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训练(四)
[第一节~第三节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下列对日常生活中物理量的估计合理的是( )
A.人的正常体温为39 ℃
B.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 s
C.小红上学时步行的速度约是1.1 m/s
D.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5 dm
2.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2.35 cm,2.36 cm,2.36 cm,2.47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 cm B.2.357 cm
C.2.35 cm D.2.4 cm
3.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15 m/s和10 m/s,则两车都运动10 s后的路程之比为( )
A.1∶1 B.3∶2 C.2∶3 D.1∶3
4.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s-t图像如图G-4-1所示,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图G-4-1
A.0~t1时间段内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B.t1~t2时间段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汽车在0~t1时间段内比在t2~t3时间段内运动的路程长
D.汽车在0~t1时间段内比在t2~t3时间段内运动的速度大
5.运动会男子100 m决赛,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跑到离起点20 m、80 m、100 m处的时间,其中前三名的时间见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距离s/m
时间t/s
姓名
20
80
100
王小兵
2.3
8.4
12.3
刘磊
2.4
8.3
11.8
周伟
2.5
8.4
11.4
A.三名运动员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全程中王小兵的平均速度最大
C.在20~80 m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在每段距离内,周伟的平均速度都是最大的
6.在如图G-4-2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中的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
图G-4-2
A.图中AB段的路程为sAB=50.0 cm
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为tAC=2.5 s,则AC段的平均速度为vAC=32 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
二、填空题(每空4分,共48分)
7.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行进,他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G-4-3所示,由此可判断_______同学运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______m,图中的a点表示________.
图G-4-3
8.一座大桥全长1600 m,有一辆长200 m的火车匀速全部经过该桥用了1.5 min,则这列火车的过桥速度为______m/s,该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______s.
9.某同学测出一木块长29.58 cm,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数据中的准确值是______mm,估计值是________mm.
10.某同学郊游时,用半小时走完2 km的路程,休息半小时后,再用半小时走完2.5 km的路程.那么,他在前半小时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km/h,中间半小时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km/h,后30 min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km/h,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三、实验探究题(共18分)
11.(9分)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图G-4-4所示.请指出他在测量中的错误:
图G-4-4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9分)在学习《速度》一节内容后,同学们想探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以及扇形半径的关系.他们用普通复印纸裁出3个不同规格的扇形纸片,制成了如图G-4-5甲所示的3个纸锥.实验中,纸锥每次从相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用秒表多次测量每个纸锥下落的时间,取平均值后记录在表格中.
图G-4-5
纸锥
编号
下落高
度h/m
扇形纸
片半径
r/cm
剪掉的
扇形圆
心角θ
纸锥锥
角α
下落时
间t/s
1
1.9
10
90°
81.9°
2.20
2
1.9
10
135°
71.1°
1.84
3
1.9
5
90°
81.9°
2.20
(1)对于纸锥下落前的初始位置,有图乙所示的两种摆放方式,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
(2)分析表中数据,根据实验目的,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随后用同种纸张制成了轻重相等的两个纸锥如图丙所示,其中4号纸锥的锥角比5号纸锥的锥角大,如果从相同高度处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纸锥,以下选项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4号纸锥先到地面
B.5号纸锥先到地
C.两个纸锥同时到达地面
四、计算题(10分)
13.从上海到南京的某次普通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1所示,从上海到南京的某次动车组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2所示.
表1 某次普通列车运行时刻表
站名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7:24
08:22
11:30
发车时间
06:30
07:26
08:24
里程/km
0
84
165
300
表2 某次动车组列车运行时刻表
站名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51
10:32
11:45
发车时间
09:15
09:53
10:34
里程/km
0
84
165
300
(1)该次普通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该次动车组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从上海去南京,乘坐该次动车组列车比乘坐普通列车可节省多少时间?
教师详解详析
1.C 2.A
3.B [解析] 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之比为s甲∶s乙=v甲t∶v乙t=v甲∶v乙=15 m/s∶10 m/s=3∶2.
4.D [解析] 0~t1时间段内汽车的s-t图像为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t1~t2时间段内,汽车的路程没有改变,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由图可知,0~t1时间段内比t2~t3时间段内运动的路程短,故C错误;由图可知,0~t1时间段内比t2~t3时间段内图线的倾斜程度大,即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故汽车在0~t1时间段内比在t2~t3时间段内运动的速度大,故D正确.
5.C
6.B
7.甲 10 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或两同学同时运动至同一地点)
8.20 70
9.1 mm 295 0.8
10.4 0 5 0.83
11.(1)零刻度线未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2)刻度线未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未与尺面垂直
12.(1)A
(2)纸锥下落快慢与扇形纸片半径无关,与纸锥锥角有关.纸锥锥角越大,下落时间越长,下落越慢
(3)B
13.(1)该次普通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时间是t1=5 h,
平均速度:v1===60 km/h.
(2)该次动车组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时间是t2=2.5 h,
平均速度:v2===120 km/h.
(3)乘坐该次动车组列车比乘坐普通列车可节省的时间是t=t1-t2=5 h-2.5 h=2.5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