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05 21:4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制定是刘邦对以下哪条历史经验的总结
A. 吸取秦亡教训
B. 实行“马上治天下”
C. 采取高度集权措施
D.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 ( )
A. 春秋
B. 战国
C. 秦
D. 东汉
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董仲舒语),人君无法维持统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削弱诸侯国势力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大兴文字狱
4.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现象严重,在此前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朝代是(  )
A. 西汉
B. 东汉
C. 西晋
D. 东晋
5.东汉初年刘秀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减轻徭役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又注重发展生产;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繁荣稳定的局面,史称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6.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政权
B. 东汉政权在黄巾起义打击下迅速灭亡
C. 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一蹶不振
D. 东汉政府镇压了黄巾起义,并巩固了政权
7.《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高祖时期曾经大量减轻民众的田税,汉文帝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税。汉初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是
A. 吸取秦亡的教训
B. 重视“以德化民”
C. 皇帝的励精图治
D. 社会上人心思安
8.针对秦朝建立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秦始皇下令实行的政策是( )
A. 统一文字
B. 统一度量衡
C. 统一货币
D. 焚书坑儒
9.假如你穿越到秦朝,在中央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那么你的职务应该是( )
A. 丞相
B. 太尉
C. 郡守
D. 县令
10.丝绸之路是闻名世界的交通要道。这主要是指它( )
A. 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B. 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C. 使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的往来
D. 使中华文明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11.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  )
A. 释放奴婢
B. 实行三十税一
C. 严惩贪官污吏
D. 兴办太学
12.汉朝可以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的都城是( )
A. 咸阳
B. 洛阳
C. 长安
D. 殷
13.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的都城是( )
A. 咸阳
B. 洛阳
C. 长安
D. 邯郸
14.2014年3月1日晚,8名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有证据表明,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15.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秦法政包括( )
①分封制 ②中央集权制 ③郡县制 ④行省制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6.下列实物图像与佛教有关的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7.下列哪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A. 《论语》
B. 《史记》
C. 《资治通鉴》
D. 《红楼梦》
18.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西汉哪一位统治者采纳了董仲舒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汉文帝
D. 汉景帝
19.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 汉高祖时候
B. 汉文帝时候
C. 汉景帝时候
D. 汉武帝时候
20.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
A. 遇雨误期当斩
B. 秦的暴政
C. 陈胜要建立张楚政权
D. 看到被秦所灭的原六国的贵族都想恢复政权
21.计算一下,西汉王朝共存在了多长时间
A. 211年
B. 193年
C. 210年
D. 194年
22.道教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它( )
A. 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 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C. 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D. 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23.2014年2月,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的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
A. 秦朝
B. 新朝
C. 隋朝
D. 元朝
24.少林寺是一座闻名于世的寺庙。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
A. 西汉初年
B. 西汉末年
C. 秦朝末年
D. 东汉末年
25.下列关于东汉衰败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 东汉统治日益腐败
D.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6.以下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画,反映了不同的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中箭头所示的交通线被称作什么?
(2)它为什么叫这个名称?
(3)简要说明它的出发点,所经过的地区以及终点。
(4)这条交通线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5)在这条路上,你将会尽情吃到哪些汉朝不容易吃到的水果。(两种即可)
27.以下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画,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
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28.阅读下列材料: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请回答:
依据材料,想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29.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下列诗句所包含的地名与以上面两幅图片没有关联的诗句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3)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4)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指出:在中国汉朝时期,在中国与河中地区(指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带,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费尔干纳盆地为中心的地区),以及中国与南亚地区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形成了一条交通路线。它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通欧洲,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1)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听说的这条道路,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结合课本内容说出这条道路的路线。
(2)为开通这条著名的交通线,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些?(至少两名)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精神?
(3)为什么说这条道路是“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请举例说明。
(4)今天,要使这条“要道”重现往日的辉煌,你能提出哪些建议?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动乱,楚汉之争,生灵涂炭,急需时间休养生息,重建家园。所以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故选A。
2.【答案】D
【解析】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做造纸材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答案】C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董仲舒”、“汉武帝”,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很快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答案为C。
4.【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提示信息“曾经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朝代”,结合课本所学,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致外戚的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宦官专权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西汉、西晋、东晋没有宦官专权的现象,AC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史实。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即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注意减轻人民的徭役、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注重发展生产;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这些措施,使得东汉的社会稳定下来,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繁荣稳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心”;A项是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C项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D项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的盛世局面。故选B。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之乱,是中国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它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逐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与三国时期的到来。ABD说法不正确,所以答案选择C。
7.【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因为暴政短暂而亡,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统治,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A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8.【答案】A
【解析】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针对文字、语言状况,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利于加强自己的统治。
9.【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不同的职责。其中丞相的职权是分管行政帮着皇帝处理政事;太尉的职权是负责全国军事。CD都属于秦朝的地方官职。经分析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答案】B
【解析】丝绸之路是汉朝时期形成的闻名世界的交通要道,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地区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C、D项的内容都蕴含在B项之中。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光武中兴.依据所学,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减轻农民的负担, 减轻刑法; 还合并州县,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故C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咸阳是秦朝的都城;洛阳是东汉的都城;长安为西汉的都城;殷是商朝几次迁都后的都城;故选B。
1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汉的都城.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故选B.
14.【答案】B
【解析】张骞出使西域后,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从此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新疆地区在内,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答案是B。
15.【答案】B
【解析】材料中“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是指秦始皇时期所开创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所以②③说法符合题意,①④实行的时间与秦代不符,故答案选B项。
16.【答案】A
【解析】佛教在我国体现的最大的艺术价值就是石窟艺术。
17.【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记载了上起传说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故选B。
18.【答案】B
【解析】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答案选B。
1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时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多年里,西汉国力最为强盛。他破格任用的人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统逐渐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0.【答案】B
【解析】秦朝统治者实行暴政,无休止征发徭役、繁重的赋税、苛刻的刑罚,终于激起了秦末农民起义。故答案选B。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汉的持续时间,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时间轴进行推算,公元前202年建国,公元9年结束,时间是:202+9=210,故选C。
2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尊奉道教是因为它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
2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后期,朝廷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3年,王莽被攻进长安的起义军杀死, 王莽政权被推翻,所以王莽政权是个短命的王朝。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西域佛教国大月氏派来使臣,这是佛教思想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后来,公元67年,东汉也派使臣去大月氏,邀请天竺和尚,用白马驮载佛经及释迦牟尼像,到达洛阳。东汉朝廷专修白马寺迎候,佛教这才正式传入中国,据此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故选B。
25.【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统治日益腐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东汉逐渐衰败;A是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经济而采取的仁政措施。因此A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6.【答案】(1)丝绸之路。
(2)中国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此而得名。
(3)从长安出发,经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4)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5)葡萄、石榴。
【解析】(1)根据题图,这一交通线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到达西亚和欧洲大秦。此路线被称为丝绸之路。故本题答案为:丝绸之路。
(2)因为这条路线是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由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运抵西亚和欧洲大秦,甚至于更远的地方。
(3)这一交通线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到达西亚和欧洲大秦。
(4)这条交通线后来成为中西方进行交往的重要通道,所以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5)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让中原人民可以吃到西域地区甚至欧洲的水果,比如葡萄、石榴。
27.【答案】(1)张骞出使西域。
(2)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3)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解析】(1)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
(2)依据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3)依据所学可知,为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和商旅往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8.【答案】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极端腐朽黑暗;自然灾害不断,农民生活困苦。
【解析】本题考查东汉农民起义的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总之是因为东汉后期的黑暗统治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并得到天下响应。
29.【答案】(1)C
(2)张骞出使西域
(3)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或打通了“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4)西域都护。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解析】(1)图片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的西域是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楼兰是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所以ABD三项都和图片有关。“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和图片无关,故选C。
(2)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丝绸之路。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纷纷东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0.【答案】(1)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境内—中亚、南亚、西亚—转运大秦(欧洲)。
(2)张骞、班超、甘英等。他们不畏艰险,热爱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
(3)经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转运到欧洲。文化之路: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科技交流之路:中国的造纸术等发明沿丝绸之路传到西亚和欧洲。
(4)与西部大开发相结合,兴修公路、铁路,发展交通业,发挥当地旅游、矿产资源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等。
【解析】(1)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听说的这条道路被我们称为丝绸之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到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2)张骞应募而去。他两次出使西域,使西域与汉朝的交往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张骞同西域,使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此外,班超、甘英等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丝绸之路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连接东西方的纽带,在更多人的心中,丝绸之路已经成为文化与文化,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甚至是价值观、世界观的一种包容的态度。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们,我们应学习他们的不畏艰难险阻,立志报效祖国的热情,学习他们开拓进取的精神,好好地利用这条丝路,为祖国的发展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3)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中李希霍芬所说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是指丝绸之路。我们可举的例子有:经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转运到欧洲。文化之路: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科技交流之路:中国的造纸术等发明沿丝绸之路传到西亚和欧洲。
(4)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很高,还有沿途的美丽风光,我们可以结合现在的旅游热来考虑,可以加强丝绸之路沿途国家一起加强国际贸易,发展商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