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教案)(打包9套)人民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教案)(打包9套)人民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06 10:16:07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的传说
1.中国农业的起源
(1)区域: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农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3)传说:神农氏殖嘉谷,创制耒耜,教民耕作。
(4)史证: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的农耕实践。
2.农业的地位和影响
(1)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表现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 人们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
铁犁 牛耕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 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②出现播种工具耧车 ③东汉,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唐代 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2.意义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局限
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制度演变
(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周王所有。
(2)封建社会:
①主要土地制度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②在北魏至唐前期,曾实行均田制,最终遭到破坏。
2.土地兼并现象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占有大量土地,土地高度集中。
(3)影响: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4)解决途径:
①地主阶级:开明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
②农民阶级:提出“平均”的要求,包含平均地权的内容。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
(1)目的: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
(2)标准: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
(3)形式: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
(4)结果:赋税征收使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赋税成为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
(1)定义: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内容:修建大型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工程等公共工程,也包括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陵墓工程等。
(3)影响:
①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
②历代各种繁重的杂役,常常令农民无法忍受。
3.对古代赋税和徭役的认识
(1)沉重的赋税往往使农民破产失去土地;过度征发的徭役,又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2)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水利事业的发展
(1)远古:大禹平息洪水危害,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3)汉代: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农民创造了“井渠”;王景成功治黄河等。
2.历史文献
(1)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
(2)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
3.灌溉工具的进步
(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
(2)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3)宋代的水转翻车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
(4)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风力水车。

1.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为何被用作国家的代称?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2.下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传统步犁定型,并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出古代农民的境遇并不好。农民是古代财政、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提供者,同时受封建国家及地主阶级的双重剥削。




主题一 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研史料]
材料一 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若种荞麦、稗、黍之类,则只撒种于地,用竹帚扫匀,听其自生自实。
——夏瑚《怒俅边隘详情》
材料二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易·系辞下》
材料三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四 《吕氏春秋》:“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1)材料一反映了哪种耕作方式?这一耕作方式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2)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每年海峡两岸都有隆重的祭祀活动。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们为什么要祭祀神农氏。人们对神农氏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铁制农具的应用引起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4)据材料四分析,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问题:生产方式极端落后,地力下降较快。
(2)原因:创制耒耜,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说明: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3)铁犁牛耕逐渐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展。
(4)根据农时,适时耕作;沤制肥料;麦麻轮作。
[析重点]
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1)农具不断改进: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没有犁壁,不能翻土作垄;西汉发明耦犁,后又出现犁壁;隋唐时期的曲辕犁既简便又轻巧,已相当完善。
(2)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从垄作法到代田法再到耕耙耱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从一年一熟制到一年两熟制再到一年三熟制,提高了复种指数,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4)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改良土壤,进行适时耕种;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
(5)重视农业灌溉:各种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日益完善。

[对点练]
1.如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

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盛行集体劳作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排除A项;汉代铁犁牛耕已经推广到全国,排除C项;汉代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排除D项。图片反映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体现了我国古代农民注重精耕细作,故选B项。

主题二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研史料]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
(2)上述哪则材料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提示:(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封闭性;分散性。
(2)材料二。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析重点]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
③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2)因素:
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②封建王朝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封建剥削严重。
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④高利贷者的乘机盘剥。
[对点练]
2.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学者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
A.具有稳定性  B.具有脆弱性
C.具有顽强的再生性 D.生产工具简陋
解析:选C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小农经济需要的生产资料简单,与稳定性无关,A项错误;脆弱性主要是在抵御天灾人祸时的反应,与材料侧重点不符,B项错误;生产工具简陋只是再生产的前提之一,不是材料的主要意图,D项错误;生产工具简单,需要的劳动力少,只要与土地结合就可以再次生产,具有顽强的再生性,故C项正确。

考点一 古代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

命题角度:1.古代中国耕作技术的进步。
2.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耕作模式。

[析典题]
例1 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题思路] 掌握两幅图片中耕作方式的演变是答题的关键。

[答案] B
[练题组]
1.“杈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
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工具齐全 D.家庭经营
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看,古代家具齐全,由此反映出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2.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
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
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解析:选B “千耦其耘”反映的是奴隶集体耕种,A项错误;“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C项错误;“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租佃关系,D项错误。“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说明注重农作物的栽培和牲畜的饲养,是典型的精耕细作的表现,故B项正确。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命题角度:1.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2.中国古代的土地经营方式和土地兼并。

[析典题]
例2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下列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
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
C.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D.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选项 分析 结论
A 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伴随土地私有,土地所有制可以进行转让、买卖,导致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 ×
B 土地兼并发展导致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租佃经营方式盛行,从而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衰退”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
C 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社会分化严重 ×
D 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也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致使封建政府出现严重统治危机 ×

[答案] B
[练题组]
3.如图所示,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下列对其认识错误的是(  )


A.公田归贵族所有,私田归庶民所有
B.公田的生产采用庶民集体耕作方式
C.要求先种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田
D.公田中的所有收获物都归贵族所有
解析:选A 从本质上讲,私田实际上也归奴隶主所有,A项错误,符合题意。公田采用集体耕作,完成后耕作私田,且公田收获物归奴隶主,私田收获归奴隶支配,B、C、D三项正确。
4.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
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选B 本题可用排除法。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问题,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买卖或租佃,C、D两项错误。由“界至不可不分明”可知强调土地所有权,B项正确。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秦国“以牛田”,汉代牛耕普及全国,东汉出现耦犁,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犁耕的成熟。
(3)春秋战国时代,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4)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5)都江堰、郑国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PAGE



9



(共64张PPT)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识梳理图
读上数填要点
思维日启迪
提认知
合宽祈重点
的:真”
考点无死角
图1
图2
图1是汉代的耦犁耕们、耦犁耕作因二牛
抬杠而回转不便
读图
B项符合
曲辕犁可控制

图2是唐代的曲辕犁
耕土的深浅
100步
私田私田私田(约35m
私田公田私田100亩
(约182公亩)
私田私田私田

(约405m
牛耕技术的进神农的传说」[赋税和力役
匚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私有土地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小农破产
上地兼并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1.自然经济
(1)含义:自然经济是指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
(2)地位: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
(3)特点:
①以小农经营为主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
②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部,基本做到自给自足。
2.家庭手工业
(1)地位: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2)特点:
①大部分由农户自己消费,所用原料也大都是自己种植和采集所得。
②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年代,这些产品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
3.田庄手工业
(1)出现: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2)生产经营活动范围:
①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
②酒、醋、酱、饴糖等产品的酿造加工。
③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
(3)地位: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也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依附于农业。
二、“工官”和“匠户”
1.“工官”制度
(1)出现:汉武帝时代,政府把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2)特点: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工人数量多,生产规模大。
(3)影响:
①是朝廷财政的一大支出。
②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③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的。
2.“匠户”制度
(1)含义: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做“匠户”。
(2)概况:
时期 表现 影响
唐代 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 ①对国家:统治者可以十分方便地征调各类工匠 ②对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宋代 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
元代以后 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
三、纺织业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萌芽,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最早的原料是麻和葛。
2.商周
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周代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3.汉代
(1)纺织技术已相当发达。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衣。
(2)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3)纺织技术被唐宋、元明世代沿袭和发展。
4.唐代中期
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5.宋代
纺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6.元代
(1)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织造技术。
(2)棉纺织业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
(1)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
(2)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四、先进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1)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有小件铜器,只是一些小件工具或生活用具,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2)商代:青铜器分布相当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3)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2.冶铁技术
(1)春秋晚期:出现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出现冶炼块炼铁和生铁。
(2)战国时期:铁器大量出现,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3)汉代:
①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
②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③供风形式从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发展到畜力鼓风。
④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4)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
(5)北宋时期: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五、陶瓷业的成就
1.制陶业
(1)原始时代:彩陶就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2)唐代:出现美术陶制品“唐三彩”,是陶器中的精品。
2.制瓷业
(1)表现:
朝代 成就
东汉 制瓷技术成熟,出土有青瓷器
唐代 ①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②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都很有名 ③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宋代 唐宋以来有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名窑
清代 粉彩瓷器工艺发明并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2)外传: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被称为“瓷路”。

1.古代手工业由以官营为主到以私营为主的变化的主要原因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3)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2.下面是古代中国在国际上的三张“名片”。三张“名片”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据此,你对古代中国手工业有何认识?


现象:从青铜器到丝绸再到瓷器,表明在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的是手工业产品。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世界,由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并没有根本性突破。



主题一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形态及其发展

[研史料]
材料 景德镇瓷窑:明初,官窑58座,民窑20座。 明末,官窑几十座,民窑二千多座。脚踏三锭纺车技术革新后,明代,民间的纺织业已经大大超过了官营纺织业。松江地区棉布“日出万匹”,素有“买不尽的松江布”之称。
(1)材料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2)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了官、私手工业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
(2)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占据主导地位。
(3)变化:到明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原因: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具体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私营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析重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四种主要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流向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 无偿征调各类匠户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雇工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 农民自身
田庄手工业 豪强地主控制经营 为满足田庄自身的需要 田庄中的依附人口
[对点练]
1.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解析:选C 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的支持,素称发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是粗壮的一端,A项排除;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作为农产的副业,虽然规模小,但数量庞大,是粗壮的另一端,B项错误;直到明清时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才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D项排除。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总体上数量较少,且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属于“细长”者,故C项正确。

主题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成就

[研史料]
材料一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二

(1)我国古代手工业有何重大成就?请从冶铸、制瓷和纺织三个方面各举一例说明。
(2)结合材料一思考,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反映出什么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南海一号”是宋代我国向外运送手工业品的船只,船上大量手工业产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1)冶铸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制瓷业: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丝织业:明朝时使用花楼机,织出复杂精密的产品。
(2)问题: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说明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析重点]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主要
行业 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织(苏州、杭州)
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从汉代起,“工官”工场发展;唐代“匠户”要定期服役;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主要成就 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突出特点 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工艺精湛;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朝中后期工场手工业出现;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内销,还远销亚、非、欧各地区
[对点练]
2.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里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英文单词“CHINA”可与中国的国名和瓷器、丝绸挂钩,说明中国的瓷器、丝绸对英国影响比较大,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制瓷业和丝织业比较发达,闻名于世。故本题应选A项。


考点一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

命题角度:1.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2.家庭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析典题]
例1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解题思路] 判断江宁织造局属于哪种手工业形态是答题的关键。

[答案] B
[练题组]
1.《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D.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了封建王朝对工匠的管理制度。由题目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制定了非常严苛的法律来管理工匠,故本题应选A项。B、C两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官营手工业最早出现于夏商周时期,故D项表述错误。
2.明朝后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 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  )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解析:选A 题干反映了明朝后期太湖地区多以纺织为业、苏州震泽镇多以丝织为业、松江多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多以制瓷为业,体现了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A项符合题意。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重要特征是“雇佣劳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题干所给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项;C、D两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二 古代手工业的成就

命题角度:1.古代纺织业、冶金业的成就。
2.古代制瓷业的主要成就。

[析典题]
例2 中国瓷器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下列关于中国制瓷业叙述正确的是(  )
A.唐宋以来瓷器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B.“唐三彩”是风格独特的美术瓷器
C.江西景德镇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
D.制瓷业是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
[解题思路] 主要区别陶器与瓷器的差异,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选项 分析 结论
A 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
B “唐三彩”是风格独特的陶器而非瓷器 ×
C 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而非江西景德镇窑 ×
D 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是纺织业 ×
[答案] A
[练题组]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
C.冶铁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解析:选C “锯子”“钻子”是带有金字旁的工具,其一部分必是由金属制成,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金属就是铁,故木工器械的发明主要得益于冶铁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
4.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选C 由题目中两千年前至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分别为丝绸、瓷器和茶叶可知①③正确。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将丝绸远销国外,唐宋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瓷器远销国外,②错误;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向中国走私大量鸦片,导致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④错误。故选C。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唐代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唐玄宗时宫中有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
(2)独特的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3)唐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PAGE



7



(共59张PPT)
读上数填要点
思维日启迪
提认知
合宽祈重点
考点无死角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1.古代中国商业及商运的发展概况
(1)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先秦时期:
①商业在商代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②西周时期,交易活动日益频繁,货币需求数量增加,有骨贝和铜贝流通的情形。
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3)汉代;商运活跃,“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4)唐代:
①水路商运发达,出现以规模宏大著称、水手多达数百人的“俞大娘航船”。
②陆路商运也十分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非常兴隆。
(5)宋元时期:
①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
②北宋时期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6)明清时期:出现会馆和商帮,其中以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2.中国古代商运的阻碍
旅途盗劫普遍、猖獗,严重影响了古代商运的进一步发展。
二、“市”的发展
朝代 发展概况
秦 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正式的“市”有九处
南北朝 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唐 “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盛
宋 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②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③“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明清 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时期——兴起
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发展
长安和“五都”都非常繁华,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进一步发展
北方以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南方的扬州也曾经“雄富冠天下”,杭州、湖州也成为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繁荣
汴京有晓市、夜市,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繁盛
苏州、盛泽镇非常繁华,还有汉口、佛山镇、景德镇和朱仙镇。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宋朝的“商业革命”有哪些表现?
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
2.古代“城”与“市”的区别是什么?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3.隋唐以后,南方繁荣的大都会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以及南方经济的发展。




主题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研史料]
材料 唐玄宗时期,儒生孙仪进京赶考。由于铜钱携带不便,他把铜钱折换成了“交子”200缗作为盘缠。到了京城,他入住“俞大娘客栈”。他发现京城毕竟不同他原先居住的小县城,只见“人烟辐辏,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店铺随处铺设,早晚经营,他心情十分愉悦。白天在客栈温习功课,晚上也隔三差五去逛逛夜市,放松心情。这样,所带的200缗很快就要用完了,还好大考临近,他应考完毕后,匆匆返乡。
材料中有哪些不符合历史的表述?并说出理由。
提示:不符合历史的表述:把铜钱折换成了“交子”;“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店铺随处铺设;店铺“早晚经营”;晚上去“逛逛夜市”。理由:孙仪生活在唐玄宗时期,而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中“坊”“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夜市的出现等均始于宋朝。
[析重点]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早市、夜市及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不同时期都兴起了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了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
[对点练]
1.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民间发行交子
B.铁钱数量充足
C.白银资源丰富
D.战乱后经济萧条
解析:选A 宋朝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所以能够出现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市场上没有出现钱荒的情形。因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

主题二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研史料]
材料一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 zhēng )三百下,散。
——《唐六典》
材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晚唐)王建
材料三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唐)王建《汴路即事》
材料四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晚唐)杜荀鹤
材料五 (宋太祖赵匡胤说)“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
根据以上材料归纳市的发展变化。
提示:从经营空间看,宋代“市”突破空间上的限制;从经营的时间看,“市”突破时间限制,唐宋夜市繁荣;从市的种类看,出现了“草市”、夜市等;从政府对市的控制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控制。
[析重点]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历史阶段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先秦至隋唐 商品交易受官府的严格控制;市坊分明,并严格分开;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宋代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市坊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加
明清 城市的生产性、商品性增强;出现了专业化的经济城市;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对点练]
2.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处去,通晓不绝。”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
B.市场的时间限制被打破
C.市场的空间界限被打破
D.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取消
选B “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说明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

考点一 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命题角度:1.从春秋到清朝商业发展的时代特点。
2.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

[析典题]
例1 日升昌票号由山西商人创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地,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山西票号商人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至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这最能说明 (  )
A.商人成为独立的社会群体
B.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C.明清商业出现新的特点
D.商业竞争的加剧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选项 分析 结论
A 商代已有职业商人 ×
B 由题干中的“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地”可以看出山西商人的实力雄厚 ×
C 概括性不强,比较笼统 ×
D 在材料中并不能直接体现 ×
[答案] B
[练题组]
1.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
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解析:选C 第二次“商业革命”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A、B两项所述发生在宋代,排除;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民间对外贸易,D项错误。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市镇兴盛,C项正确。
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形成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大商帮。谢肇制《五杂俎》卷四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指的是(  )
A.徽商      B.闽商
C.晋商 D.鲁商
解析:选C “江南则推新安”指的是徽商,“江北”“山右”指的是山西晋商,故选C。A、B、D三项均排除。

考点二 商业都会与“市”的发展演变

命题角度:1.商业都市的发展。
2.商业的发展与“市”的变迁。

[析典题]
例2 《汉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
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
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

[解题思路] 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答题的关键。
选项 分析 结论
A 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是在宋代 ×
B “草市”形成是在南北朝时期 ×
C 邸店出现是在唐代 ×
D 材料反映了当时商业活动的繁华景象 √
[答案] D
[练题组]
3.《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日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材料说明先秦时期(  )
A.按时段分类交易      B.已经出现了夜市
C.交易场所已趋固定 D.市场初显专业化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市”的变迁。材料中“日昃(太阳偏西)而市”“朝市”“夕市”说明是按照时间段分类交易,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夜市,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交易场所的信息,C项错误;市场专业化是指交易物品的专门化,材料中没有显示,D项错误。
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解析:选B 从题干中“集中在东西两市”“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实行坊市制度,对城市中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限制;“南宋……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等反映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坊市制度瓦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B项符合题意。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2)宋元时期,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日益放松,市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宋都汴京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3)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市井最盛,夜市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PAGE



5



(共47张PPT)
思维日启迪
提认知
合宽祈重点
考点无死角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重农抑商
1.含义
重农抑商即主张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也称做“重本弃末”“强本弱末”。
2.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稳定,适应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3.开始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被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4.发展
(1)西汉时期: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社会地位低;政府实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2)唐代:继续推行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5.评价
(1)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维护国家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二、工商业的管理
1.表现
(1)秦王朝统一度量衡,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
(2)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3)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
(4)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通常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
2.影响
(1)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
(2)在明清抑商政策的压力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三、“海禁”政策
1.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2.表现
(1)明王朝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朝贡”贸易体制,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则严加禁阻。
(2)清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3.影响
“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产生
产生于明代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2.原因
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3.表现
明代 (1)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清代 (1)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2)除纺织业外,景德镇的制瓷业、云南的冶铜业、陕南的造纸业、台湾的制糖业等都出现了类似的新的生产关系
4.影响
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
5.特点
(1)地区性和不平衡性非常突出。
(2)发展缓慢,往往夭折、中断。
6.缓慢原因
(1)政策: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经济: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3)根本: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


1.下面漫画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2. 如图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反映了清朝什么经济政策?有何后果?

闭关锁国。后果:不仅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最终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主题一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研史料]
材料 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解体及资产阶级的兴起》中这样说道:“航海事业根本是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的”,而当时的朱明王朝,虽然拥有郑和下西洋那样强大的航海能力,却在此后反其道而行之,严厉打击中国本土海洋经济的发展,固执地继续着“重陆轻海”“重农抑商”的祖训,就此扼杀了中国走向海洋、发现新世界的可能。
——《明朝的海禁政策与大航海时代错肩而过》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提示:重农抑商政策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比较有利,推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但后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闭关政策在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从长远角度看,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阻碍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总之,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长期徘徊在农业社会。
[析重点]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项目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不同点 实施时期 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目的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经商
影响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相同点 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内容都是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对点练]
1.《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诏令的大意是禁止商人及其家属以个人名义占有土地,违令者,没收其土地和财物。由此可知,其目的是保护封建小农经济,故答案为D项。

主题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研史料]
材料一 苏州“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趋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饔饕(早、晚饭,这里指生存)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1)根据材料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的关系。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2)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在手工业的丝织业部门?
提示:(1)雇佣关系。说明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丝织业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手工业部门,技术和资金力量雄厚,市场广阔,产品种类多、质量高。
[析重点]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特点
(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3)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4)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对点练]
2.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信息“得业则生,失业则死”可知“业”应是指传统工商业,由“染坊罢而染工散”“机房罢而织工散”可知丝织业发达,存在着雇佣关系,再结合时间“1601年”,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正确。

考点一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命题角度:1.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影响。
2.中国古代海洋政策的变迁。

[析典题]
例1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开始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机遇
D.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解题思路] 把握关键时间信息“清朝的衰机”。

[答案] C
[练题组]
1.《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  )
A.抑制商贾发展      B.提倡节约粮食
C.严禁商品流通 D.稳定酒类物价
解析:选A 由题干可知,秦代百姓不敢买卖酒,官员应该禁止百姓买卖酒,从而联系秦代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正确,B、C、D错误。
2.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来,汉朝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印度半岛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和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今天的印度、波斯湾。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得到开拓的条件及其开通与拓展的历史意义。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怎样的海外贸易政策?概括指出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海洋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和对外政策的变化。通过对比体会开放则国兴,封闭则落后的基本道理。回答相关问题,要注意结合材料来进行。
答案:(1)条件: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领先,航海技术先进;统治者政策开明。意义:促进了中国同欧亚非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2)政策: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影响: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考点二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命题角度: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析典题]
例2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佣工主要为地主做农活,打短工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题思路] 区分封建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差异是答题的关键。

[答案] D
[练题组]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某幅名画评价道:“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下列所述现象不可能在该幅画中出现的是(  )
A.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C.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街上客商成群,商品琳琅满目
D.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解析:选B 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由“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可推断此画是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A、C、D三项所述现象都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均排除。B项“机房”“机工”最早出现于明朝,不可能出现在宋朝,符合题意。
4.有学者认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是(  )
①“重农抑商”政策
②盐铁专营制度
③实行“海禁”
④兴办邸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政治权力型经济”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严格,①②③都属于政府采取的加强对经济控制的措施,属于政治权力型经济的表现,故选A项。邸店的兴办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与政治权力型经济无关,故④错误。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
[关键必背]
(1)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南方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并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压制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3)明清出现商帮和会馆,并出现繁华的商业市镇。






PAGE



4



(共58张PPT)
读上数填要点
思维日启迪
提认知
合宽祈重点
考点无死角
乙专题知识整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小结与测评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 特点
农业生产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经济重心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工商业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结构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 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耕技术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2.经营方式
从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形成了“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3.生产组织形式(生产规模)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4.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5.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土地制度
从井田制到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