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在观察黄山“怪石”时, ?才能获得其酷似造型 ( )?
A.选择特定的观赏地点和角度
B.选择特定的季节和时间
C.选择特定的天气状况
D.选择特定的心态
解析地貌的酷似造型应在特定的地点观察,选择特定的观赏地点和角度,A正确。
答案A
八达岭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中非常雄伟壮观的一段,而穿行在该区的京张铁路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其“人”字形的设计(如下图)更是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读图,完成2~4题。
2.从图中可以看出,长城的走向特点为( )
A.沿等高线 B.沿山脊线
C.沿山谷线 D.连接聚落
3.图中能眺望到八达岭长城的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图中“人”字形铁路线的设计目的是( )
A.避开河流,节省建设桥梁的成本
B.尽量与等高线平行,缩短运输距离
C.绕过山岭,减少开挖隧道的成本
D.既方便停靠车站,又可降低坡度
解析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长城基本沿山脊线(向海拔低处凸)延伸。第3题,图中甲、乙、丁三地都被山脊遮挡视线,无法眺望八达岭长城。丙处海拔较高,不会遮挡视线。第4题,图中“人”字形铁路线沿河谷延伸,可降低坡度。穿越隧道的列车需要错开对面开来的列车,可先到青龙桥站暂停避让。
答案2.B 3.C 4.D
倒立锥是山坡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堆积而成的地貌。下图为倒立锥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
5.倒立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 )
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均匀
6.随着风化的不断深入,该倒立锥坡度( )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解析第5题,岩石在风化时碎屑颗粒大小混杂。当坠落时,大的岩块较重,受重力作用影响沿山坡向下滑落时产生很大的动能(速度),能克服各种障碍而滚得更远,所以大的岩块可以滚动到倒立锥的边缘部位才停下来,而一些较小的碎屑受重力获得的动能小,多堆积在倒立锥的顶部。第6题,随着倒立锥上部岩层的不断剥落,碎屑颗粒不断增加,其坡度较锥体形成初期坡度变小,故B正确。
答案5.C 6.B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7题。
地层新
老关系
地层
代号
观测点坐标
C
(31°38'13″N,117°50'12″E) (31°37'54″N,117°50'59″E)
D
(31°38'10″N,117°50'19″E) (31°37'57″N,117°50'52″E)
S
(31°38'05″N,117°50'32″E) (31°38'01″N,117°50'43″E)
7.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 D.东北—西南方向
解析根据表格中各点的坐标,可以判断地层的延伸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所以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是东北—西南方向,D对。
答案D
能力提升
读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的地貌类型属于( )
A.三角洲 B.冲积扇
C.山麓沙丘 D.河流沿岸冲积平原
2.图示地貌可能分布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解析第1题,图中所示的等高线在山麓地带呈扇形分布,地貌类型属于冲积扇。第2题,根据等高线数值,图示地貌海拔2 100米左右,应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该区域季节性河流分布广,可判定图示地貌可能分布在塔里木盆地。
答案1.B 2.C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4题。
3.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有( )
A.避开河谷 B.避开山脊
C.联系居民点 D.避开断层
4.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3题,从等高线地形图及图例分布可判断,铁路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200米的平原地区,且沿线分布有大量居民点,故铁路线弯曲主要是联系更多居民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4题,结合图例及在图中的分布特点可知,居民点不仅分布在铁路沿线,而且在河流沿岸地区也有分布,故可判断其分布特点。
答案3.C 4.A
岱崮地貌是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该地貌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境内普遍分布。下图示意岱崮地貌景观。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
A.四周陡峭,顶端较平坦
B.海拔高,顶部起伏大
C.底部呈放射状,地形平坦
D.风力侵蚀形成的
6.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岱崮地貌顶部应当( )
A.开垦耕地,种植作物 B.禁止开发,保持原状
C.植树种草,保护地表 D.修建亭榭,以供观赏
解析第5题,由图可以看出本地貌的特点是四周陡峭,顶端较平坦。第6题,岱崮地貌顶部海拔较高,土层浅薄,极易受到外力的破坏,因而应当植树种草,保护地表。
答案5.A 6.C
7.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学生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实验一 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的粗细不均的沙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 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沙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
①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土坡上会出现 ,且会不断 ;?
②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出现 的现象。?
(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
答案(1)沟谷 加深 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大。从入口往下风向,沉积物颗粒由大到小分布。
(3)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
8.下图为我国东部某丘陵地区的等高线示意图,某校地理小组在该地区进行野外考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拟在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中选一处建火情瞭望台,最佳的位置应选在 处。?
(2)同学们在沿①—A—②一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①②两处岩层的形成年代相同,且都比A处的晚,由此判断沿线的褶曲类型是 ,理由是 。?
(3)C、D、E、F四个村庄中最有可能形成集镇的是 村,试说明理由。?
(4)突然来的一场暴雨,使位于a处的小强迷了路,请你为他想一个独自走出密林的好办法。
(5)野外考察的同学把夜晚的宿营地安排在G处,请简述理由。
答案(1)③
(2)背斜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3)F 地势较平坦、开阔,便于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位于乡间公路的交会处,且靠近国道,交通便利。
(4)顺河谷的溪水流淌方向走,直至走出。
(5)G处位于海拔较低的山脊处,且较为平坦、开阔。
课件20张PPT。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新知预习自主检测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规模大小: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顺序
(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2)原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3)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链接生活五一期间小明班级的几位地质爱好者到南京六合国家地质公园对玄武岩地貌进行考察。请说明其考察的顺序。
提示先从远处观察地质地貌总体分布及形状,再到地貌区仔细考察其微观情况。新知预习自主检测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重要内容:高度和坡度。
2.高度3.坡度
(1)坡度:主要用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表示,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
(2)坡向:根据与太阳光的关系可以分为阳坡和阴坡;根据与风向的关系可分为迎风坡和背风坡。
(3)高度和坡度组合:可以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新知预习自主检测4.其他观察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链接生活一驴友在山区旅游时想及时获知所经过地点的海拔并记录所经过路线大体坡度。请说明其如何操作。
提示可使用手机或定位系统获知当地的海拔;记录所经地区路线长度,根据海拔可计算出当地的坡度。新知预习自主检测1.判断正误
(1)在一个区域中地貌类型往往差别不大,没有层次之分。 ( )
(2)在考察时由于实际情况的需要,先观察较小的地貌特征,然后总结出本地地貌综合特征。 ( )
(3)地表的各种形态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合而成。 ( )
(4)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发展种植业,可以减轻水土流失。 ( )
(5)一般情况下,绝对高度大,相对高度较小,坡度小,可以判断为高原。 ( )
答案(1)× (2)× (3)√ (4)× (5)√新知预习自主检测2.在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延伸,主要原因是 ( ) A.海拔高 B.降低坡度
C.降低速度 D.减少能耗
答案B
3.山地阳坡和阴坡差异最显著的地理要素是( )
A.海拔 B.地形
C.降水 D.光照
答案D新知预习自主检测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等高距为50米)。读图完成4题。 4.下列关于图中便道①②③④四处坡度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坡度最小 B.②处坡度较①处大
C.③处坡度较④处大 D.④处坡度最大
解析坡度的大小主要是根据等高线的密集程度进行判断,密度越大坡度越大。④处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大。
答案D探究当堂检测 地貌的观察
问题探究
有一学生在《北碚嘉陵江小三峡地质构造考察(以观音峡为例)》考察报告中这样写道:
观音峡,又名文笔峡,位于毛背沱和施家梁之间,全长3.7千米,下、中三叠统(飞仙观组、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石灰岩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厚层长石石英砂岩。谷深330~530米,谷宽200~300米。枯水期江面最窄处为150米。岸壁陡峭,伴多层溶洞;植被繁茂,育万种生灵。河水泉水沿崖飞泻直下,汽车火车借江擦肩而行。江轮汽笛声声,渔船应和绵绵,更增添了峡之情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探究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在这一部分考察报告中,主要分析地貌哪一方面的内容?
提示相对高度、坡度、地质组成等情况。探究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地貌的观察与分析
1.地貌形态的观测探究当堂检测2.分析地貌的成因——以堆积地貌为例
第一步,查明组成该地貌的沉积物的成因和年代,同时认真观察其地貌形态、地貌组合,并结合与其相关的侵蚀地貌进行综合分析。
第二步,对于侵蚀地貌,要根据地貌形态特征与动力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的关系,以及相关沉积物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3.确定地貌形成的顺序:根据不同地貌形态的分布、相对高度等划分出地貌形成的相对顺序。地貌形成的相对顺序是确定地貌形成地质年代的基础。探究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地形特征的描述 探究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题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地区等坡度线(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示甲、乙、丙、丁四处中,水流最平缓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图示区域( )
A.P地为阳坡,光照条件较好 B.丙处河流流速比乙处快
C.Q地为阳坡,光照条件较好 D.甲处河流流速比丁处快探究当堂检测素养立意本题主要通过等坡线的数据判断坡度及坡向的综合思维。
解析第(1)题,从图中等坡度线可以判断甲地坡度最小,水流最平缓,故选A。第(2)题,结合指向标可以判断图中坡向面向西(或西南),PQ不是阳坡也不是阴坡,丙处坡度大于乙处,丙处河流流速比乙处快,甲处坡度比丁处小,甲处河流流速比丁处慢,故选B。
答案(1)A (2)B探究当堂检测图甲是某校学生到甘肃省嘉峪关市社会实践时拍摄的照片(拍摄时间5月16日17时),图乙是拍摄地附近的遥感图像。读图,完成1~3题。 1.当地的地貌特点是( )
A.平坦开阔 B.山河相间
C.奇峰林立 D.冰川广布探究当堂检测2.与拍摄点所在地区地貌特点形成相关的作用力有( )
①冰川侵蚀 ②风力侵蚀 ③流水侵蚀 ④流水堆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照片中河流( )
A.此时水流湍急
B.流量季节变化较大
C.终年含沙量少
D.冬季无明显结冰期探究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读图乙可知,图示地区位于祁连山北侧,应为祁连山的河流冲积扇,该地形平坦开阔;由于纬度及海拔均不是太高,不会有冰川广布;山河相间、奇峰林立,从图中无法获取相关信息。故选A。第2题,由材料可知,结合上题分析,拍摄地点位于河流冲积扇上,是流水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地貌,由于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侵蚀强烈,拍摄点无冰川活动,故选D。第3题,图中河流应以祁连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季,一般7、8月份流量大,A错;河流的水量受气温影响较大,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B对;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含沙量较大,C错;冬季气温较低,有结冰期,D错。故选B。
答案1.A 2.D 3.B探究当堂检测陕西靖边波浪谷是北方典型的丹霞地貌,由一种在内陆盆地发育的红色砂岩形成。读该地区地貌景观图,完成4~5题。4.图中地貌景观观察方式主要属于( )
A.站在高点总览全貌
B.观察河谷状况
C.测量其坡度大小
D.明确地质状况探究当堂检测5.图中地貌景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岩石风化和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
C.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
D.风力侵蚀和冰川侵蚀
解析第4题,读景观图可知,该图属于站在该景观的高点,对其总体状况进行了解。第5题,由于该地处于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交界处,因此其地貌是在数千万年的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下才显露出来的地貌类型,故B正确。
答案4.A 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