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B处的地形名称是( )
A.冲积扇 B.河口三角洲
C.山脊 D.悬崖
2.图中河流堆积物从B处到A处堆积的情况是( )
A.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
B.由B处到A处依次是黏土、粉砂、砂、砾石
C.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黏土、粉砂、粗砂
D.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砂、粉砂、黏土
3.图中C处河段河谷形态及所受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
A.“V”形谷,流水侵蚀
B.“V”形谷,流水堆积
C.“U”形谷,流水搬运
D.“U”形谷,冰川侵蚀
解析第1题,图中B处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第2题,图中河流从B处到A处是河流的沉积过程,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由B处到A处依次是颗粒由大到小的砾石、砂、粉砂、黏土。第3题,图中C处河段位于河流的上游,受流水侵蚀作用,河谷呈“V”形。
答案1.A 2.D 3.A
河迹湖又称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图①②③④示意某河迹湖的形成过程。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河迹湖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
B.a处的堆积作用明显,b处侵蚀作用明显
C.该河迹湖肯定位于平原地区
D.河流的流向是自c向d
5.该河迹湖的作用可能有( )
A.阻滞河流泄洪 B.适合渔业生产
C.扩大了河流航运里程 D.扩大灌溉范围
解析第4题,牛轭湖形成就是因河道不断弯曲,当河曲越来越弯,水量增加时河流便截弯取直,河流从截弯取直处流动,原有河曲被废弃,形成牛轭湖,故A正确;牛轭湖形成初期,河流沿河曲摆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图中a处是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b处是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故B错;牛轭湖多发在地势平坦地区,有明显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所以不一定都在平原地区,故C错;本题没有说明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如果是北半球,右岸侵蚀严重,河流流向就有可能是自d向c,D错。第5题,湖泊可以调蓄洪水,A错;本题虽未说明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但如果是淡水湖就适合渔业生产,B正确;河流截弯取直后,船只从直的河道航行,缩短了河流航运里程,C错;扩大灌溉范围,一般与修建水利工程有关,图中并没有说明,故D错。
答案4.A 5.B
6.读我国南方某地两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两图中的洞都是由于 岩受到含有 的流水的 作用而形成的。?
(2)图中a是 ,b是 ,c是 。它们是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
(3)图中地貌形态主要在我国 等(省级行政区)分布非常普遍。?
(4)写出你所知道的如图景观的两个著名旅游景点名称: 、 。?
答案(1)石灰 二氧化碳 化学溶蚀
(2)石钟乳 石笋 石柱 化学堆积
(3)云南、贵州、广西
(4)桂林山水 路南石林
能力提升
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读某地“钙华梯田”景观图,完成1~2题。
1.组成钙华梯田的岩石类型按成因属于( )
A.石灰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堆积
B.流水堆积
C.冰川堆积
D.海浪堆积
解析第1题,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组成“钙华梯田”的岩石是石灰岩,岩石类型按成因属于沉积岩。第2题,石灰岩在常温下与水汽、二氧化碳反应,形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到另一地点,又可能分解形成碳酸钙沉淀,形成“钙华梯田”景观。所以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
答案1.C 2.B
(2019课标全国Ⅰ卷)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4.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解析第3题,堆积性游荡河道必须要具备含沙量大、冲淤变化显著等特点。含沙量大为淤积提供了基础条件,流量季节变化大为冲淤的季节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只有冲淤不断变化,才能导致河道的游荡(改道),因此D正确。第4题,若河流处于深、窄的地形中,且两岸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则河道游荡范围会受到限制,反之河道游荡范围会扩大,因此C正确。河水流量和支流汇入在不同河段差别不大,因此可以排除其他选项。第5题,主汛期,流量和含沙量较大的渭河汇入黄河小北干流的下游,会导致下游水位抬高,进而导致黄河小北干流上游河段落差减小,流水受阻(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水位会抬升,泥沙淤积增强。
答案3.D 4.C 5.C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有人说该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富”和“险”分别是指( )
A.九省通衢 地上悬河
B.洞庭湖畔 赤壁战场
C.鱼米之乡 九曲回肠
D.黄金水道 险滩密布
7.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
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
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
解析第6题,根据题目提示以及图示,可以判断出该河段是长江的荆江段。荆江段有两大特征,一是该河段为地上河,二是该河段河道弯曲。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集,是鱼米之乡;该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险。故选C。第7题,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堆积,形成地上河,河道易发生变化。故选B。
答案6.C 7.B
下图为废黄河三角洲演变模式图,完成8~9题。
8.甲、乙、丙三处土层形成由先到后的顺序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甲、乙、丙 D.丙、乙、甲
9.与b时段三角洲快速发展无关的因素为( )
A.水下坡度平缓
B.海水顶托
C.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见效
D.渤海湾潮流作用弱
解析第8题,此处位于古黄河三角洲附近,土层的形成原因是流水堆积作用。越往下堆积时间越早,故丙最先形成,之后乙、甲依次形成。故选D。第9题,b时期三角洲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当时黄河在此入海,从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图中可见此处水下坡度平缓进一步促进了泥沙的堆积,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和渤海湾较弱的潮流作用,导致泥沙堆积体被侵蚀较少,因此发展很快。当时为1128年至1855年,此时间段内我国没有进行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故选C。
答案8.D 9.C
10.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黄淮海平原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2)简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3)描述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解析第(1)题,黄淮海平原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沉积作用。第(2)题,冲积扇形成过程可以从地形对河水流速、携带泥沙能力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结合图2可以得到答案。
答案(1)流水堆积
(2)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坡度变缓,流速减慢,河水搬运能力下降,泥沙不断堆积,形成冲积扇。
(3)分布特征: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变小,自西向东沉积厚度逐渐变小。
11.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
设想一 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
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地区
降水时
间分布
年降水
量/mm
年平均
气温/℃
广西
中部
相对均匀
1 500~2 000
20~22
0.12~0.3
湖北
三峡
中等
1 000~1 200
12~15
0.06
河北
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03
(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设想二 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2)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
(3)试分析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
(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降水量大,为何地表易缺水?
解析第(1)题,从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2)(3)题,植被覆盖率高,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地下水增加。坡度小,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溶蚀力强;坡度大,下渗量少,地下水溶蚀力弱。第(4)题,从气候、生物、水文条件等方面分析。
答案(1)降水量大、降水时间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
(2)如图:
(3)植被覆盖率高,增加地表水的下渗量,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此点可以不答)。
(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漏斗,落水洞和溶蚀裂隙发育,促使地表水下渗、下漏,造成地表缺水。
课件35张PPT。第四章 地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新知预习自主检测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中国主要分布地区: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分布最广泛。
3.主要喀斯特地貌及特征新知预习自主检测 链接生活在一篇旅游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古以来桂林就有着“山水甲天下”的美誉,那么桂林的风景到底有多么美呢?在这里有平地拔起、千姿百态的高山,还有蜿蜒曲折、明洁如镜的漓江……”文字中所说的“平地拔起、千姿百态的高山”属于哪一种喀斯特地貌?为什么?
提示峰林或孤峰。周围为地势平坦的洼地,才有平地拔起之感;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高山。新知预习自主检测二、河流地貌
1.河流从源头到河口,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
2.不同河段的地貌特征 3.河曲与牛轭湖:在地势平缓地区,常见呈“S”形河道,其在洪水泛滥时,易形成牛轭湖。 新知预习自主检测链接生活在长江入海口附近发育有众多的河口三角洲,三角洲上适合农耕。请从地形、土壤角度分析其原因。
提示地形平坦,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泥沙沉积,土壤肥沃。新知预习自主检测1.判断正误
(1)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只分布于南方地区。 ( )
(2)在贵州被称为“坝子”的是孤峰或侵蚀残留的残丘。 ( )
(3)溶洞的石柱属于向下发育的岩石与地面相连形成的柱状积物。 ( )
(4)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造成的。 ( )
(5)三角洲地貌都出现在河流入海口处。 ( )
(6)河曲主要分布于地势平坦地区。 ( )
答案(1)× (2)× (3)× (4)√ (5)× (6)√新知预习自主检测2.与图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 )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 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
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 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
解析图中的景观是我国的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图中的岩石是可溶性的沉积岩——石灰岩。
答案D新知预习自主检测3.下列地貌形态中,不属于喀斯特地貌的是( )
A.石钟乳 B.峰林 C.落水洞 D.塬、梁、峁
解析塬、梁、峁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类型。
答案D新知预习自主检测读黄河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河床剖面呈“V”字形的河段是( )
A.a B.b C.c D.d
5.形成巨大冲积平原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新知预习自主检测解析第4题,a处是黄河的上游,以下蚀作用为主,所以河床剖面呈“V”字形。第5题,c处是河流流出山口由洪积和冲积物堆积形成的冲积平原。
答案4.A 5.C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影响
问题探究
有一首诗描写与下图中类似的景观:
游石花洞记
龚裕阳
别府洞天疑仙宫,栈道横山作霓虹。
白石出地春天笋,素雪悬梁晓时空。
万年鬼斧一景胜,百代沉积千秀钟。
流水从来无定意,唯有山河气最雄。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石花洞内的岩石主要由什么物质组成?在野外实践中怎么证明?
(2)请描述洞内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提示(1)石灰岩。该岩石可溶于酸类,伴有气泡并发热。
(2)阴暗潮湿,地表崎岖不平,顶部有岩石下垂并常有水滴落下。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喀斯特作用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2.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形态及形成原因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3.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题1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形成了石林、九乡、燕子洞等著名景区。下列关于云南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A.图中a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是花岗岩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受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影响
C.云贵高原强烈的流水溶蚀作用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D.受地貌影响该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匮乏
素养立意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影响的综合思维。
解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岩石为石灰岩;其形成过程为富含CO2的水和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既包括溶蚀作用,也包括淀积作用过程,两者共同作用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
答案B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问题探究
青藏高原聚落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多呈条带状。南疆地区的村镇主要分布在山麓河流冲积扇上。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城市众多,如上海、南京、武汉等。
结合材料探究:
(1)为什么青藏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河谷地带,而南疆地区的村镇大多分布在河流冲积扇上?
(2)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城市众多?
提示(1)青藏高原河谷地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南疆地区气候干旱,而河流冲积扇地区水源丰富,地势平坦。
(2)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因此城市密集。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河流地貌的形成
1.以景观图和剖面图来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2.理解河曲的形成
(1)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如下图: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2)结合“凹凸”二字理解凹岸和凸岸
下图把文字的形状和河岸形态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3.河流阶地
(1)定义: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2)形成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技巧归纳1.河流堆积地貌及颗粒物分选性的分析
河水流速减慢,导致泥沙堆积,在堆积时,颗粒大、密度大的总是先堆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堆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2.利用水系、水文特征判断流域的地形特征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河流往往从高处流向低处。
(2)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定地形类型
水系的特征与河流支流的汇入直接相关,而支流的发育与形成受地形限制。
①若水系为向心状,该地形为盆地。
②若水系为辐射状,该地形为山地。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题2下图是一幅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显示的该地地貌是( )
A.冲积扇 B.三角洲 C.冲积平原 D.沙滩
(2)形成这一景观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素养立意本题考查流水作用对地貌影响的综合思维。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位于河流入海口,河口岛屿形状大致呈三角形,因此该地地貌为河口三角洲,故B正确。第(2)题,该地貌是由河流携带泥沙在此沉积形成的,属于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1)B (2)D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读岩溶洞穴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形单元中广泛分布有图中地貌景观的是(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
2.形成溶洞的岩石是(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解析第1题,图中地貌景观为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云贵高原。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形成的水蚀地貌,形成溶洞的岩石是石灰岩。
答案1.D 2.B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地貌景观一般会历经下图所示的四个演变阶段,目前该地区地貌所处的演变阶段是( )A.渗穴期 B.洼盆期 C.锥丘期 D.残丘期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4.图示地区( )
A.流水溶蚀作用显著
B.没有流水沉积作用
C.河流左岸堆积,右岸侵蚀
D.河流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地表峰林林立,呈锥形,符合图中锥丘期地貌特征。第4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导致的。
答案3.C 4.A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右图是北半球某段河流河道形态和断面图,河道中虚线表示河流主航道中心线。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河道形态一般出现于( )
A.发源地
B.平原
C.山区
D.上游
6.图中②处河道断面形态的成因主要是( )
A.地转偏向力 B.人类活动
C.地势高低 D.河道弯曲解析第5题,图中河道形态曲流发育,一般出现于平原地区,水流慢,以侧蚀为主,B正确。第6题,图中②处河道断面形态的成因主要是河道弯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答案5.B 6.D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2019课标全国Ⅱ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7题。
7.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解析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材料显示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说明山前平原主要是由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B正确。
答案B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8.下图是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甲 乙
(1)甲图地貌名称是 ,该地貌最可能出现在A、B、C中的 处。?
(2)写出甲图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
(3)乙图所示A处河段河谷特征为 ,以 作用为主。?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答案(1)(河口)三角洲 C
(2)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处由于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
(3)深而窄的“V”形河谷 侵蚀第2课时 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图甲、图乙为两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甲所示地貌名称是( )
A.雅丹地貌 B.黄土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丹霞地貌
2.图乙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海浪侵蚀 D.海水堆积
解析第1题,据图示,图甲中有大量独立而残存的小丘,且景观所在地气候干旱、风力强劲,属于雅丹地貌。第2题,图乙所示地貌为海蚀崖,是由海浪侵蚀形成的,故选C。
答案1.A 2.C
3.读景观图,关于图中显示的地貌成因和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风沙主要集中在近地面气流中 ②下层岩石较坚硬,上层岩石较松软 ③高温多雨的气候加快了该地貌的形成 ④在我国多分布在西北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该地貌为风蚀蘑菇,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故选C。
答案C
黄土高原拥有世界70%的黄土分布,这里处在半湿润与半干旱区交界处,降水集中,植被破坏严重。下图为黄土高原兰州—郑州沿线地形剖面图,a、b为线上两地。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黄土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基岩风化 B.流水堆积
C.风力堆积 D.风力侵蚀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地表凹陷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侵蚀
B. b地位于郑州附近,流水堆积抬高地势
C.从a至b堆积的黄土层厚度逐渐变薄
D.从b至a堆积的黄土层颗粒逐渐变细
解析第4题,图中黄土高原有厚厚的黄土层,是地质历史时期被风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吹来,在此地堆积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属于风力堆积地貌。第5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从b至a堆积的黄土层颗粒逐渐变细。
答案4.C 5.D
下图是某摄影爱好者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边拍摄的“佛掌沙丘”,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山麓地带。据此完成6~7题。
6.该沙丘的成因是( )
A.流水的堆积作用 B.风力的堆积作用
C.冰川堆积作用 D.人工堆积而成
7.有关雅鲁藏布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丰水期在夏季 B.无结冰期
C.流程较短 D.水位季节变化小
解析第6题,每年冬春季节,该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粒和河漫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B正确。第7题,雅鲁藏布江上游流经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夏季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中下游地区能够受夏季风影响,降雨量大,主要是雨水补给,水位季节变化大。故选A。
答案6.B 7.A
能力提升
读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2.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解析第1题,从图中等高线和指向标分析,该沙丘的西北坡为缓坡——迎风坡,所以盛行风是西北风。第2题,风力沉积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所以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
答案1.B 2.C
3.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图中海岸地带不能见到的地貌是( )
A.三角洲 B.海滩
C.沙丘 D.沙堤
解析图示为海岸地带,三角洲不断扩大,说明区域以流水作用为主,因河流入海、受海水顶托作用等,在此地带可能会见到三角洲、沙滩、沙堤等地貌;沙丘是干旱、半干旱区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在图示地区很难见到。故选C。
答案C
读江苏省海岸示意图,完成4~5题。
4.江苏省海岸类型主要是( )
A.基岩海岸 B.砂质海岸
C.淤泥质海岸 D.生物海岸
5.关于连云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有利于晒盐 ②实施海水淡化工程是解决当前用水紧张的主要途径 ③海洋空间利用的主要方式是港口建设和海洋运输
④适宜大规模开发利用潮汐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江苏省海岸线附近多渔业分布,反映海岸地带多淤泥、滩涂,属于淤泥质海岸。第5题,连云港降水集中于夏季,春秋季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有利于晒盐;海水淡化工程需要强大的资金及技术支持,目前不是解决当前用水紧张的主要途径;海洋空间利用的主要方式是港口建设和海洋运输;连云港不适合大规模开发潮汐能。本题选C。
答案4.C 5.C
读我国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质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该地区的地貌有( )
①沙丘 ②海蚀崖 ③三角洲平原 ④风蚀蘑菇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塑造该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①风力堆积作用 ②海浪侵蚀作用 ③流水堆积作用
④冰川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第6题,读图,图中沙丘位于海滩和陆地之间,应是长期露出海面的陆地边缘部分受盛行风的影响,可能形成新月形沙丘,①对。海蚀崖是海浪侵蚀地貌,图中主要是堆积地貌,②错。图示区域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可能有三角洲平原,③对。风蚀蘑菇是西北干旱区的风蚀地貌,④错。故选D。第7题,结合上题可知,该地区最可能的地貌是沙丘、三角洲平原,而形成沙丘、三角洲平原两种地貌的主要外力是风力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故选D。
答案6.D 7.D
(2019课标全国Ⅱ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8题。
8.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解析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地区主要为半干旱区,风力作用强烈,断流期间山前平原失去了水的来源,土壤干燥,受风蚀作用形成洼地,C正确。
答案C
9.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区域等高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1)图1中甲、乙、丙三处最可能见到图2景观的是 。?
图2
(2)某人打算在图1甲、乙、丙三处选一处发展滩涂养殖,你认为 最好,为什么? ?
?
。?
(3)某同学计划到图1所示区域的海边游泳,你认为最好选择甲、乙、丙三处中的 处。?
解析根据图中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河流及各种海岸地形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可推断甲、乙、丙三处的海岸类型:甲是淤泥质海岸,乙是基岩海岸,丙是砂质海岸。因此发展滩涂应当选甲,在乙处会见到基岩海岸,游泳则选择丙处。甲处有滩涂,地形平坦;同时还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有大量泥沙淤积,并且土质肥沃,适宜发展滩涂养殖。
答案(1)乙
(2)甲 此处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位于河流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淤积,土质肥沃,适宜发展滩涂养殖
(3)丙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青海湖四周高山环抱,湖滨地带分布有大量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青海湖西岸和北岸多分布着以布哈河为代表的几条大河形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青海湖区大风日数较多,全年多在西北风控制之下,冬春风速最大,夏秋季较小,布哈河口最大风力为9~10级。沙岛位于湖东部,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后来沙岛东北端与陆地相连而成为半岛,并围成33平方千米沙岛湖,表面均由沙砾覆盖。青海湖流域内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1)分析形成青海湖湖滨地带沙丘的沙源。
(2)分析青海湖东部沙丘冬春季沙尘堆积较多的原因。
(3)简述青海湖东部沙岛湖的形成过程。
解析第(1)题,主要从沙丘的物质来源、动力条件以及河流的水文状况进行分析。第(2)题,青海湖东部沙丘冬春季堆积多的原因主要从风速、河流水位及地表植被覆盖等方面分析。第(3)题,青海湖东部沙岛湖形成的过程主要从沙岛的沙尘来源、湖水的搬运及堆积等方面分析。
答案(1)青海湖西岸和北岸多条河流注入青海湖,携带泥沙沉积;枯水期河流和湖泊水位低,河滩和湖滩泥沙裸露形成沙丘的沙源;加之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土地退化,进一步增加沙源。
(2)青海湖区冬春季河滩和湖滩泥沙裸露较多;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北风经湖面无阻挡;东部受高山阻挡,风力减弱,沙尘堆积。
(3)西北风携带沙尘沉积在湖底和湖东;西北风驱动湖水向东运动,在湖水搬运作用下,湖底泥沙向东推移堆积;水下沙堤不断增高,沙堤出露水面,最终与陆地相连围成沙岛湖。
课件36张PPT。第2课时 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新知预习自主检测一、风沙地貌
1.概念及分布: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我国风沙地貌分布在西北地区。
2.地貌类型
(1)风蚀地貌新知预习自主检测(2)风积地貌——沙丘
①常见类型:新月形沙丘。
②根据其移动状况可分为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流动沙丘在沙漠边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3)特殊的风沙地貌:出现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链接生活2019年暑假期间,张某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自驾旅游时,注意到在公路沿线常有植被覆盖,且植被沿公路延伸。请分析在公路沿线植被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提示固定公路沿线沙丘;降低风速;美化环境。新知预习自主检测二、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地貌类型新知预习自主检测链接生活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杭州湾以南的浙、闽、台、粤、桂、琼等省,基岩海岸广为分布。基岩海岸最为壮观的景象是从海上奔腾而来的巨浪在悬崖峭壁上撞出冲天水柱,发出阵阵轰鸣。结合图示及所学内容,总结基岩海岸的特点。
提示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的港湾众多,岸滩狭窄、水深大。新知预习自主检测1.判断正误
(1)风沙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沉积。( )
(2)雅丹地貌分布地区以风力沉积作用为主。 ( )
(3)盛行风由新月形沙丘缓坡吹向其陡坡,其陡坡前方的植被慢慢被流沙淹没。 ( )
(4)沙质海岸主要由砂和砾石组成,坡缓水清。 ( )
(5)海蚀穴是在海蚀桥被海浪侵蚀后形成的。 ( )
答案(1)× (2)× (3)√ (4)√ (5)×新知预习自主检测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为“蘑菇沙漠”。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3题。
2.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河流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3.“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区
B.半湿润区
C.半干旱区
D.干旱区新知预习自主检测解析第2题,图示景观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第3题,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分布广泛。
答案2.A 3.D新知预习自主检测4.下图所示台湾东北岸野柳公园的蘑菇状地貌属于 ( ) A.风蚀地貌 B.流水地貌
C.海蚀地貌 D.岩溶地貌
解析台湾东北岸野柳公园位于沿海地区,蘑菇状地貌属于海蚀地貌,是海浪侵蚀形成的。
答案C新知预习自主检测5.下面四幅图中,属于基岩海岸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新知预习自主检测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①~④依次是基岩海岸、淤泥质海岸、砂质海岸和珊瑚礁海岸。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由河流携带泥沙淤积而成,因此具有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的特点。四种海岸中,只有基岩海岸的形成过程以海水的侵蚀作用为主。故选A。
答案A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 风沙地貌的形成及影响
问题探究
风蚀蘑菇,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长期侵蚀,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当地利于风蚀蘑菇形成的地理环境特点。
(2)从风蚀角度分析风蚀蘑菇上下岩层的差异。
提示(1)气候干旱,以风力侵蚀为主;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2)接近地面处风中含沙、小石块的量多,侵蚀能力强。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主要风蚀地貌差异及地貌特点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2.新月形沙丘的形成与发展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3.水岸沙丘形成条件
(1)沙丘形成的动力条件——盛行风,特别是在泥沙露出水面、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的地区。
(2)沙丘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河流泥沙含量大,且该地水流速度慢,泥沙在河床沉积。
(3)沙丘形成水文条件——河流水位降低,泥沙裸露且干燥。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技巧归纳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题1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1)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堆积作用
(2)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
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素养立意本题考查雅丹地貌形成过程的综合思维。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雅丹地貌先经历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平坦的地貌,后因气候越来越干旱,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地貌,故选D。第(2)题,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方,由于大风的长期侵蚀,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较弱,坡度相对和缓,故选B。
答案(1)D (2)B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海岸地貌的形成及特点
问题探究
在海边游玩时常常见到如下景观: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该景观所在地海岸类型。
(2)讨论推理图中四种景观形成过程。
提示(1)基岩海岸。
(2)海崖坡脚处由海浪侵蚀形成凹槽,其中宽度大于深度称为穴,反之为洞;海蚀洞顶崩塌形成与海蚀崖上部沟通的海蚀穴(洞),称为海蚀窗;海蚀窗部分崩塌或突出的海岬两侧如发育相向的海蚀洞被蚀穿而相互贯通而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进一步受蚀,顶板崩塌,外侧形成脱离海岸的柱状形态,就形成海蚀柱。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不同类型的海岸比较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海岸带的开发利用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题2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马耳他的戈佐岛的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蓝窗”景观属于( )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蚀地貌 D.山岳地貌
(2)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素养立意本题考查海岸地貌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综合思维。
解析第(1)题,“蓝窗”景观位于海岸地带,受海浪的不断侵蚀而形成,属于海蚀地貌。第(2)题,“蓝窗”的外力破坏来自海浪作用,地中海冬季受西风影响,海浪大,侵蚀作用强,故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冬季。
答案(1)C (2)D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1.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A.甲图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B.乙图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C.丙图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
D.丁图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
解析黄土“桥”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A错误;海蚀“桥”为海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B错误;喀斯特地貌的溶蚀“桥”分布于石灰岩广布的地区,属于流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C错误;风蚀“桥”为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D正确。
答案D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下图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的景观。据此完成2~3题。 2.形成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3.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的形成与哪种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
C.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
D.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解析第2题,魔鬼城是西北地区的雅丹地貌,它的形成与气候密切相关,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所以地质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第3题,魔鬼城的地貌是风蚀地貌,风力作用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光照充足,多大风天气,故选C。
答案2.D 3.C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4.位于山东半岛的成山头自古被誉为“太阳启升的地方”。成山头有很多典型的地质自然遗迹,下图所示的地貌形态属于( ) A.流水地貌 B.喀斯特地貌
C.风成地貌 D.海岸地貌
解析图中是海水侵蚀地貌,故选D。
答案D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读某海岸地形素描图,完成5题。 5.下列对海岸的开发方式,适合该类海岸的是( )
A.建港口 B.建海滨浴场
C.晒盐 D.养殖
解析图示海岸岩石裸露,故属于基岩海岸,该类海岸水域较深,适合建港口。
答案A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6.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列新疆的景观图片,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1)图示景观中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
①吐鲁番盆地 ②天山山脉 ③雅丹地貌 ④沙丘地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2)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的形成原因。
(3)请分析图中雅丹地貌的地貌特征。
解析第(1)题,雅丹地貌是干旱区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貌,都是风力作用的结果,③④正确。第(2)题,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都位于干旱区,都与风力作用有关,但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第(3)题,根据图示及所学内容可回答其特征。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答案(1)B
(2)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其中,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3)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