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壤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解析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森林地区,植物体内有机质积累多。故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答案C
2.在人类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有( )
①黑垆土 ②黑钙土 ③水稻土 ④紫色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黑钙土是在温带草原条件下形成的典型土壤,紫色土是在红色的砂岩、页岩基础上形成的,它们都是自然形成的肥沃土壤。
答案C
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影响而此消彼长。如下图所示,图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分别约为4%和46%,据此完成3~4题。
3.适宜多数作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应在( )
A.①~②之间 B.①~④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4.下列不属于合理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解析第3题,理想土壤的水分和空气含量都应在20%~30%之间,变幅在10%左右。第4题,焚烧秸秆易造成有机质损失,土壤肥力下降而退化。
答案3.C 4.A
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下图为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M处的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 )
A.洪积物、冲积物 B.残积物、坡积物
C.洪积物、残积物 D.冲积物、坡积物
6.N处发育的土壤类型是( )
A.黑土 B.红壤
C.寒漠土 D.冲积土
解析第5题,图中M位于山坡凹处,其上的径流沉积物在此因地形阻挡会有一定的堆积,本身亦有坡地沉积物堆积,因此该地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残积物、坡积物,选B。第6题,N处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发育的土壤类型是红壤,选B。
答案5.B 6.B
7.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 和 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 ?
。?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能力提升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解析第1题,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A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区次之,干旱区应该最薄。图中甲最厚,丙次之,乙最薄,因此图中丙位于半干旱区,对应的植被应该为草原。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少,而森林区一般降水量较大且淋溶层较厚,淋溶作用较强,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减少迅速,所以草原应该对应图2中的Ⅰ,D符合。
答案1.A 2.D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读图,完成3~5题。
3.该湖泊沼泽地( )
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
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
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
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
4.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气温 ②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大的是(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解析第3题,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厚度为2.0~2.5,乙处厚度为2.5~3.0,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第4题,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因素是湿度;由材料可知因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是气温,A正确。第5题,由材料“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可知,形成有机土的因素是土壤湿度大、气温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又是湿地,有机土面积最大,A正确。
答案3.C 4.A 5.A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发现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如图)。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变化
(1)比较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异同点。
(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的总体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
(3)考察队还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偏高,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及坐标信息,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是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第(2)题,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进而分析气温与生物量的关系。第(3)题,与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响显著,从而影响降水与植物量。
答案(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点: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
(2)土壤有机碳大致随海拔升高而波状增加。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使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3)与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土地生产力高,草场、森林等植被茂盛,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伊犁河谷海拔高,人类活动干预少,植被破坏少,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少。
课件47张PPT。第二节 土壤新知预习自主检测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
(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
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新知预习自主检测(3)土壤剖面构造
①自然土壤②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新知预习自主检测链接生活小明在东北平原对土壤进行深入调查,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
提示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新知预习自主检测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耕作土壤。新知预习自主检测链接生活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新知预习自主检测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
2.利用与保护
(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链接生活蚂蚁森林在我国甘肃敦煌地区种植了许多沙棘,分析植被与当地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
提示土壤为沙棘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沙棘固定了当地沙地,减少肥力的流失。新知预习自主检测1.判断正误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2)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黄土。 ( )
(3)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 )
(4)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 )
(5)亚马孙雨林中因植被茂密而土壤肥沃。 ( )
(6)农业耕作中休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土壤的肥力。 ( )
答案(1)× (2)× (3)√ (4)× (5)× (6)√新知预习自主检测2.下列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 ( )
A.热带雨林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烈,利于岩层的风化发育,风化层深厚。
答案A新知预习自主检测3.有关土壤肥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
B.矿物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C.上层为黏壤质地、下层为粉砂质地的土壤结构利于蓄水保肥
D.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占土壤各组成的50%以上,则土壤一定非常肥沃
答案A新知预习自主检测4.关于土壤肥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供应植物所需养分的能力
B.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所含有机质数量的多少
C.一些土壤有肥力,一些土壤没有肥力
D.人类耕作对土壤肥力影响很大
解析土壤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肥力,而肥力的高低取决于肥力四要素水、肥、气、热之间的协调程度,故A、B、C错;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答案D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 土壤的组成及肥力
问题探究
下图为森林、草原及耕作土壤剖面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图中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垂直分层的差异及原因。
(2)分析耕作土壤的主要特点。
提示(1)可从图中层次的差异、相同层次厚度及土壤有机质方面分析。其原因主要从植被及降水情况分析。
(2)特点主要从土壤的颗粒、有机质、透水、透气等角度来描述。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土壤的物质组成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比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2.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其中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四大肥力因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有机质与腐殖质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因子,主要元素组成是C、O、H、N。来源于高等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土壤中的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施用的有机肥。虽然有机质仅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在土壤肥力上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却是显著的。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一般为黑色或暗棕色,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50%~65%)。腐殖质具有适度的黏结性,能够使黏土疏松,砂土黏结,是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题1土壤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要素。读土壤组成的物质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表示土壤组成物质中有机质的
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土壤的厚度约为( )
A.300 cm B.100 cm
C.60 cm D.20 cm素养立意本题考查土壤组成物质分布的综合思维。
解析土壤组成物质中有机质的含量较少且主要分布于土壤的表层,图中②表示有机质。60 cm以下未发育成土壤。
答案(1)B (2)C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问题探究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提示(1)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2)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2.土壤的主要形成自然因素分析
(1)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2)气候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3)生物
①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②土壤有机质形成过程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4)地形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技巧归纳1.不同气候因素下的土壤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2.不同气候类型影响下的土壤类型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题2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 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内蒙古 B.新疆 C.贵州 D.西藏
(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
A.年均温相对较高 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 D.有机质分解慢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素养立意本题考查有机碳密度及分布影响因素的综合思维。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第(2)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答案(1)A (2)D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问题探究
红壤是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土壤呈酸性,一般氮、磷、钾的供应不足。江南丘陵地区是我国柑橘、茶叶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红壤呈现红色的原因,并描述其特点。
(2)当地人是如何改造红壤发展农业生产的?
提示(1)红壤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质黏重,易板结。
(2)加石灰中和酸性;种好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逐年深耕,熟化土壤。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可以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具体分析如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土壤的改良措施主要有六种。(1)轮作换茬。(2)土壤消毒:药剂、日光法(夏季撤棚深翻,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高温(高温季节灌水闷棚),冷冻(冬季撤棚深翻,冻死病虫卵)。(3)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下层与上层混合,换土,无土栽培。(4)以水排盐:闲茬时浇大水,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夏季换茬空隙,撤膜淋雨。(5)科学施肥。(6)作物:种植绿肥作物、耐盐碱作物。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如下图所示: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技巧归纳
土壤保护的主要措施
(1)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在灌溉之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3)增施有机肥;(4)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题3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图1 图2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素养立意本题考查土壤改造主要措施的综合思维。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第(2)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1)C (2)B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
答案1.B 2.C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下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据此完成3~4题。3.据图可知( )
A.该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
B.该土壤通气透水,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
C.该土壤此时保温性能可能不够好
D.该土壤呈现酸性,可能为红壤4.如果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 )
A.增施熟石灰
B.不合理灌溉
C.使用农药
D.毁林开荒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P点表示的土壤固体颗粒占55%左右,水分占38%左右,空气占17%左右,水分占的比重太大,保温性较差。第4题,土壤盐分增加与不合理灌溉有关。
答案3.C 4.B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5.关于土壤与农业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生长需用的水分和养分只能从土壤中获取
B.农作物的生长对土壤肥力不仅不会因利用而耗损,反而会不断得到改良和提高
C.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利用不当,会引起土壤肥力下降
D.我国温带草原广阔,广泛分布着富含有机质的黑钙土,是我国发展种植业的宝贵资源
解析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有一小部分来自大气,在合理经营管理下,农作物的生长才不会使土壤的肥力下降,否则土壤肥力将下降。我国温带草原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区,风沙危害严重,仅适宜发展畜牧业,不宜发展种植业。
答案C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6.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下表中的数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2)随着叶龄的增长,茶叶锰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 作用。?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呈 (填“正”“负”或“不”)相关。?
(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 (填“中性”“酸性”或“碱性”)土壤中。?
答案(1)A (2)主导 (3)负 (4)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