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三位中国美术家八年级上册 第7课教学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
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
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
难点: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仔细观察,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528.7×24.8cm 北宋 张择端
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是一幅风俗画。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张择端
(1085年—1145年)
北宋画家。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等。
艺术特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组织画面。和西洋绘画的焦点透视不同,三点透视不受视点的限制,画家走到哪画到哪,看到哪画到哪,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又富于变化的画面中。艺术特色人物刻画,生动传神
桥下发生了什么故事?画家又是怎样表现人们的各种情绪状态?
人物虽小,但描绘得一丝不苟,笔笔精到,人物的神情动态呼之欲出。《清明上河图》是研究北宋生活的“百科全书”,你能从中观察到什么? 从画面欣赏中,可看出,北宋时的商铺经营都是哪些,他们的交通工具都是什么?能了解到哪些民族风俗?
例如:药店、各种小食品经营、日常杂货等;
独轮车、驴马、轿子、船只
插柳、斗茶张择端的写实画风影响了后世都市风俗画的创作。《汉宫春晓图》 中国画 局部 明代 仇英南都繁会图 中国画 局部 明代 仇英 在中国现代美术家中,有一位画家继承了写实的传统,并以画马著称。你知道是哪一位吗?中国画 130×76cm ,1941年,纸本设色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说说你所了解的徐悲鸿。
画艺高超
忧国忧民
生活简朴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徐悲鸿笔下的奔马有什么特点?
◇精神抖擞,豪气勃发
◇刚劲稳健的白描线条勾勒出马的形态。
◇饱满酣畅的墨色扫出马的鬃尾。
◇同时吸收西方绘画光影和明暗的表现方法,用淡墨渲染出马的结构和层次。想一想,徐悲鸿要借奔马抒发自己什么的思想情感?
◇抒发爱国忧民的思想,表现不屈不挠、勇敢坚毅的民族精神。群马﹙中国画,109×121cm,1940年﹚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198×355cm,油画 ,1928年—1930年,徐悲鸿《九方皋》351×138cm,中国画,1931年,徐悲鸿徐悲鸿经常利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画面气势宏大,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
徐悲鸿中西融合的写实画风影响了蒋兆和等的一大批的画家的创作。
徐悲鸿在中国画中融入了西方写实主义技巧,更好地发挥了艺术的社会作用,振兴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潘天寿
(1897—1971),现代画家、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寿者。浙江宁海人。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书法、诗词、篆刻。他的绘画不受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完全根植在民族艺术的土壤里。潘天寿年轻时代十四岁时潘天寿便立志当一名中国画家。
在浙江第一师范上学时,老师李叔同就教诲他:“作画不求名利,唯求人格完美。"
二十七岁时,潘天寿在上海与大画家吴昌硕成为忘年之交,画风深受吴昌硕的影响,但是他并未停下创新的脚步………
《秋花湿露图》 潘天寿《菊花图》,中国画,137×68cm,1915年,吴昌硕记写雁荡山花
这是潘天寿雁荡山写生归来的创作。画家在那里发现了美,他将山水和花鸟相结合,开创了”近景山水杂似山花野卉“的新画法。《露气》,中国画,129.6×154.2cm,1958年《荷花蜻蜓》,17×22.7cm,20世纪60年代,中国画潘天寿认为绘画要有“个人风格,要有独创性”,即使同一题材的作品,他也在探索不同的表现手法。想一想,同样是荷花,在表现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小龙湫一角
中国画,107.5×107.5cm,1963年潘天寿在绘画上主张“强其骨”。他的作品总能给人钢筋铁骨的气势美,同时又洋溢着勃勃生机和浓郁的时代气息。
人品和画品,人品第一。画品和人品紧密相联,二者不可分割。
——潘天寿课堂活动1、说说三位美术家作品各自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课堂活动 2、课下找资料,看一看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的作品分别在哪些博物馆收藏?记录下这些博物馆的位置和馆藏情况,多做了解。下节课和老师、同学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