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创造宣言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创造宣言课件(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4 21: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
创造宣言作者:陶行知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
重要作用,培养自信心。学情
诊断 情境导入宣言是一种很正式的文体,是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在教育家中,用宣言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教育主张,无论在国内或是国外都并不多见。宣言:学情
诊断 作家作品陶行知 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
后赴美留学。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
创办晓庄师范。
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
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
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
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巨人”。学情
诊断 背景资料文体知识: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
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
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
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写作思路: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指出路。学情
诊断 生字、新词樵夫
豢养
陡然
烟囱( qiáo )( huàn )( dǒu )( cōng )崇拜伤痕中伤 懦夫( chóng )( hén )( zhòng )( nuò )遁词
鲁钝
屋檐
自暴自弃( dùn )( dùn )( yán )( qì )学情
诊断 生字、新词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
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哑口:像哑巴一样。学情
诊断 生字、新词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叛:背叛;离:离开。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投:投奔。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合作探究 梳理结构第一部分
(第1-4段) 第二部分
(第5-11段)由创造主和美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者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第一层(第5-7段)批驳了“平凡”“单调”不能创造的观点。第二层(第8-11段)批驳了“年纪太小”“太无能”“陷入绝境”不能创造的观点。合作探究 梳理结构
第三部分
(第12-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第四部分(第16段)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鲜明地指出“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你是一个“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这样的结尾富有感召力。合作探究 逐层研究
第二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
如: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
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
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合作探究 赏析语句理解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
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一句中红色词语的表达效果。合作探究 赏析语句通过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身处困境但仍取得成功的事实有力地反驳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用“毕竟”一词点出他们成功的不易,
引出下文“开出一条生路”,
必须有智慧、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合作探究 赏析语句如何理解“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指只要有勇气,我们即使身陷绝境也能创造出一片天地。拓展延伸 积累运用主旨思想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
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课堂小结谢谢 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