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五年级上数学-第3单元:第8课时 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五年级上数学-第3单元:第8课时 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9-05 10:2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时 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例10及练习九第6~8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能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确理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综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4.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正确理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口算。(用口算题卡出示题目)
4.5÷9=    3.6÷4=    4.2÷0.6=    1.5÷0.3=
2.笔算。
7.7÷14 12.88÷0.28
3.奶奶买回6个苹果,一共花了9.4元,一个苹果大约多少钱?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看看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三、独立尝试,引导探究
用“进一法”取近似值。(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1)的情境图)
1.学生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2.学生独立计算,一学生板演,老师巡视。
2.5÷0.4=6.25(个)
2.5÷0.4=6.25≈6(个)
2.5÷0.4=6.25≈7(个)
3.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你觉得哪个答案合适?
4.全班交流,质疑。
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瓶子的个数应该取整数,如果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6.25小数点后面的25,结果就是6个瓶子,但6个瓶子能把这些香油全部装完吗?
5.小结:像这样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个小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并向前一位进一,这样求得近似数的方法叫“进一法”。
四、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用“去尾法”取近似值。(PPT课件出示例10(2))
1.学生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2.学生独立计算,一学生板演,老师巡视。
3.全班交流,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你觉得哪个答案合适?
4.小结:像这样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个小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而求得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5.引导学生小结取近似值的方法。
“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六、巩固练习
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6~8题。
七、布置作业
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相当于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总结应用,在这节课中,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学习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列式、计算,取商的近似数,然后根据学生得到的不同结果进行讨论、辨析、交流,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实际意义。理解并掌握在不同的实际生活问题中取近似数的方法不同。
[不足之处] 课内的知识应该向课外延伸,这节课的内容应该做得更好一些,教学设计中忽略了这一环节,而没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继续学习。
[再教设计] 下次教学注意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安排预习,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生活的实例,让学生进行一次编题、解题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