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6.将相和
部编版语文 五年级上
是谁做到完璧归赵的呢,是怎么做到的呢?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课文解读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非常着急”和“不能……可是……”反映了赵王及大臣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也反映了秦王的恃强凌弱。
课文解读
这些词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这一自然段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深谋远虑、机智过人
“你们看,这些小金鱼游得多可爱呀!”吴零玉高兴地说,声音也变得像铃铛一样悦耳。没等我们回话,她接着说:“要是我们也像这三条小金鱼,永远不分开,那该多好噢!”看着她那神情的眼神,我的眼泪都要落下来了。
请同学们想想这个句子的特点,仿写一个。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看这情形,心里会想什么?
秦王不可能拿城换璧,我得赶紧想办法把和氏璧要回手中,送回国去。
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机智。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3.蔺相如为什么敢于这么做?表现了什么?
蔺相如巧妙利用秦王爱惜和氏璧的心理,拿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无畏、才智过人。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为了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让更多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情。可以看出蔺相如做事情考虑周密。
蔺相如提出举行隆重典礼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带璧回国,完璧归赵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胆识过人
小练笔: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结果
完璧归赵
起因:
经过:
结果:
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卿。
蔺相如能够在“渑池会见”上立功的因素有哪些?
课文解读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廉颇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立功因素之一。
大将军廉颇在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为下文埋下伏笔。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通过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可以看出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不仅侮辱赵王,还侮辱赵国,有损赵国尊严。可以看出秦王是一个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人。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次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把生死置之度外。他的英勇和当机立断是第二个立功因素。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赵王之所以能安全回国,廉颇也是功不可没的,因为他在边境作好了准备,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写,一方面是照应上文,同时也为下文写他对蔺相如不服气作铺垫。
渑池之会上为什么要提到廉颇的情况?
结果
渑池之会
起因:
经过:
结果:
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王的尊严。
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蔺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负荆请罪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与后文“负荆请罪”形成对比,表现廉颇坦诚、知错就改的特点埋下伏笔。
这是将相不和的原因。“爬”有羞辱色彩,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的特点。
不公正,因为蔺相如虽然没有持刀作战,但是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安全。他的胆识不是谁都有的。
廉颇这样评价蔺相如公正吗?为什么?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
解释故事的发展,蔺相如避让廉颇引起大家的不满。
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语言描写: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顾全大局,忍辱谦让、胸怀宽广的品质,这是将相和好的重要因素。
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一、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为国家着想;
二、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安;将相不和,国家危。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他知道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居功自傲,一心为自己着想,于是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
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错就改,勇于改过
负荆请罪
起因:
经过:
结果:
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廉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蔺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品质
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
过,知错就改,后以国家利益为重。
勇敢机智、深明大义、顾全大
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知人善任,能听取意见。
这三个故事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三个故事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6.将 相 和
结构梳理
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主旨归纳
《史记》
《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拓展延伸
1.看拼音,写词语。
jīnɡ tiáo zuì xínɡ bīn kè
( ) ( ) ( )
荆条
罪行
宾客
2. 选择正确的解释。
完璧归赵 ( )
a.全,完整 b. 完结 c. 完成 d.消耗尽
a
课堂练习
蔺相如( )之后,被封为上大夫。( )又立新功,被封为上卿。廉颇认为自己攻无不克,( ),立下许多大功,职位应该比蔺相如高,所以处处刁难他。蔺相如( ),不与廉颇斤斤计较。后来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顾全大局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闹不和,由矛盾到和好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课后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