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04 16:09:44

文档简介

第五章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
A.森林 B.草原
C.沼泽 D.荒漠
2.a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其分布面积最大的是(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美洲大陆
3.b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解析第1题,根据该植被分布所处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植被类型为草原。第2题,结合图例的分布范围很容易判断出a所代表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分布面积最大的是亚欧大陆。第3题,结合图例的分布范围可以判断b植被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20°,对应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1.B 2.A 3.C
驼梁位于冀晋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2 281米,系河北省五大高峰之一。以山脊线为界,北坡森林郁郁葱葱,南坡草地幽幽如茵(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4~5题。
4.北坡植被明显好于南坡,其优势条件是(  )
A.气温较高
B.水分条件好
C.坡度和缓
D.土壤肥沃
5.南坡M地为带状分布的森林,该地最有可能是(  )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台地
解析第4题,河北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植被明显好于南坡,B正确。第5题,图示山地位于北方地区,降水较少,影响森林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四种地形中山谷的水分条件最好,最有可能为森林,B正确。
答案4.B 5.B
下图为某植被类型的景观素描图。读图,完成6~7题。
6.该种植被的集中分布区是(  )
A.寒带地区
B.欧洲
C.南美洲
D.东亚地区
7.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森林生态系统发育的典型土壤是棕壤
B.河流水量丰富,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
C.该森林生态系统正遭受严重破坏
D.雨季来临时草木茂盛,百花盛开;旱季草木凋零,一片荒芜
解析第6题,图示植物高大茂密,树高超过50米,植被层次多,应是热带雨林景观。该种植被的集中分布区是南美洲,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C正确。第7题,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是热带雨林区,终年高温多雨,发育的典型土壤是砖红壤,A错误。河流水量丰富,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B错误。该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木材换取外汇,正遭受严重破坏,C正确。降水没有明显季节变化,植被四季常绿,D错误。
答案6.C 7.C
植被覆盖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植被地上部分(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图甲示意200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大统计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图乙示意这种变化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相关性。据此完成8~9题。
图甲
图乙
8.图甲中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  )
A.森林区、荒漠区、草原区
B.森林区、草原区、荒漠区
C.草原区、森林区、荒漠区
D.草原区、荒漠区、森林区
9.内蒙古2001—2010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气候要素相关性为(  )
A.与2001年比,2010年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B.年均温的变化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年降水量的变化
C.森林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年均温的变化
D.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解析第8题,由图甲可知,植被覆盖度由大到小的排序:①②③。森林树冠大,在地面垂直投影面积大,草地叶小,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也小,荒漠区植被稀少,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更小。第9题,由图乙可知,森林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与年均温的相关性较强,荒漠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与年降水量相关性较强,而草原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主要受降水影响,C正确。
答案8.B 9.C
读表,完成10~11题。
我国季风区某山地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表
    森林植被
   海拔/m
坡向     
林 带
过渡带
高山苔原带
1 700~
1 800
1 800~
1 900
1 900~
2 000
2 000~
2 100
2 100~
2 200
阳坡、背风坡
10%
18%
5%
0%

阳坡、迎风坡
13%
35%
9%
6%
3%
阴坡、背风坡
17%
70%
19%
9%
3%
阴坡、迎风坡
30%
90%
29%
13%
8%
10.根据表中信息,推断该森林植被最可能是(  )
A.热带季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11.与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相似的植物可能是(  )
A.苔藓 B.马尾松
C.樟树 D.茶树
解析第10题,由表中信息,可判断该森林对热量需求相对较少,喜阴凉,喜湿,根据海拔可判断D对。第11题,由表格可以看出,与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相似的植物可能是苔藓,在阴坡长势好,A对。
答案10.D 11.A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有机质含量分布,图中数值表示各区域平均每0.4公顷2.5厘米土层中有机质的吨数。完成12~13题。
12.图中Ⅰ、Ⅱ、Ⅲ、Ⅳ四地相比(  )
A.Ⅰ地灌木草类,有机质含量丰富
B.Ⅱ地草类旺盛,有机质含量最高
C.Ⅲ地降水充沛,有机质含量较高
D.Ⅳ地热量充足,有机质含量较高
13.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不适宜种植谷物,主要是因为(  )
①气候冷湿 ②气候暖干 ③土壤较肥沃 ④土壤较贫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2题,图中Ⅰ、Ⅱ、Ⅲ、Ⅳ四地相比,Ⅰ地为温带森林类;Ⅱ地草类旺盛,有机质含量最高,B正确;Ⅲ地深居内陆,降水少;Ⅳ地热量充足,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有机质含量较低。第13题,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因纬度高,距海近,气候冷湿,土壤较贫瘠,不适宜种植谷物,C正确。
答案12.B 13.C
“墒”指土壤的水分状况,受土壤水运动影响,“墒情好”有利于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据此完成14~15题。
14.《齐民要术》中有“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锄”的核心作用是(  )
A.清除杂草
B.松动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
C.增加土壤透气性
D.松动表土形成保温层,提高地温
15.陇中地区农民在谷子春播浇水后采取压实表土层的方法提高出苗率,原因是(  )
A.增多土壤毛细管,促进下层水分向表层运动
B.加快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
C.增加土壤水分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
D.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
解析第14题,“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主要意思是锄地是不论次数的,没有草也要锄下去。锄地的核心是“松土保墒”。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还会在缩水过程中开裂;“松土”,就是切断毛细管,堵塞裂缝,从而“保墒”,抑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和直接经裂缝蒸发。因此“锄”的核心作用是松动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B正确。第15题,陇中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蒸发旺盛。土坡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出苗率,A正确。
答案14.B 15.A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下表示意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读表,完成16~17题。
深度/cm
N(mg/kg)
P(mg/kg)
Na(mg/kg)
Mg(mg/kg)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16.表中受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
A.N
B.P
C.Na
D.Mg
17.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位下降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
D.土壤盐渍化加剧
解析第16题,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N元素、P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Na元素的程度最高,选C。第17题,在湿润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C正确。
答案16.C 17.C
阅读材料,完成18~19题。
材料一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18.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C.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19.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解析第18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B正确;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少。第19题,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不适宜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差;阳坡获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C正确;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18.B 19.C
读我国某地区土壤中空气和地下水月平均分布图,完成20~21题。
20.该地区最可能是(  )
A.广州 B.石家庄
C.武汉 D.哈尔滨
21.导致该地区6月土壤中空气较少的原因是(  )
A.植物生长快,消耗了土壤中的空气
B.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
C.该时期受准静止锋天气系统控制
D.该时期受西北太平洋高压脊控制
解析第2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6月份地下水最丰富,而6月雨带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丰富,雨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也比较丰富。所以该地区最可能是长江沿岸城市武汉。第21题,土壤中的空气和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地下水丰富时,土壤中空气就比较少,所以6月土壤中空气少是因为此时地下水丰富,而地下水丰富的原因是6月长江地区受准静止锋的影响进入了雨季。
答案20.C 21.C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蔬菜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该农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据此完成22~23题。
22.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土壤酸化
C.土壤沙化 D.土壤盐碱化
23.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增施速效肥料
B.及时深耕土壤
C.适量掺沙改造
D.采用滴灌技术
解析第22题,左图纵坐标表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右图纵坐标表示土壤pH,从图中可看出连作八年时,有机质含量没有大的变化,0~20厘米土层pH下降明显,表现为土壤酸化,B正确;土壤沙化从图中读不出来。第23题,从图中看连作时间长时,表层0~20厘米土壤pH下降明显,但20~60厘米土壤pH变化不大,因此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来减缓土壤退化,B正确;有机质含量没有大的变化,无须增施速效肥料;掺沙和滴灌不会减缓土壤酸化。
答案22.B 23.B
生长于流石滩的水母雪兔子(如图)是毛绒矮化版的花卉,色彩亮丽。据此完成24~25题。
24.水母雪兔子生长的流石滩分布在(  )
A.山麓冲积扇 B.滨海潮间带
C.高山山坡地 D.荒漠戈壁处
25.水母雪兔子对当地土壤的影响主要包括(  )
①为表层土壤提供有机质 ②不断富集各种养分元素
③促进水分、热量的交换 ④进行着化学、生物风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24题,由材料和图文可知,该植被生长在流石滩,流石滩的环境是比较干旱的,所以不可能是山麓冲积扇或者滨海潮间带,A、B错误。流石滩是在重力作用下,从山坡滚落下来的石块或者碎屑岩石。故选C。荒漠戈壁气候极端干旱,水母雪兔子的生长需要水分,而荒漠戈壁多细沙沙丘,水分极缺,不适合它的生长扎根,D错误。第25题,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植被可以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常是以枯枝落叶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①正确。植物也可以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来满足自身生命机体的需要,②正确。风化有多种,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以及生物风化,植被通过根系对土壤的结构以及孔隙度都有影响,最典型的是植被的根劈作用,④正确。水分和热量的交换需要太阳辐射和水循环以及重力能,③错误。故选B。
答案24.C 25.B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12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说明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      和      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2分)?
(2)在美国本土中部的大平原上,由西向东,随着      的增加,草类生长旺盛,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不断      。(2分)?
(3)在降水更多的东部地区,植被演变为        ,由于这种植被能提供的枝叶少于草类,土壤中的有机质明显      。(2分)?
(4)由于东部地区由北向南温度的增加,尽管生长季节变长,生物生产量增加,但土壤中有机质仍有所下降,这是由于           。(2分)?
(5)试总结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多少的基本规律。(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土壤的分布及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的因素。
答案(1)气温 降水
(2)降水量 增多
(3)森林 减少
(4)温度提高后有机质分解加快,使有机质淋失增多
(5)从美国大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草原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多少与草本植物丰歉有关,降水多的地方,草木生长茂盛,土壤中有机质增多;森林能提供的枝叶数量少于草本植物,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会降低;美国南部森林,由于气温高,降水多,有机质的分解、淋失也增多,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又会降低。
27.(10分)捷列克河是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的河流。读捷列克河所在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捷列克河三角洲广泛分布着盐渍化土壤,分析其成因。(3分)
(2)试分析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3分)
(3)说明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4分)
解析第(1)题,可从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含盐量高、蒸发旺盛等方面分析。第(2)题,土壤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第(3)题,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主要有水利改良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等。
答案(1)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邻近里海(咸水湖),地下水盐度(含盐量)高;光照强,蒸发旺盛,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集聚。
(2)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3)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防淤、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制度、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等。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28.(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花江喀斯特峰丛峡谷位于贵州西南部,该地区石灰岩广布,总面积47.63平方千米,是云贵高原上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域。花江峡谷喀斯特分布面积占比达88.07%,石漠化现象严重。水海坝附近岩层裂隙发育明显,峰丛地貌最为典型。图甲为花江喀斯特峡谷地质剖面图,图乙为该地月降水量分布图。
材料二 生长在此处的植物表现出石生性、耐旱性、喜钙性特点。顶坛花椒是广泛栽培于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的地方品种,历来以“香味浓、麻味重、产量高”而著称,迄今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该地区已建成数万亩的连片顶坛花椒生产基地,顶坛花椒林成为当地主要的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发现,花椒林下保留低密度矮小的杂草,有利于水土保持,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但是当地农民有时需要割除杂草。
(1)说明水海坝附近地表峰丛地貌的形成过程。(4分)
(2)分析花江峡谷的植被表现出耐旱特点的原因。(6分)
(3)推出当地农民通常在何时刈割杂草,并说明理由。(4分)
解析第(1)题,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进行分析。第(2)题,从气候、岩石类型、坡度大小及径流状况进行分析。第(3)题,从降水情况分析草类生长状况。
答案(1)地表分布的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岩石多裂隙发育;该地夏季高温多雨,雨水沿裂隙侵蚀、溶蚀,长时间作用形成峰丛地貌。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易渗漏;地形坡度大,水资源存储条件差;夏季高温,蒸发旺盛,造成本地区地表土壤缺水,易发生干旱,生长在此处的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
(3)5月至9月(夏季)或雨季。理由:夏季(雨季)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杂草的种类和数量增多,杂草的密度和高度增加较快,割除杂草可减少对花椒林生长的影响。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苏门答腊岛是世界第六大岛,大部分被热带森林覆盖,林中动植物资源丰富,岛屿山麓地带有大片的橡胶林分布。锡纳朋火山(位置如下图所示)于2017年9月27日两次喷发,炽热的岩浆顺势下流,火山灰高达2 500米。火山喷发物包括熔融的岩浆、粉尘、酸性气体(H2S、HCl、SO2)、火山灰等。
(1)分析苏门答腊岛动植物丰富的原因。(6分)
(2)概括适宜橡胶生长的气候和地形条件。(4分)
(3)简述火山喷发对森林植被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解析第(1)题,苏门答腊岛动植物丰富的原因可从气候、地形、面积、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第(2)题,橡胶是热带树种,该岛屿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地形坡度适中,排水较好。第(3)题,火山喷发物主要有高温岩浆、粉尘和气体,火山喷发的影响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动植物垂直变化显著;大片森林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岛屿面积大,动植物生存空间大。
(2)全年高温;降水丰富且均匀;风力小;坡度适中,排水良好。
(3)高温岩浆直接摧毁原生森林,植被消失;粉尘遮挡阳光,减弱森林植被光合作用;H2S、HCl、SO2等气体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危害森林植被生长,破坏生态系统。
课件9张PPT。本章整合专题一专题二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一专题二例题1读横断山区高黎贡山南段西坡蝶类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专题一专题二(1)该山蝶类优势种群的分布特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高黎贡山南段山麓地带西侧比东侧蝶类色彩、种类多,试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加以解释。
思路导引第(1)题,随海拔的升高,蝶类优势种群也逐渐减少,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高黎贡山南段西坡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植被丰富,蝶类色彩、种类较多;东侧位于西南季风背风坡,水热条件较差,蝶类色彩、种类少。
答案(1)A
(2)高黎贡山南段山麓地带西侧为西南季风迎风坡,水热条件比东侧好,植被丰富,蝶类色彩、种类也较多。专题一专题二土壤答题思路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四种物质组成,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土壤肥沃的答题思路为“有机质来得多、去得少”,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有机质损失主要靠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侵蚀作用。专题一专题二?
例题2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专题一专题二(1)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2)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农业活动
思路导引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答案(1)C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