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物态变化 单元练习(2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物态变化 单元练习(2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9-04 18:23:23

文档简介

滚动训练(二)
[第一节~第四节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
1.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 ℃的是(  )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温度
D.广州市冬季最冷时的室外温度
2.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实验中,把碎冰装在大试管中,将大试管放在水中加热.实验中用常温水而不用开水的好处是(  )
A.缓慢加热 B.均匀受热
C.增大受热面积 D.缩短实验时间
3.冬天,汽车前挡风玻璃常出现一层“雾气”,影响了驾驶.按一下除雾开关,从玻璃下方吹出一股风,“雾气”即刻消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雾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雾气”附着在挡风玻璃的内侧
C.吹出的风增大了“雾气”的表面积,使其蒸发加快
D.吹出的风加快了“雾气”表面的空气流动,使其蒸发加快
4.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1)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2)夏天,下雨前家中的地板上会出现很多小水滴
(3)干旱的秋天,大地逐渐变得干涸
(4)冬天,把冰块放在手中时,会觉得很凉,同时手上有水出现
A.(1)(2)(3) B.(2)(3)(4)
C.(1)(3)(4) D.(1)(2)(3)(4)
5.某体温计的示数如图G-2-1所示,某粗心的护士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就用它直接去测甲、乙两病人的体温,体温计先后的示数是39 ℃和39.5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G-2-1
A.甲的体温一定是39 ℃,乙的体温一定是39.5 ℃
B.甲的体温一定是39 ℃,乙的体温可能是39.5 ℃
C.甲的体温可能是39 ℃,乙的体温一定是39.5 ℃
D.甲的体温可能是39 ℃,乙的体温可能是39.5 ℃
6.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会吸热
B.初冬的早晨,地面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升高
D.水的沸点是100 ℃,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7.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作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下列有关这种电冰箱工作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氟利昂进入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液化,放热
B.氟利昂进入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会液化,吸热
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
8.下列生活现象与其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A.冬天的早晨,草叶上的霜——凝固,放热
B.夏天,揭开冰棒的包装纸,看到冰棒冒“白气”——蒸发,吸热
C.小孩发热用的退烧贴——汽化,吸热
D.新疆冬天的冰雕逐渐变小——熔化,吸热
9.如图G-2-2所示是对冰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  )
图G-2-2
A.BC段是一个放热过程          B.冰的熔点是0 ℃
C.CD段表示该物质处于气态        D.DE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10.根据下表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物质
名称
固态
水银




固态

固态

熔点/℃
-39
1064
1083
1515
3410
-259
-272
A.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而断开
B.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所以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C.水银温度计在-40 ℃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D.在-265 ℃时,氢是固态的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27分)
11.夏天自来水管外壁上的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发生________而形成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利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液化成液体储存在钢罐里的.
12.某物质从80 ℃时开始熔化,直到102 ℃时还没有熔化完,则该物质一定是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3.冬天的夜晚,当地表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 ℃以下时,由于________现象玻璃窗上会形成冰花;冰花在玻璃的________(选填“内”或“外”)侧.
14.为了缓解旱情,进行人工降雨作业,用飞机向空中喷撒干冰,干冰在高空中迅速________,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成小冰晶,冰晶逐渐变大下落,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降落就形成了雨.
15.如图G-2-3所示是研究碘的物态变化的实验装置.当碘________热量后,直接升华成碘蒸气;碘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板会放出热量,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固态的碘.
图G-2-3
三、实验探究题(共23分)
16.(12分)小明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G-2-4甲所示.
图G-2-4
(1)加热一定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G-2-4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________℃.
(2)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说明水已沸腾.
(3)为证明水沸腾时要持续吸热,小明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然后观察水是否保持沸腾.
(4)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实验过程中水温度变化的图像是________(选填“A”“B”“C”或“D”).
(5)小明得出水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但他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6)本实验中,为了缩短加热时间,使水尽快沸腾,可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17.(11分)在探究海波熔化过程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讨论了以下问题:
图G-2-5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________,加热时需要不断观察海波的________变化.
(2)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保证海波____________,为此需要采用水浴法加热.
(3)实验结束后,他们绘制了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G-2-5所示,由图可知:海波的熔点是________℃,海波熔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详解详析
1.C [解析]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故A不符合题意;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 ℃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不符合题意;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温度在23 ℃左右,故C符合题意;广州市冬季气温不是很低,但最低气温在10 ℃,不可能达到25 ℃,故D不符合题意.
2.A [解析]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实验中,把碎冰装在大试管中,将大试管放在水中加热.实验中用常温水而不用开水的好处是缓慢加热,方便记录冰的温度变化,这样实验效果会好一些.
3.C [解析] “雾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A说法正确,不合题意;“雾气”是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应该附着在玻璃温度高的一侧,即附着在挡风玻璃的内侧,B说法正确,不合题意;吹出的风增大了“雾气”表面的空气流动,使其蒸发加快,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4.C [解析] 冰雪消融汇成溪流是熔化吸热过程;大地逐渐变得干涸是水汽化吸热过程;冰块放在手中时,会觉得很凉,同时手上有水出现是冰熔化吸热过程;下雨前家中的地板上会出现很多小水滴是液化放热过程.
5.C
6.A [解析] 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会吸热,A说法正确;初冬的早晨,地面上的霜是固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B说法错误;晶体熔化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C说法错误;水的沸点与液面气压和是否含有杂质有关,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D说法错误.
7.B [解析] 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冷凝器里的液态氟利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从冰箱的内部吸收热量,使冰箱内部的温度降低,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电动压缩机使氟利昂蒸气压缩而液化,压入冰箱外的冷凝器管里将热量放出,故C、D选项错误.
8.C [解析] 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要放热,A错误;冰棒冒“白气”,是液化现象,要放热,B错误;退烧贴中的药物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要吸热,C正确;冰雕变小,是升华现象,要吸热,D错误.
9.B [解析] 该图像包含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两个过程,整个过程都在吸收热量,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对应的温度分别为0 ℃和100 ℃,则冰的熔点是0 ℃,水的沸点是100 ℃,在CD段时物质处于液态.
10.B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金的熔点小于钢的熔点,故纯金掉入钢水中会熔化.
11.液化 压缩体积 12.非晶体 13.凝华 内
[解析] 寒冷的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会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冰花,附着在玻璃的内侧.
14.(1)升华 (2)凝华 [解析] 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迅速变为气态的二氧化碳,是升华现象,同时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为小冰晶,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
15.吸收 凝华
16.(1)89
(2)有大量气泡产生,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3)撤去酒精灯
(4)A
(5)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
(6)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给烧杯加盖,加大酒精灯的火焰等)
[解析] (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 ℃,由图可知温度计的示数为89 ℃.(2)当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时,说明水已沸腾.(3)为证明水沸腾时要持续吸热,接下来的操作是撤去酒精灯,然后观察水是否沸腾.(4)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由图可知,图A表示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升高到沸点以后,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A符合题意.(5)酒精灯加热时,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升高,高于水的温度,当移开酒精灯时,水还会从铁圈和石棉网吸收热量,继续沸腾.(6)水越少、水的初温越高,热量的损失越少,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越多,水达到沸点所用的时间越短,所以实验中可适当减少水量、适当提高水的初温、给烧杯加盖、加大酒精灯的火焰,来缩短加热时间.
17.(1)秒表 状态  (2)均匀受热 (3)48 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解析] (1)实验中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用秒表测量所用的时间,加热时还要观察海波的状态变化情况.
(2)水浴法能使物质均匀受热,海波吸热过程较长,利于观察状态的变化和记录测量数据.
(3)由图可知,海波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熔点为48 ℃.
 自我综合评价(二)
[测试范围:第二章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如图2-Z-1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示意图,其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  )
图2-Z-1
2.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
A.蜡、玻璃、沥青   B.蜡、铝、玻璃  C.冰、铁、铝  D.冰、铁、沥青
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的温度一定是100 ℃
B.水沸腾时,停止对水加热,水仍能继续沸腾
C.水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会继续升高
D.水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4.冬天戴眼镜的人进入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会变得“模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室内的水蒸气发生了(  )
A.液化       B.凝华       C.汽化      D.凝固
5.夏天打开冰箱,可以看到冰箱门口有一股“白气”.下列事例中,物态变化方式与“白气”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把湿衣服挂在阳光下晒干         B.用牛奶自制牛奶雪糕
C.将丁烷气体贮存在气体打火机里     D.在饮料中添加冰块降温
6.下表中列出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据此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固态氢
熔点/℃
-39
1064
1083
1535
3410
-259
A.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B.在-255 ℃时氢是固态
C.水银温度计可测量-40 ℃的温度     D.用钨制成灯丝不易熔化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被水蒸气烫伤比被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D.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
8.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A.山林中雾的形成            
B.路面上的水结冰
C.河面上的冰雪消融           
  D.窗户玻璃上冰花的形成
9.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2-Z-2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2-Z-2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10.秋天的早晨,爸爸开车和小明出去办事,在市区时几乎看不到雾,但是到了农村地区雾就特别大,小明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请你帮小明解释其中的原因(  )
A.农村脏,小水珠容易附着在尘埃上  
B.农村地方大,水蒸气易液化
C.这是热岛效应           
D.这是温室效应
11.如图2-Z-3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图2-Z-3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12.如图2-Z-4所示,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烧瓶中的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直接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
图2-Z-4
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B.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C.将烧瓶内的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3.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如图2-Z-5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 ℃,最低气温可达-88.3 ℃,依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________温度计.
图2-Z-5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
78 ℃
水银
-39 ℃
357 ℃
14.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先将白糖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糖浆,然后用勺舀起糖浆放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绘制蝴蝶、鱼等图案,等石板上的糖浆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后就凝固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
15.冬天,用雪堆成的雪人,气温即使在0 ℃以下,时间久了雪人也会逐渐变小,这种现象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__,这个过程中雪需要________热量;如果室温下放有一盆水,那么正在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
16.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只有气温急剧下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才能结成霜;化雪过程需要从周围的空气中________,致使空气的温度降低,人们感觉寒冷.(均选填“吸热”或“放热”)
17.如图2-Z-6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特征可判断该物质是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加热到第10 min时,该物质的状态为______________(选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态”).
图2-Z-6
18.白炽灯用久了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________后________(均选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410 ℃,则它的凝固点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410 ℃.
三、实验探究题(共34分)
19.(6分)如图2-Z-7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图2-Z-7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______________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3)若将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则液柱处的刻度应标______℃.
20.(6分)小明在厨房中发现:
(1)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如图2-Z-8所示),“白气”实质上是一些________.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图2-Z-8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______,仍然保持______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发生________现象,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________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2)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会出现如图2-Z-9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图________是火焰熄灭后的现象.
       
    图2-Z-9
21.(12分)如图2-Z-10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图2-Z-10
(1)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A”“B”或“C”).
(3)该固体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用了________min,BC段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态.
(4)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详解详析
1.D [解析]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要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故D正确.
2.C [解析] 蜡、玻璃、沥青都是非晶体,都没有固定的熔点,故A不符合题意;蜡和玻璃是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铝是晶体,有熔点,故B不符合题意;冰、铁、铝都是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故C符合题意;沥青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冰和铁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故D不符合题意.
3.D [解析] 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因此水沸腾时的温度不一定是100 ℃,故A错误.水沸腾时,停止对水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故B错误.水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故C错误,D正确.
4.A
5.C [解析] “白气”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湿衣服变干是汽化现象;用牛奶自制牛奶雪糕是凝固现象;将丁烷气体压缩成液态贮存在打火机里是液化现象;冰块熔化时吸热,可以降温.
6.D [解析] 铜的熔点是1083 ℃,而铁水的温度至少是1535 ℃,铜球掉入铁水中会熔化,故A说法错误.固态氢的熔点是-259 ℃,-255 ℃高于-259 ℃,在-255 ℃时,氢是液态,故B说法错误.固态水银的熔点是-39 ℃,-40 ℃低于固态水银的熔点,此时水银为固态,不能测量-40 ℃的气温,故C说法错误.钨的熔点是3410 ℃,钨丝的熔点高,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故D说法正确.
7.B [解析] 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小水珠汽化为水蒸气的过程.
8.C [解析]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要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要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要吸热,故C符合题意.冰花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要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9.D 
10.C [解析] 秋天的早晨,在市区时几乎看不到雾,但是到了农村地区雾就特别大,这是由于热岛效应,城市的温度相对较高,在这样的温度下,水蒸气不易液化;而在农村,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容易液化,故出现了农村雾大的现象.
11.A [解析] 往冰上撒盐,使冰中掺入杂质,降低冰的熔点,使冰熔化;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在底部形成霜.
12.C 
13.热胀冷缩 -3 酒精 
14.熔化 放出
15.升华 吸收 汽化
[解析] 雪人在0 ℃以下逐渐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16.放热 吸热 
17.晶体 固液共存态
18.升华 凝华 等于
19.(1)热胀冷缩 (2)左 (3)0
[解析] (1)瓶内气体受热时体积变大,遇冷时体积变小,所以气体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2)室内的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体积变大,把小液柱向左侧推动.(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所以液柱处的刻度应标0 ℃.
20.(1)小水珠 ①高 气 ②液化
③汽化(蒸发) (2)甲
21.(1)使固体受热均匀 (2)B 
(3)晶体 8 固液共存 (4)寻找普遍规律
22.(1)①降低 ②升高 (2)A
(3)凝华 (4)及时除霜(合理即可)
[解析] (1)液态的冷凝剂在冷冻室中迅速汽化吸热,使冷冻室内温度降低,气态的冷凝剂在冰箱外面的冷凝器内液化,液化放热,冰箱背面温度升高.(2)冷凝剂要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所以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沸点低.(3)电冰箱冷冻室中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4)“使用一段时间后通常情况下会结霜,结霜过多会增加耗电量”,因此要及时除霜;“冰箱周围的温度每提高5 ℃,其内部就要增加25%的耗电量”,所以要将冰箱放在温度较低、通风散热较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