示人,在一片淡然的幽香之中静默绽放。
⑧夕阳西下,通往码头的行人越来越多,我流连在这片花丛中,为邂逅此花而欣然。它们清婉的姿容,密密丛丛的风韵,将永远盛开在我的梦里。
(选自《厦门日报》副刊,有删改)
1.依据文章第②③段的内容,概括作者笔下蓝蝴蝶花的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锌,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鼓浪屿游走时,作者因邂逅美丽的蓝蝴蝶花,内心由焦躁不安变得欣然。
B.在蓝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
C.第⑥段中,作者用三角梅、曼陀罗、合欢、月季与蓝蝴蝶花做对比,突山了蓝蝴蝶花的雍容华贵。
D.第⑦段描写蓝蝴蝶花不俗不媚,在淡然的幽香中静默绽放,是为了表达对即使生长在乡野间,依然知足惜福、一身正气之人的赞赏。
E.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蓝蝴蝶花美丽却安于平凡的惋惜之情。
4.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zhóu lǐ jiàn 厉 chou 济 yì
(3)不行。因为“或”在这里表示两件事之中选做一件,换成“并”之后就不合情理了。
3.提示:要用倒叙方式,能点明全文中心。
(一)
1.①鼓励 ②宝贵
【解析】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2.感情: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作用: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解析】阅读文段中,即可了解“这”是指前面语句“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的内容。
4.D
【解析】首先根据所学所记,理解各选项表达的含义,再分析阅读段内容,比较判断。根据文体,首先可以排除BC两项的“描写”“说明”,本阅读段“我应该感谢”是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一段是对母亲的评价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本段不是以记叙为主,答案应该为D。
(二)
1.①自矜
②我上大学时我妈把姥姥的蚊帐给我
③不想要
④后悔
【解析】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思想性格,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2.物质上贫瘠,但却能通过勤勉活出尊严,因而贫穷不是耻辱;而展示匮乏,寒酸卑微,失去尊严与面子,才是耻辱。
【解析】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3.这种爱“含笑而略带酸楚”是因为:首先姥姥勤勉,尽其所能,竭尽所有,教人输人不能输阵;妈妈辗转勤勉不停劳作,贫穷但体面;“我”勤扒苦做,让人生丰盛富饶。从中“我”感悟到,贫穷并不可耻,要努力面对贫穷;困难并不可怕,要敢于正视困难,改变困境,活出面子和尊严。
【解析】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花瓣娇小不起眼;蓝色的花容让人惊艳;花瓣成对绽开,如起舞的蝴蝶;散发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蓝蝴蝶花清婉美丽的花容,表达了作者对蓝蝴蝶花浓浓的怜爱之情。
【解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运用了典型的比喻和女人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蓝蝴蝶花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作者对花的情感。
3.CE
【解析】考查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C项“突出了蓝蝴蝶花的雍容华贵”错。应该是突出了蓝蝴蝶花的朴实、平凡、默默无闻、不张扬的品格。E项“惋惜之情”错。本文表达的是对美丽的蓝蝴蝶花不俗不媚、一身正气的美好品质的赞赏和追求。
4.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旨,表达了对美丽的蓝蝴蝶花不俗不媚、一身正气的美好品质的赞赏和追求。
【解析】此题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照应开头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