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五年级上数学-第1单元:第7课时 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五年级上数学-第1单元:第7课时 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9-04 22:5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时 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例9及练习四第6,7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段计费问题的相关信息。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收费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解答分段计费的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算一算。(口算题卡出示)
72-0.8×5   12×3+32   2.5+4×332×2-21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老师今天就是坐出租车来上班的,在出租车上,老师看到了出租车的收费标准。
收费标准:3 km以内7元;超过3 km的部分,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
你们能看懂标签上的意思吗?引导学生读一读,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指名回答。
出租车是按照不同的里程进行分段计费的。
三、合作探究,交流揭示方法
(一)阅读与理解。
你收集到什么信息?
(二)分析与解答。
1.师:题中乘客坐了6.3 km,应该怎样付费?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汇报。
方法一:7+1.5×4 =7+6 =13(元) 答:要付13元。    方法二:7×1.5+(7-1.5×3) =10.5+2.5 =13(元) 答:要付13元。
(三)回顾与反思。
1.分析两种不同解答方法的思路。
方法一的解题思路:行驶6.3 km要按照7 km收费。前面的3 km一共要收7元,后面的4 km每千米收费1.5元,一共要收6元,再把两部分的钱数相加,就是乘客要付的出租车费。
方法二的解题思路:行驶6.3 km要按照7 km收费。先把7 km全部按照1.5元计算:1.5×7=10.5(元),由于前面3 km要收7元,而按照1.5元计算时只算了1.5×3=4.5(元),这样就少算了7-4.5=2.5(元),因此要加上2.5元才是乘客要付的出租车费。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下面的表格。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全班集体订正。
(四)小结。
1.解答出租车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的方法一:
(1)先看标准里程内应收费多少元。
(2)再算出超过里程部分应收费多少元。
(3)最后把两部分的钱数相加,就是要付的出租车费。
2.解答出租车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的方法二:
(1)先将全部里程按照超出部分的价格进行计算。
(2)再算出少算的钱数。
(3)最后把两部分的钱数相加,就是要付的出租车费。
3.拓展延伸。
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不仅在出租车收费中出现,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地方也实行分段计费,如水费、电话费、电费等。
解决分段计费的问题,先要弄清付费的标准,了解每一段计费的界限,然后一段一段地分别计算,最后把各段的钱数相加就是要付出的钱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巩固练习
教材第17页练习四第6~9题。
六、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坐出租车的事例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在学生小组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并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并将坐出租车的问题延伸到水费、电话费等问题上,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学生的学习情绪看,学生掌握得还是比较好的。
[不足之处] 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学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再教设计] 再教时不仅要教会学生解此类题的方法,更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到技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