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的。 3.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情景导入 提到秋天,大家会想想到什么呢?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呢?是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的悠然?是大地丰收,硕果累累的收获?还是落叶凋零,秋风萧瑟的悲凉?
接下来就请大家 走进作家史铁生笔下的秋天,领略作者笔下的秋天。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插队务农。1972年患病回北京住院,双腿瘫痪。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代表作品: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重点字词瘫痪( ) 憔悴( )
诀别( ) 捶打( )
仿膳( ) 淡雅( )
翻来覆去( )
tān huàn
qiáo cuìjuéchuí yǎfùshàn侍弄:
憔悴:
烂漫:
诀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文中指经营照管。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文中指颜色鲜明而美丽。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词意解读课文解读文中关于带“我”看花的描写有哪几次?“我”最后有没有去看花呢?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不,我不去!什么时候?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整体感知 文章三次写到秋天:前两次是母亲活着时,小心翼翼地向“我”提议到北海去看菊花;第三次是母亲去世后,在秋天来临时,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文中所叙述的事情发生在秋天,而就在那个秋天,重病的母亲依然全身心地照顾着“我”,直至在那个秋天离“我”而去,因此,每到秋天必会想起母亲,怀念母亲,所以,文章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更能表达出“我”对母亲的思念。整体感知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课文哪些情景紧扣“秋天”二字? 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雁阵、树叶、菊花。精品细琢
1.课文第1段,母亲的一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请说说是哪一句话。2.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c.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d.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精品细琢3.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动作描写。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所以让儿子一人排遣或发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所以暗中关心儿子的动静。这充分体现了慈母的一片爱心,体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
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
好儿活……”语言描写。面对瘫痪后痛苦不已的儿子,母亲也是强忍内心的痛苦;再加上她自己身患肝疾,强忍肉体上的痛苦。“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是母亲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磨难、挫折,坚强地活下去。这句话发自母亲的内心,表现了母亲的痛楚、期待、希望。(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出现央求般的神色。语言、神态描写。母亲想用北海美丽的菊花让“我”开心,让“我”明白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留恋。“憔悴”表现了母亲有照料有病儿子很操劳,也暗示了自身病情很严重。“央求”则表明了母亲对“我”的恳切、耐心。精品细琢4.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感情。(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直”表明“我”蒙在鼓里持续时间之长,突出母亲生患重病却始终乐观坚强地呵“我”。“再也”加强语气,表明“我”对母亲离世这件事无法释怀。(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绝”是绝对的意思,“竟”是竟然的意思。两个副词连用,表达了作者撕心裂肺的悲痛,眼前的境况是他万万没有料到的。课外拓展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我们从小便是在母爱的沐浴下长大的。从牙牙学语成长到现在,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太多,太多!
请围绕母爱写一篇文章,内容不限。
(要求: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200字。)谢谢 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