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散 步莫怀戚教学目标:
1.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以小见大的这种写法,学习从平淡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东西。3.感受亲情的珍贵,理解中年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情景导入 “散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似乎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可言。
然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即使再平凡的一件事,只要注入感情,细心品味,也会发现不一样的意义。 今天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莫怀戚先生笔下的《散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这样一件小事的。重点字词分歧( ) 蹲下( )
煎熬( ) 鲜嫩( )
咕咕( ) 霎时( )
粼粼( ) 捶打( )
翻来覆去( ) 暴怒无常( )qídūnáonèn bàoshàlínɡūchuífù词义解读信服:
粼粼:
分歧:
委屈:
相信并佩服。这里形容水的明净。意见不一致。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文章中指使儿子受到委屈。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段(第2~8段):
第一层(第2段):
第二层(第3~5段):
第三段(第6~8段):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事件(散步)、地点(田野)、人物。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动人场景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转变。写田野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写散步路线产生分歧以及
解决办法。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读完后想一想,文章写了谁在散步,在哪里散步,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是怎么解决的。散步的时间:
散步的地点:
散步的人物: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
初春田野我、母亲、妻子、儿子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如何解决了分歧,为什么: 由“我”来解决分歧,我选择走大路,但是母亲做出了妥协,选择走小路。由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 原因:“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分别概括一下母亲、妻子、儿子、“我” 是什么样的人?“我”:孝顺,善良。
母亲: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妻子:贤惠。
儿子:聪明,懂事。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 “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
活的使命感。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文中作者抓住一件十分平常的小事“散步”,反映了祖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昭示中年人应当肩负起赡养老人、孝敬长辈,爱护儿女、孝敬父母的崇高情操。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做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课文中多出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有的浓,有的淡。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好处: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的很整齐,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课外拓展: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3、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5、长幼有序。——孟子谢谢 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