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
第1课时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的分类
课后篇巩固提升
夯实基础·轻松达标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四氯化碳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得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发生的反应是4Na+CCl4C+4NaCl,这一成果被誉为“稻草变黄金”。对此反应的理解中有错误的是 ( )
A.反应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B.金刚石属于非金属单质
C.四氯化碳和氯化钠都属于盐
D.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答案C
解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种类不变,A项正确;金刚石由碳元素一种元素构成,属于单质,B项正确;四氯化碳属于有机物,不属于盐,C项错误;题给反应由钠置换出碳,属于置换反应,D项正确。
2.在锌、氧化锌、碳酸锌、盐酸和氯化钙溶液五种物质中,每两种物质反应能生成氯化锌的组合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答案B
解析能生成氯化锌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ZnO+2HClZnCl2+H2O、ZnCO3+2HClZnCl2+H2O+CO2↑,因此反应能生成氯化锌的组合有3种。
3.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可采取多种分类方法。下列各组归类不合理的是( )
选项
按某一分类标准分类的物质或变化
归类
A
FeSO4、NO2、MnO2、NaClO
H2SO3
B
CH3COOH、HClO、H2S、H2CO3
HF
C
氢气燃烧、氧化钙变质、食物腐烂
冰雪融化
D
(NH4)2SO4、NH4Cl、NH4NO3、
NH3·H2O
NH4HCO3
答案C
解析A项中物质均为含氧化合物;B项中物质均属于酸;C项中氢气燃烧、氧化钙变质及食物腐烂均为化学变化,而冰雪融化属于物理变化;D项中物质均为氮肥。
4.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在分类上不同,这个反应是( )
A.S+O2SO2
B.Na2CO3+CO2+H2O2NaHCO3
C.NH4HCO3NH3↑+CO2↑+H2O
D.CO2+C2CO
答案C
解析选项A、B、D中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选项C中的反应为分解反应。
5.在①化合反应、②分解反应、③置换反应、④复分解反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可以生成水的是( )
A.只有②③ B.只有①④
C.只有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解答此类题一般采用举例法。如生成水的化合反应:2H2+O22H2O;分解反应:H2CO3CO2↑+H2O;置换反应:H2+CuOH2O+Cu;复分解反应:NaOH+HClNaCl+H2O。
6.小美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了5种物质(如图所示),相连环的物质间所发生的反应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分解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置换反应
答案A
解析钠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合反应。
7.实验室里常用的干燥剂有:①浓硫酸(98%),②无水氯化钙,③变色硅胶[硅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在其中掺入少量的无水氯化钴(CoCl2)作指示剂。无水氯化钴呈蓝色,吸水后变为CoCl2·6H2O呈粉红色],④五氧化二磷,⑤碱石灰(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氧化钙,制法:把生石灰加到浓的烧碱溶液中,再加强热蒸干),等等。
(1)写出制取干燥剂碱石灰过程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上述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②④⑤ D.全部
(3)上述干燥剂中,不宜用于干燥氯化氢气体的是 。?
答案(1)CaO+H2OCa(OH)2 (2)B (3)⑤
解析(1)制取碱石灰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CaO+H2OCa(OH)2;(2)在所列的常用干燥剂中无水氯化钙和五氧化二磷为纯净物,故选择B。(3)碱石灰是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氯化氢气体。
提升能力·跨越等级
1.小明知道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决定愚人节这天送妈妈一个“无壳鸡蛋”。他从厨房中取来一个鸡蛋及一杯液体,将鸡蛋泡在液体中,只见蛋的表面冒出大量气泡,两天后就得到一个没有壳的蛋。他所取的液体物质是( )
A.醋 B.高粱酒 C.酱油 D.食盐水
答案A
解析同类别的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钙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小明的实验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所取的应该是酸,食醋的主要成分为醋酸。
2.如图为某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内容,从其信息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配料表:氯化钠、碘酸钾、抗结剂
氯化钠≥98.5%
碘酸钾(35±15) mg·kg-1(以I计)
·菜未煮熟不宜加入碘盐
·菜烧熟后加入碘盐最适宜
A.此食盐是纯净物
B.食盐中加入了碘单质
C.所加含碘物质受热易分解
D.加碘食盐难溶于水
答案C
解析根据食盐的配料表可知食盐是混合物,不是纯净物;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指碘单质,应为碘酸钾;碘酸钾性质与氯酸钾相似,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因此菜未煮熟不宜加碘盐。
3.已知X和Y能发生如下反应:X+YH2O+盐,下列有关物质X和Y所属种类的判断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 )
A.X为酸、Y为碱
B.X为碱性氧化物、Y为酸
C.X为盐、Y为碱
D.X为碱性氧化物、Y为酸性氧化物
答案D
解析X和Y可能为酸和碱、碱性氧化物和酸、酸式盐和碱(如NaHCO3+NaOHNa2CO3+H2O),不可能是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二者反应只生成盐,不会有水生成)。
4.氢氧化钾是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于漂洗的洗涤剂。古代制取氢氧化钾的流程如下:
上述流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古代制取氢氧化钾流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CaCO3CaO+CO2↑(分解反应);CaO+H2OCa(OH)2(化合反应);Ca(OH)2+K2CO3CaCO3↓+2KOH(复分解反应)。
5.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 )
CCO2H2CO3CaCO3CO2
A.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B.置换、复分解、化合、分解
C.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D.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答案D
解析题给转化关系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C+2CuO2Cu+CO2↑,置换反应;CO2+H2OH2CO3,化合反应;H2CO3+Ca(OH)2CaCO3↓+2H2O,复分解反应;CaCO3CaO+CO2↑,分解反应。
6.对于化学反应A+BC+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若生成物C、D中有一种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若生成物C、D是盐和水,则A、B一定是酸和碱
C.若生成物C和D分别为两种沉淀,A、B有可能为盐和碱
D.若C、D是两种化合物,则A、B一定都是化合物
答案C
解析若生成物C、D中有一种为单质,则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不属于置换反应,A项错误;若生成物C、D是盐和水,A、B不一定是酸和碱,如硫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B项错误;若生成物C和D分别为两种沉淀,A、B有可能为盐和碱,如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C项正确;若C、D是两种化合物,则A、B不一定是化合物,如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D项错误。
7.同类物质常常具有许多共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同为酸性氧化物,试根据酸性氧化物具有的通性(或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测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① ;② ;③ 。?
(2)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CO2↑+H2O;若实验室没有盐酸时,可选用 来代替盐酸。?
答案(1)①SO2+H2OH2SO3 ②SO2+CaOCaSO3 ③SO2+Ca(OH)2CaSO3↓+H2O (2)硝酸(合理即可)
解析同类物质常常具有许多共性。通过物质所属类别,可以推测其具有的性质。
8.根据物质的分类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两组单质:(Ⅰ)氧气、氢气、硫、氯气;(Ⅱ)铁、钠、铝、硅。
试从不同角度对每组单质进行分类,则每组单质中均有一种单质与其他单质属于不同“类”。请将该单质(写化学符号)和分类依据填在下列表格中。
组别
第(Ⅰ)组
第(Ⅱ)组
不同“类”单质
Si
分类依据
(2)观察下列物质变化(有的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有同学将反应①③划为一类,②划为另一类。则将①和③划为一类的依据是 。?
①NO+NO2N2O3 ②NH3+HNO3NH4NO3 ③NH3+NO2N2+H2O
(3)某同学根据性质划分,把氢溴酸(HBr)与HCl划为一类,其理由是它们的化学性质十分相似。据此判断下列反应不会发生的是 (填序号)。?
A.2HBr+Na2CO32NaBr+H2O+CO2↑
B.HBr+AgNO3AgBr↓+HNO3
C.HBr+NaOHNaBr+H2O
D.2HBr+2Ag2AgBr+H2↑
答案(1)S 物质状态 金属与非金属 (2)反应中都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3)D
解析第(1)(Ⅰ)组中四种单质,除硫外其余均为气体;第(Ⅱ)组中四种单质,除硅外其余均为金属。
(2)①和③划为一类的依据是反应中都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而②没有。
(3)氢溴酸(HBr)与HCl化学性质相似,因为盐酸不能与银发生反应,所以氢溴酸也不能与银发生反应。
贴近生活·拓展创新
★已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都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相应的盐和水,这些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氧化铜、氧化铁等都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这些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而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
(1)现有①七氧化二锰、②二氧化硅、③氧化钠、④氧化钙、⑤氧化锌等5种氧化物,其中七氧化二锰、二氧化硅、氧化锌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锌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5种氧化物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 ;属于两性氧化物的是 。?
(2)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二氧化硫和氧化钙 。?
②二氧化硫和过量氢氧化钠溶液 。?
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 。?
④氧化钠和稀盐酸 。?
⑤氧化钠和水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D.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答案(1)①② ③④ ⑤
(2)①SO2+CaOCaSO3 ②SO2+2NaOHNa2SO3+H2O ③Na2O+CO2Na2CO3 ④Na2O+2HCl2NaCl+H2O ⑤Na2O+H2O2NaOH
(3)C
解析(1)根据氧化物与酸、碱反应的规律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根据其定义进行解答。
(2)同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①和②中的反应与二氧化碳相似;氧化钠作为碱性氧化物,③、④、⑤中的反应与氧化钙相似。
(3)金属氧化物也可能是酸性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也可能是两性氧化物,如氧化铝和氧化锌;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一氧化碳;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可能是非金属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
课件37张PPT。第1课时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的分类知识铺垫新知预习自主测试1.纯净物的组成、性质的特点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有固定的熔、沸点。如干冰、胆矾(CuSO4·5H2O)等。
2.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的特点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熔、沸点,从性质上看,各物质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如空气、溶液等。
3.氧化物及氧化物的分类:
(1)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2)根据组成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知识铺垫新知预习自主测试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元素的组成形式
(1)单质:仅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有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之分。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元素的存在形态
(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此时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此时元素的化合价为非零价。知识铺垫新知预习自主测试二、物质分类与物质性质
1.根据物质的组成,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知识铺垫新知预习自主测试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其他分类方法知识铺垫新知预习自主测试【微思考1】Na2O2是碱性氧化物吗?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Na2O2与酸反应时,不仅生成盐和水,同时生成氧气,不符合碱性氧化物的定义。
【微思考2】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吗?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吗?
提示: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微思考3】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
提示: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都不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知识铺垫新知预习自主测试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五水硫酸铜是混合物。 ( )
(2)盐酸是化合物。 ( )
(3)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 )
(4)相同种类的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化合物。 ( )
答案:(1)× (2)× (3)× (4)√
2.下列元素在自然界中只有化合态的是( )
A.O B.N
C.Na D.C
答案:C
解析:在自然界中O、N、C三种元素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知识铺垫新知预习自主测试3.下列物质不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
A.SO3 B.CO2
C.CO D.SO2
答案:C
解析:CO是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因此CO不是酸性氧化物。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问题探究
分类是一种研究和学习物质性质的重要方法,对一种物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研究物质的性质可以从物质所属的类别入手。
(1)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H2SO4可以属于哪些不同的类别?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2)试列举盐酸和硫酸性质的异同点。
提示:盐酸和硫酸性质的相同点:都具有酸的通性。
不同点:硫酸中含有硫酸根离子,能与Ba2+形成BaSO4白色沉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能与Ag+形成AgCl白色沉淀。(答案合理即可)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知识归纳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物质的组成
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2)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图 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2.物质的分类
分类法一般分为交叉分类法(对物质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和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如: 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误区点拨警惕物质组成、分类中的“四大误区”
(1)误认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某物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的不同单质混合而成,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
(2)误认为能解离出H+的物质一定是酸,如NaHSO4是一种盐。
(3)误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属于酸性氧化物,如CO、NO都不是酸性氧化物。
(4)误认为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属于过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1图表归纳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某同学归纳的下表物质与图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X包含Y,Y包含Z。一元强酸不一定是含氧酸,如HCl,A项错误;强碱不一定是易溶的,如氢氧化钙是强碱,但是微溶,B项错误;碳酸氢钠属于碳酸盐,碳酸盐属于盐的范畴,C项正确;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但是氧化物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如氧化钠属于电解质,D项错误。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对点训练1下列各组物质中分类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A项中纯碱的化学式为Na2CO3,不属于碱,盐酸是混合物,不属于化合物,石灰石是混合物,不属于化合物;C项中一氧化碳不属于酸性氧化物,过氧化钠属于特殊氧化物,与题意不符;D项中二氧化碳不属于酸。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物质之间的反应
问题探究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1)在物质的分类中,镁属于哪类物质?
提示:镁属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活泼金属。
(2)在上图表示的一组实验中,镁与哪些物质的反应有明显现象?
提示:镁与稀盐酸反应会有气泡产生,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在镁片表面析出红色的金属。
(3)通过这组实验总结这类金属的通性。
提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面的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等反应生成氢气,能将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知识归纳
1.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2.具体转化示例
(1)金属的化学通性
(2)氧化物的化学通性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3)酸的化学通性
(4)碱的化学通性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5)盐的化学通性 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这些不同类别的物质之间反应时可以生成盐,某同学构建了如图所示的知识网络图。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1)请任写一种符合图中组合⑥关系的化学方程式(要求组合⑥不能与图中已有组合重复): 。?
(2)用面粉制作馒头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设其化学式为HR,R表示有机酸根成分,若在蒸馒头前加入小苏打,则蒸好的馒头有很多小孔,吃起来松软可口且无酸味。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所对应的是图中的哪种组合 (从①~⑩中选序号填入)。?
(3)Fe3O4可看作FeO·Fe2O3。请写出Fe3O4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方法提炼根据物质类别预测陌生物质的性质
首先判断陌生物质的物质类别,根据该类别物质的一般性质及相关反应规律预测陌生物质可能会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然后选择可能与该物质反应的各类物质的代表物,推断可能发生的具体反应和反应产物。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对点训练2在稀硫酸、二氧化碳、铜片、食盐、熟石灰、一氧化碳、纯碱、铁片和木炭粉9种物质间存在下面的相互关系,选择适当的物质,使有连线的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
(1)请推断它们的化学式分别为
① ;② ;③ ;④ ;⑤ 。?
(2)写出下列序号对应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和②: ;②和⑤: 。?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答案:(1)Fe H2SO4 CO2 Ca(OH)2 Na2CO3
解析:根据单质①能和酸②发生化学反应,推知①应为金属单质即为铁,而酸只有稀硫酸,则碱④应为Ca(OH)2,氧化物③为酸性氧化物CO2,⑤属于盐,且既能与稀硫酸反应,又能与Ca(OH)2反应,则⑤应为Na2CO3。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钙盐的是( )
A.生石灰 B.熟石灰 C.碳酸钙 D.石灰石
答案:C
解析:生石灰、熟石灰不是盐,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不是纯净物。
2.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 )
A.KNO3 B.KHSO4
C.K2S D.K2SO4
答案:D
解析:KNO3属于正盐、钾盐,但不属于硫酸盐,故A错误;KHSO4属于酸式盐、钾盐、硫酸盐,但不属于正盐,故B错误;K2S属于正盐、钾盐、但不属于硫酸盐,故C错误;K2SO4属于正盐、钾盐、硫酸盐,故D正确。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3.下列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A.水、过氧化氢和干冰都属于氧化物
B.H2SO4、HNO3、H2CO3都属于酸
C.烧碱、纯碱、熟石灰都属于碱
D.NaHSO4、CuSO4和KMnO4都属于盐
答案:C
解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水(H2O)、过氧化氢(H2O2)和干冰(CO2)都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在水溶液中解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H2SO4、HNO3、H2CO3都属于酸,故B正确;烧碱(NaOH)属于碱、纯碱(Na2CO3)属于盐、熟石灰[Ca(OH)2]属于碱,故C错误;能解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盐,NaHSO4、CuSO4和KMnO4都属于盐,故D正确。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4.下列有关氧化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凡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可称为氧化物
B.依据性质不同氧化物只能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C.酸性氧化物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D.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C
解析:氧化物是只含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Na2O等,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H2SO4、KMnO4等,故A项错误;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而NO、CO等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故B项错误,C项正确;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D项错误。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5.下列物质中,与酸、碱、盐均能反应的物质是( )
A.K2O B.CaCO3
C.Na2CO3 D.CO2
答案:C
解析:K2O不能与碱反应,A不符合题意;CaCO3不能与碱反应,B不符合题意;CO2不能与酸反应,D不符合题意。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6.现有下列8种物质:①纯碱,②盐酸,③稀硫酸,④氯化钙溶液,⑤烧碱,⑥二氧化碳,⑦氧化铁,⑧氢氧化铁。按下列要求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无氧酸与钠盐: 。?
(2)可溶性碱与无氧酸: 。?
(3)两种盐溶液: 。?
(4)酸性氧化物与可溶性碱: 。?
(5)含氧酸与不溶性碱: 。?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解析: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物质。盐酸是无氧酸,纯碱是钠盐,碱有可溶性的烧碱和不溶性的氢氧化铁,硫酸是含氧酸,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第2课时 胶体
课后篇巩固提升
夯实基础·轻松达标
1.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胶体不一定是混合物
B.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有丁达尔现象
C.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可得氢氧化铁胶体
D.胶体属于介稳体系
答案D
解析A项,因为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就是胶体,胶体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项,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是有丁达尔现象,故B错误;C项,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可得氢氧化铁沉淀,故C错误;D项,胶体较稳定,属于介稳体系,故D正确。
2.有一碘水和Fe(OH)3胶体的颜色极为相似。不用化学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这样的方法有( )
①布朗运动 ②丁达尔现象 ③加热法 ④电泳实验法 ⑤加电解质法
A.①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全部
答案C
解析溶液和胶体均存在布朗运动,①不合适;Fe(OH)3胶体能够产生丁达尔现象,碘水不能,②正确;加热Fe(OH)3胶体会发生凝聚,③正确;Fe(OH)3胶体粒子能够产生电泳现象,碘水不能,④正确;加入电解质,Fe(OH)3胶体会发生聚沉,碘水不能,⑤正确。
3.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与粒子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 ( )
答案C
解析直径大于1 nm而小于100 nm的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直径小于1 nm,可透过半透膜和滤纸,而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不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形成的,而溶液中的小分子或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非常微弱,故无此现象;萃取是利用了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不同,与分散质粒子大小无关,综合分析可知选C。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
B.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区分氯化钠溶液和蛋白质溶液
C.有色玻璃、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D.PM2.5(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的存在一定能够形成丁达尔现象
答案D
解析A项,根据分散系分类的依据可知,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A正确;B项,胶体与溶液的区分可以利用丁达尔现象,B正确;C项,有色玻璃是固溶胶,淀粉溶液是淀粉分子(直径在1~100 nm)分散在水中所形成的胶体,正确;D项,PM2.5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因此颗粒物的直径可能大于100 nm,因此由PM2.5所引起的雾霾不一定是胶体,错误。
5.“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答案B
解析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能够透过滤纸而不能透过半透膜,胶体是较稳定的体系,B正确。
6.某校课外小组同学制备Fe(OH)3胶体,并研究该胶体的性质。
(1)该小组同学采用了以下操作制备胶体,请将空白处填写完整。取一个烧杯,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烧杯中滴加1~2 mL饱和 溶液,继续煮沸,待 时,停止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将制得的胶体放入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如图所示,放置2 min后,取少量半透膜外的液体置于试管中,置于暗处,用一束强光从侧面照射,观察 (填“有”或“无”)丁达尔现象;再向试管中加入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3)将半透膜内的液体倒入U形管中,如图所示,在液体上方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以保护胶体,接通直流电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填“阴”或“阳”)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其原因是 。?
答案(1)氯化铁(或FeCl3) 液体呈红褐色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无 有白色沉淀生成 (3)阴 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
解析(1)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的操作要点:将蒸馏水先煮沸,然后加入饱和的FeCl3溶液,再继续煮沸至红褐色,停止加热。
(2)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半透膜外的液体为溶液,所以无丁达尔现象;因溶液中含有Cl-,所以加入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会出现白色沉淀。
(3)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电泳现象。带正电荷的胶粒向阴极移动,故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加深。
提升能力·跨越等级
1.下列现象或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 )
A.清晨,日光下的树林中透过的缕缕阳光
B.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C.用激光笔照射氢氧化铁胶体可看到光亮的“通路”
D.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答案D
解析A项,树林中的缕缕阳光是发生了丁达尔现象。B项,一些极细的泥沙(直径在1~100 nm)悬浮在长江水中形成胶体,在入海口遇到海水,海水中含大量的电解质,发生胶体的聚沉而形成三角洲。C项,产生了丁达尔现象。D项,产生的白烟与胶体的性质无关。
2.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的外观都是透明、均匀的
B.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透过半透膜,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C.光束通过淀粉溶液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光束通过蔗糖溶液时,则无此现象
D.溶液最稳定,放置后不会生成沉淀;胶体很不稳定,放置后很快会生成沉淀
答案D
解析A项,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均为透明、均匀的分散系;B项,半透膜允许溶液中溶质粒子透过,不允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透过;C项,蔗糖溶液不具有丁达尔现象,而淀粉溶液具有丁达尔现象;D项,溶液最稳定,胶体属于介稳体系,在一定条件下,能长时间稳定存在。
3.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首先发现了入射光透过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下列液体中,不会出现丁达尔现象的分散系的是( )
①鸡蛋白溶液 ②蒸馏水 ③淀粉溶液 ④硫酸钠溶液 ⑤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 ⑥肥皂水
A.② B.①③ C.⑤⑥ D.④
答案D
解析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独有的性质,是光的散射造成的。①③⑥是胶体,⑤能产生胶体,都能够产生丁达尔现象,④是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②是纯净物,不是分散系。
4.下列事实与胶体知识有关的是( )
①用盐卤制豆腐 ②向水中加入能形成胶体的无害物质净水 ③一支钢笔使用不同牌号的蓝黑墨水易堵塞 ④工厂静电除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都无关
答案C
解析用盐卤制豆腐就是设法使蛋白质发生凝聚而与水分离,故①正确;②向水中加入无害物质形成胶体,胶体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澄清,故②正确;③墨水是一种胶体,不同墨水胶粒所带电荷不同,不同品牌墨水相遇时出现聚沉现象,生成沉淀使笔堵塞,故③正确;④静电除尘是胶体电泳性质的应用,与胶体性质有关,故④正确;所以①②③④均与胶体知识有关。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分散系有氯化钠溶液、蒸馏水等
B.将1 L 2 mol·L-1的FeCl3溶液制成胶体后,其中含有氢氧化铁胶粒数为2NA
C.黄河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与胶体性质有关
D.将饱和FeCl3溶液加热至沸腾,制得Fe(OH)3胶体
答案C
解析水不是分散系,A项错误;Fe(OH)3胶粒的个数少于2NA,因为胶粒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B项错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制得Fe(OH)3胶体,D项错误。
6.丁达尔现象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现象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 ,原因是 。?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现象,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 ,理由是 ?
?
。?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现象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观察丁达尔现象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来源:Zxxk.Com]
。?
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现象
(2)清晨 水被太阳光加热,形成水雾,可能构成1~100 nm 的分散质,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现象
(3)打开暖瓶让水蒸气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答案合理也可)
7.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
(1)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 。?
(2)怎样检验制备的物质是否为胶体? 。?
(3)取少量制得的胶体加入试管中,加入(NH4)2SO4溶液,现象是 ,这种现象称为胶体的 。?
(4)Fe(OH)3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胶粒直径小于1 nm
B.胶粒带正电荷
C.胶粒作布朗运动
D.胶粒能透过滤纸
(5)氢氧化铁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 。?
A.Fe(OH)3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B.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
C.Fe(OH)3胶体是均一的分散系
D.Fe(OH)3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
(6)丁同学按要求制备了Fe(OH)3胶体,但是他又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硫酸,结果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 。?
②随后沉淀溶解,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利用丁达尔现象:让一束可见光通过制得的物质,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制得的是胶体
(3)产生红褐色沉淀 聚沉
(4)B (5)A
(6)①电解质H2SO4使Fe(OH)3胶体聚沉而产生沉淀 ②2Fe(OH)3+3H2SO4Fe2(SO4)3+6H2O
解析(1)书写生成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时注意不能写成“Fe(OH)3↓”,应写成FeCl3+3H2OFe(OH)3(胶体)+3HCl。(2)丁达尔现象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最佳方法。
(3)Fe(OH)3胶体粒子所带正电荷被SO42-所带负电荷中和,发生聚沉,产生Fe(OH)3红褐色沉淀。
(4)Fe(OH)3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粒带正电荷,相互排斥不易形成沉淀。
(5)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是胶体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胶体的性质,而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
(6)加入稀硫酸后,Fe(OH)3会聚沉而产生红褐色沉淀,随后H2SO4会与Fe(OH)3发生中和反应使沉淀溶解。
贴近生活·拓展创新
★鸡蛋的内膜是一种半透膜,某同学拟用这种半透膜进行除去淀粉溶液中所含食盐的实验。设计步骤如下:
①把鸡蛋的一头敲破,倒出蛋清、蛋黄,洗净蛋膜内部,将另一头浸泡在稀酸中反应除去部分蛋壳(中间的蛋壳留着,起固定作用);
②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将洗净了蛋膜外部的蛋壳架在小烧杯上,蛋膜浸入蒸馏水中(如上图);
③向蛋膜内加入淀粉和食盐的混合溶液,静置一段时间;
④拿走蛋膜,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和食盐。
根据以上叙述,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中反应除去部分蛋壳(主要成分为CaCO3)的酸最好是 (填“盐酸”“硫酸”或“醋酸”)。?
(2)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操作是? 。?
(3)检验烧杯中有无NaCl,操作是? 。?
(4)为尽可能全部除去淀粉溶液里的食盐,可采取的措施是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换大烧杯,用大量水进行渗析
B.多次渗析,每次用水量不要太多
C.将蛋膜放在有流水的水槽中进行渗析
(5)如何证明淀粉溶液中的食盐有没有全部除去?简述实验过程:? 。?
解析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就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利用其大小的差别可以用半透膜将溶质粒子(Na+、Cl-)和胶体粒子(淀粉)分离。检验NaCl就是检验Na+或Cl-,据此要注意不能用盐酸溶解蛋壳,然后设计相应的方案检验Cl-。
答案(1)醋酸
(2)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碘水看是否变为蓝色
(3)另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4)BC
(5)取蛋膜中液体,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课件27张PPT。第2课时 胶体知识铺垫新知预习自主测试1.溶液及溶液的组成
(1)定义: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知识铺垫新知预习自主测试一、分散系
【微思考1】胶体一定是液体状态吗?胶体一定是无色的吗?
提示:都不一定。胶体除了液溶胶还有气溶胶和固溶胶;胶体不一定无色,如氢氧化铁胶体是红褐色的。知识铺垫新知预习自主测试二、胶体
1.定义
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
2.分类
依据分散剂状态分为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知识铺垫新知预习自主测试3.性质和应用 4.胶体的净化
渗析:利用半透膜将胶体与溶液分离的方法。知识铺垫新知预习自主测试【微思考2】向Fe(OH)3胶体中加入稀盐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盐酸,红褐色沉淀又溶解,为什么?
提示:向Fe(OH)3胶体中加入稀盐酸,胶体先发生聚沉形成Fe(OH)3沉淀,继续滴加稀盐酸,酸碱发生中和反应,Fe(OH)3沉淀又溶解。知识铺垫新知预习自主测试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胶体、浊液与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现象。 ( )
(2)NaCl溶液、水、泥浆、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
(3)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
(4)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 )
答案:(1)× (2)× (3)× (4)×
2.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 )
A.NaCl溶液 B.Fe(OH)3胶体
C.盐酸 D.碘酒
答案:B
解析:Fe(OH)3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知识铺垫新知预习自主测试3.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加热或搅拌可能使胶体发生聚沉
B.胶体能透过半透膜,但不能透过滤纸
C.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和胶体
D.电泳实验说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答案:B
解析: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胶体的性质
问题探究
胶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丁达尔现象和电泳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胶体还能发生聚沉,胶体因具有这些性质而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胶体为什么比较稳定?
提示:①主要原因是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胶粒相互排斥,胶粒间无法聚集成大颗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②次要原因是胶粒小,质量轻,其运动方向时刻在发生变化,不易发生聚集而沉降。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2)已知鸡蛋清溶液是一种胶体,现有三瓶无色液体:NaCl溶液、Na2SO4溶液、鸡蛋清溶液,根据已学过的知识鉴别它们。
提示:①用激光笔照射这三瓶无色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鸡蛋清溶液;②用小试管分别取2 mL另外两种液体,分别向里面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Na2SO4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NaCl溶液。
(3)除去NaCl溶液或Fe(OH)3胶体中的泥沙采用什么方法?
提示:溶液、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均能透过滤纸,浊液不能透过,因此除去NaCl溶液或Fe(OH)3胶体中的泥沙可用过滤的方法。
(4)氢氧化铁胶体通电后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区域颜色加深说明了什么?
提示: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荷,通电后向电源负极附近移动。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知识归纳
1.分散系
(1)定义: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
①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②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
如烟属于气固分散系,雾属于气液分散系,
悬浊液属于固液分散系,合金属于固固分散系。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2.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温馨提示(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而不是产生丁达尔现象。
(2)胶体粒子的直径决定了胶体的性质,因胶体粒子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渗析法提纯胶体。
(3)丁达尔现象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4)明矾作净水剂是利用明矾溶于水生成Al(OH)3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但胶体没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5)胶体不带电荷,胶体粒子(分散质微粒)可能带电荷,淀粉胶体中的胶体粒子不带电荷。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1胶体与溶液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和本质区别是 ( )
A.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是否有丁达尔现象
B.是否无色透明;是否稳定
C.是否有丁达尔现象;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D.是否稳定;能否电泳
答案:C
解析:胶体分散系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鉴别溶液和胶体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其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对点训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是丁达尔现象
B.鉴别胶体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最好方法是渗析
C.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其胶粒带有正电荷
D.FeCl3溶液可用于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是FeCl3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不同。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最好方法是采用丁达尔现象,分离二者的方法是渗析。FeCl3溶液止血原因是使血液胶体聚沉。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胶体的分离、提纯、制备及应用
问题探究
一位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边滴加FeCl3溶液边用玻璃棒搅拌,没有制得胶体,反而出现了浑浊;另一位同学向烧杯中一次加入大量FeCl3溶液,也没有制得胶体。请你帮他们分析原因。
提示:玻璃棒搅拌和过量电解质都会使氢氧化铁胶体聚沉。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知识归纳
1.胶体的分离和提纯
(1)胶体与悬浊液的分离
胶体微粒可以透过滤纸而悬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因此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2)胶体的净化
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小分子、离子能够透过半透膜,因此可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如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l3:将混合物盛于半透膜制作的渗析袋中,置于流动(或频繁更换)的蒸馏水里一段时间即可。
2.Fe(OH)3胶体的制备
向20 mL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后立即停止加热。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3.胶体的应用
(1)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制成豆腐。
(2)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型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3)工厂常利用高压静电除大量烟尘。
(4)手被割破时,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
(5)海河交界处易形成三角洲。
(6)医疗上的血液透析。
(7)明矾常用作净水剂。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2已知淀粉遇碘水变蓝色。淀粉溶于水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把淀粉和NaCl溶液装入半透膜袋,浸入蒸馏水中进行渗析。填写下列空白。
(1)证明淀粉未透过半透膜而NaCl已透过半透膜的实验方法是 。?
(2)证明淀粉与NaCl溶液已分离完全的实验方法是 。?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答案:(1)取渗析后半透膜袋外面的少许液体,滴加少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NaCl已透过半透膜。再加少量碘水,若不变蓝,则证明淀粉未透过半透膜
(2)将半透膜袋再浸入另一份蒸馏水中,一会后取出半透膜袋,向蒸馏水中再滴加AgNO3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淀粉与NaCl溶液已完全分离
解析:淀粉分子在水中形成胶粒,根据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离子、小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分析回答。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数轴法辨析三种分散系 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 )
A.稳定的液体 B.透明的液体
C.混合物 D.化合物
答案:C
解析:浊液、溶液和胶体三种分散系均是混合物。
2.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哪种分散系 ( )
A.乳浊液 B.溶液
C.胶体 D.悬浊液
答案:C
解析:雾属于胶体。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3.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都能透过滤纸
B.都呈红褐色
C.分散质具有相同的微粒直径
D.都不能稳定存在
答案:A
解析:由于二者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均小于滤纸孔隙,故二者均能透过滤纸,A正确;FeCl3溶液呈棕黄色,B不正确;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不同,C不正确;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的稳定性均较好,D不正确。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4.关于胶体的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判断一种分散系,只需观察其外观即可
B.Fe(OH)3胶体能发生电泳,故Fe(OH)3胶体带电
C.制豆腐、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均与胶体性质无关
D.分离溶液和胶体可用渗析的方法
答案:D
解析:不同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不是观察其外观即可判断的,故A说法错误;胶体不带电,胶粒带电,故B说法错误;制豆腐和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均应用了胶体的聚沉性质,故C说法错误;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均能透过滤纸,应用渗析的方法分离,故D说法正确。探究1探究2素养脉络随堂检测5.有甲、乙、丙三种液体,它们分别为Fe(OH)3胶体、硅酸胶体、NaOH溶液。现将有关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①将一束光通过乙液体,无丁达尔现象;
②将乙慢慢加入丙中,先出现浑浊,后液体变清。
(1)则甲为 ,乙为 ,丙为 。?
(2)若要由Fe(OH)3胶体得到Fe(OH)3沉淀,可行的操作是 。?
答案:(1)Fe(OH)3胶体 NaOH溶液 硅酸胶体
(2)向Fe(OH)3胶体中慢慢加入NaOH溶液(合理即可)
解析:乙无丁达尔现象,说明乙不是胶体;乙应是NaOH溶液,将乙加入丙中,先出现浑浊,后液体变清,说明丙可与NaOH反应,则丙是硅酸胶体,甲是Fe(OH)3胶体,若要由Fe(OH)3胶体得到Fe(OH)3沉淀可向Fe(OH)3胶体中加入NaOH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