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1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以自主整理、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一步完善有关分数乘法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并能运用分数乘法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归纳与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分数乘法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顾与整理
1.快速阅读教材第28页到第39页所有内容。用你喜欢的方式简单记录本单元所学到的知识。
2.小组讨论。
(1)怎样计算分数乘法?
(2)什么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3)举例说一说你能解决哪些用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3.全班交流。
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整理的知识点与有疑问的地方,其余学生作适当的补充与答疑解惑。
根据学生整理的知识点,随机板书,并系统梳理。
二、练习与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应用第1题。
引导:请大家先看算式,联系图形理解它所表示的意思,再在方格里涂色并计算出结果。
学生练习后集体交流,并呈现自己的涂色结果和计算结果。
提问:说一说你这样涂色的理由和计算过程。
比较一下,你的涂色结果与计算结果一致吗?
指出:这里的29×2表示的是2个29的和,结果是49;34×23表示的是34的23是多少,结果是12。
2.做练习与应用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分数乘法。
3.做练习与应用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交流,并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小结:计算分数乘法时,要按照计算法则计算,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相乘,注意约分和相乘都要准确。计算分数连乘,能约分的也要先约分,再将约分的结果相乘。
(二)专项练习。(出示PPT课件)
1.倒数的练习。
(1)下面哪组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3和32 27和57 4和14 73和314 85和58
追问:怎样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
(2)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4 53 6 17 1
追问:如何找一个数的倒数?
2.做练习与应用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选择其中的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具体的解题思路。
提问:通过本题的练习,你对单位换算有了怎样的认识?
指出:这里都是把高级单位的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量,要乘进率。想清楚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做练习与应用第5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条件以及问题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指出:第一个问题用每人喝的牛奶升数乘人数,就是一共喝多少升,也就是求5个14是多少;第二个问题用每升含钙的克数乘每瓶牛奶的升数,就是每瓶牛奶含钙的克数,也可以看成是求65的14是多少,两题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总结全课
在这节课上,我们完成了哪些任务?你有哪些疑问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整理与练习第6题。
2.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注重“整理与练习”的条理性、系统性。在上课时,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学的情景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复习知识的安排上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并做到讲练结合。
[不足之处] 梳理知识的时间过长,小组的合作学习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再教设计] 安排课前预习整理的环节,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初步整理,并做好记录,这样在课上学生有充分交流的时间。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42页“练习与应用”第8~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5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解决用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找规律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分析、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3.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熟练解决用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基本练习
计算。(PPT课件出示)
512×910= 34×1051= 1021×1225×78= 320×14×57=
二、整理与练习
1.做整理与练习第7,8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指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
2.做整理与练习第9题。
说说每个分数表示什么含义。
学生解决问题后追问:哪种食物的蛋白质含量高一些?哪一种食物的脂肪含量高一些?
3.做整理与练习第10题。
指名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教师介绍峰时段电价和谷时段电价的含义。
提问:解答时是怎样想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4.做整理与练习第11题。
两个数量比较时,是以哪个数量为单位“1”的,单位“1”的量的几分之几表示什么?
5.做整理与练习第12题。
集体交流,重点分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做整理与练习第13题。
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指出:根据条件,可以先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求出第二个问题。
三、对比练习
1.PPT课件出示补充题。
(1)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是白布的13,花布有多少米?
(2)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比白布长13,花布比白布长多少米?
(3)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长13米,白布比花布长多少米?
2.小组交流。
(1)分别说一说题中的分数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成了单位“1”。
(2)比较3道小题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3.全班交流。
四、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仔细观察这一列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先找出规律,再填数。小组讨论交流。
小结:第(1)题后一个分数是前一个分数的一半,也就是前一个分数的12,所以括号里的每个数都可以用它前面的数乘12求得。第(2)题前一个数乘32得到后一个数。
2.做探索与实践第15题。
(1)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方格,根据要求完成涂色和画斜线的操作。
(2)回答第一个问题。
(3)根据条件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黄色方格有多少个?画斜线的方格有多少个?
3.做思考题。
(1)独立思考、完成。
(2)组织小组交流。说一说发现的规律,还可以写哪些算式?
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差等于它们的积。
(3)你能试着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五、评价与反思
1.学生自己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全班进行交流。
4.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指导。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增加对比练习,把相似的、易混淆的问题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辨析,强化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在辨析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不足之处] 对于“探索与实践”第14题,班上有不少学生无从下手,“思考题”部分的找规律练习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发言,举例说明,而且正确率也很高,只是有些学生对于发现的规律表达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再教设计] 练习题量偏大,课堂教学时间偏紧,教学时可以将一些类型相近的题目安排为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