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整理与练习里“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
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梳理知识,自主交流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与练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板书课题)
1.小组交流,汇报整理情况。
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整理了本单元的相关知识。把课前整理的结果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如有错误,给予指出;如有遗漏,给予补充。
2.全班交流,梳理知识。
(1)提问:你能根据自己围成的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吗?正方体又有哪些特征呢?(学生交流,互相指正或完善)
结合交流,呈现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图形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正方体
引导: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正方体特殊在哪里?
(2)提问: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结合交流,PPT课件出示相关概念。
提问:常用的体积或容积单位有哪些?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3)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指什么?
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要这样算?
(4)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我们是怎样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
结合交流,并用PPT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提问:怎样推导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二、练习巩固,自主总结
1.做整理与练习第1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意并估计。
提问:这三个立体图形分别是什么几何体?你是怎样想的?
估计一下哪个体积最大,说一说估计的方法。
(2)计算体积。(学生各自独立完成)
交流:这三个立体图形分别是怎样计算体积的?(板书算式、结果)
(3)计算表面积。
学生分别计算三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指名三名学生板演。
集体交流:第一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每一步计算得到的是什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第二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为什么这样算?
第三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算得对不对?还可以怎样计算?
2.做整理与练习第2题。
谈话:像长方体、正方体这种规则的几何体,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公式直接求它们的体积。那么像土豆、石块等不规则的物体,如何求它们的体积呢?
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观察教材第23页第2题的图,这就是测量土豆体积的一种方法。仔细观察,你知道土豆的体积是多少吗?
3.做整理与练习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选择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
追问:在体积单位换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4.做整理与练习第4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在教材上。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分别是怎样计算的,注意理解长方体计算宽、高的方法。
5.做整理与练习第5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三、复习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整理与练习第6题。
2.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整理复习,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再经过点拨﹑引导,学生不但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能“温故”而“知新”,进一步提升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不足之处] 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提示过多,把学生定格在一定的框架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再教设计] 避免知识整理与回忆混淆。进入复习阶段,正好是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大好时机,一定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化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整理与练习第7~13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与练习,进一步掌握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
展空间观念,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整理和练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通过今天的整理和练习,同学们要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方法,并灵活应用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应用练习,自主探索
1.回顾激活。提问: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2.做整理与练习第7题。(PPT课件出示题目。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比较一下,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指出:“花坛所占的空间有多大”指的是这个花坛的体积;“花坛里大约有泥土多少立方米”是指花坛的容积,也就是花坛里面泥土的体积。(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检查交流,集体订正。重点理解1.3-0.3×2表示的意思。
3.做整理与练习第8题。(学生默读题目,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怎样理解“至少需要铝合金条多少分米”和“需要灯箱布多少平方分米”?(学生各自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评议,说说算式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做整理与练习第9题。
教师提问:“做这个蜡烛盒至少要用多少玻璃”为什么是求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和?
5.做整理与练习第10题。(学生读题)
比较:这三个问题各是求的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每个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
教师板书算式,并引导学生比较三个问题的不同。
三、操作实践,自主拓展
1.做探索与实践第11题。
(小组讨论,填写表格,并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小组展示所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并介绍填写的选料单以及选料时思考的过程,说一说做成的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和正方体框架的棱长。
2.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提问:你能求出一张纸的体积吗?想一想怎样求,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学生量一量、算一算,求出一张纸的体积。集体交流并呈现算式、结果,共同评议。
3.完成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交流。
四、评价反思
1.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整理与练习,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在整理与练习过程中有哪些体会?
2.自我评价。
引导:请同学们读一读教材第25页评价与反思上学习表现的三个方面,并评价自己在这一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得几个★,就把几个☆涂上颜色。
请部分学生交流自我评价的结果,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并提出对以后的希望。
五、布置作业
1.给同桌出一份本单元的检测题,要求自己先做出答案。
2.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对比知识间的区别,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对比,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表面积与体积、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和联系,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知识体系。
[不足之处] 注重了基础练习,但拓展练习还不够,练习的层次性仍不够强。
[再教设计] 在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时还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的原则,复习前摸清学生知识的“缺漏”和常见的错误情况,针对学生缺漏与知识的重难点设计练习,并力求做到:习题要“精”,方法要“活”,时间要“足”。复习课除了一定量的练习以外,还要加强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揭示,防止“冷饭重炒”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