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1.记述自己的生平,叫“自传”。2.记述他人的生平,称“他传”。两种传记的写法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内容必须真实,不能有过多的想象或者虚构的成分,重点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本文是“他传”,作者杨振宁和邓稼先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正音识字:
(kuàng)
(qì)
(cuì)
(páng huáng)
(yān)
(yīn)
(xiān)
(xiǎn)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男儿、奇丈夫!
内容赏析
内容赏析
第三部分:
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异同?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 美国 中国
职务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功劳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学术水平 相当
文化背景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性格为人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最不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纯”、朴实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
答: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作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内容赏析
第四部分:
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内容赏析
第六部分:
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第五部分:
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实验有哪些困难呢?
答:1.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2.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这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答:渲染了工作环境的恶劣,衬托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核科学家们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表明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才取得的。
邓稼先
主旨: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诚实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写作手法小结
回忆性散文:传记体的一种,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A.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B.多角度描写人物——突出伟大的人格
C.取材精炼、以小见大——四个生活片段(来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D.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
扩思:
本文除了运用大量的褒义词表达作者感情外,在语言上还有哪些特色?(句式)
排比句的运用
长短句的结合
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结合起来用,有一种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的表达效果
这是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几幅照片,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八国联军攻陷的北京
甲午战争黄海大战
日军屠杀大连、旅顺居民
被带上枷锁的中国人
从观礼台上看火箭升空
眺望火箭升空
一级、二级火箭脱落
火箭发射
导 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