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一、说教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本课能够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激趣导入各种声音、制造声音2观察探究3、小组实验得出结论4、拓展。每个环节层层推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二、说学情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和 “用物体,制造声音”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
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声音
各种动物的声音
小鸟叫
蝉叫
虫子叫
大象叫
公鸡打鸣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想办法利用身边的物品发出声音来
倾听完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后,让学生
有的学生拍手;有的学生跺脚;还有的学生敲打桌子
……
. . . . . .
它们是怎样产生声音的呢?
有美妙的声音,也有刺耳的声音
教师提问:
教学流程
观察探究
一、声是怎样产生的?
小实验
让学生来猜想:
由于物体的振动……
如何来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设计实验:
分组进行小鼓与音叉实验
实验内容
1、小鼓实验 (一组、二组、三组)
准备材料:小鼓、鼓槌、大米、实验表格。
①在小鼓鼓面上放好适量大米。
②用鼓槌敲击小鼓。
③仔细观察现象,小组讨论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2、音叉实验 (四组、五组、六组)
准备材料:音叉、音叉棒、水槽、适量水、实验表格。
①水槽中装入适量的水。
②用音叉棒敲击音叉,敲击过后,迅速放入水槽中的水里。
③仔细观察现象,小组讨论后,完成下面表格
物品 不发声音时的现象 发出声音的方法 发出声音时的现象
物品 不发声音时的现象 发出声音的方法 发出声音时的现象
不动 敲击 振动
不动 敲击 振动
学生总结得出: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流程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将准备好的水缓缓倒入水槽中。
看一看,倒水前后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听一听,倒水前后你听到了什么?
说一说,倒水前后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小组实验验证
1、小组各自准备好两个塑料杯、一个水槽、适量的水。
2、水杯和水槽中装入适量的水。
4、记录完实验后,小组讨论,得出最终结果。
小组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结论: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流程
拓展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当 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
振动
振动
2、物体通过 产生了声音。
拓展一
拓展二
我是小小发明家
根据你的爱好,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出自己的小乐器。下一周,带上你的小乐器,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棒的小小发明家。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物体
振动
产生声音
我的说课完毕,在准备和说课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