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影响,即“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五十四年,推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强化中央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西汉王朝也进入到了鼎盛时期。
2.学情分析: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总结问题能力的缺陷,在理解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汉武帝时期加强统一的措施的基础上,与秦朝时期进行对比,达到掌握此问题的目的。
3.核心素养:
列出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正确评价汉武帝,培养一分为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参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电视剧《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使汉武帝成为历史发展道路上一座罕见的高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汉武帝当政时,西汉呈现怎样的局面?汉武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习目标】
1.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学检测】
1“推恩令”的实施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________”计谋,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还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影响:从此,________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3.盐铁专卖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还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________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新课讲授】
一、“推恩令”的实施
1.推恩令
教师讲解:汉武帝登上皇位时才16岁,大家看看这位年轻的皇帝首先遇到了什么难题呢?
学生1:诸侯王势力强大的问题。
学生2:诸侯王对抗朝廷,企图谋反。
教师讲解:大家说得对,汉武帝继位不久就遇到了王国问题。当时,势力最大的是梁王,他是汉武帝的叔父,想夺位当皇帝,汉武帝的祖母也非常喜欢梁王,想让他来当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该怎么办呢?大家赶快帮忙想想办法吧。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讲解:好了,同学们都想了许多方法,那么大家来看一看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教师指定事先已经做好准备的学生表演情景剧。让全班学生一起观看小品)
剧情:
武帝后花园。
汉武帝为掩人耳目,密诏大臣主父偃后花园议事。
主父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汉武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主父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汉武帝:先帝为何要冒险削藩?
主父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但自高祖以来,有的诸侯竟然拥有接连不断的几十座城池,土地方圆上千里。天下形势平稳时,他们就容易奢侈骄横;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
汉武帝:依爱卿之见,先帝削藩乃英明之举,但为何失败?
主父偃:如果用法律来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叛的事就很容易发生。晁错正是实行的强行削藩政策,其结果使得吴、楚等七国叛乱,不仅削藩未成,还险些酿成政权倾覆的大祸。
汉武帝:削藩未成,朕寝食难安啊!
主父偃:陛下,臣有一计。
汉武帝:爱卿快讲!
主公偃: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有十几人,但只有嫡长子才可以世世代代相继承,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没有仅尺寸之地的封国,那么皇上的仁爱孝亲之道就得不到显示,陛下何不命令诸侯推广恩德,把他们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必然十分高兴,感念皇恩浩荡,拥护皇上的措施。正所谓: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
汉武帝:(喜不自禁)此计甚妙,即日诏告天下,实施“推恩令”!
(剧终)
教师:好了,哪位同学能说出汉武帝“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从课本可找出)
学生: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教师: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
(学生展开讨论作答)
学生:汉朝以前的“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有遭到诸侯的反对,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反而对皇帝感恩戴德。这样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了,无力与中央抗衡。
教师总结:这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王国问题,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
2.刺史制度
教师提问:诸侯国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汉武帝就可以安安稳稳地睡觉了吗?同学们请看教材,汉武帝还建立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学生阅读教材,熟悉内容,展开讨论作答)
学生:建立刺史制度。
教师:汉武帝是如何做的呢?
学生: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教师总结: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们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汉武帝采取这样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就大大加强了。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讲解:削弱了诸侯,使他们在实力上不再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那么是不是就此能使人们在思想上也服从于中央、听从于皇帝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一下汉朝初年还面临哪些问题呢?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汉朝初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教师:对,诸侯王门下的诸子百家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诽谤朝廷,谩骂汉武帝。汉武帝会用什么思想主张来治理国家呢?有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将这些人都杀了,又来一次焚书坑儒?
学生:没有,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教师:这是听从了谁的建议?
学生:董仲舒。
教师:谁能介绍一下董仲舒是什么人,在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一位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董仲舒人物图像,同学们边听介绍,边观看图像)
教师:汉武帝为什么要听他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5页“相关史事”,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相关史实: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他做官的时间不长,后回家著书讲学,但国家遇到重大的事情,皇帝仍向他请教。
教师:此时董仲舒已对传统的儒家学说有所发展,把儒家思想和当时社会结合起来,同时,吸收法家、道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提出了大一统思想。为了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此时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汉武帝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所以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
教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孔子的儒家学说,禁止其他各派学说的发展。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我们应怎样评价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表各自的不同意见,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只用儒家思想来实行统治。
学生2:它使汉武帝在思想上实现了统一。
教师:(归纳总结)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黜”就是废除、禁止的意思。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封建统治中的正统地位,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后,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汉武帝为确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多次下诏求贤,并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用儒家思想来培训官员,教化百姓,从此,研读儒学的风气一天天兴盛起来。
教师过渡:前面我们说了汉武帝政治和思想上的措施,他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呢?
三、盐铁专卖
教师出示材料,让学生阅读。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
译文:文帝时,人们可以随便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刘濞垄断了煮盐业,邓通垄断了铸钱业,山东奸猾之徒齐聚刘濞帐中,秦、雍、汉、蜀贪鄙之辈依附邓通麾下。刘濞、邓通的钱遍布天下。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这种状况对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大多掌握在豪强手中。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教师讲解:对,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在富商大贾手中,他们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部分不法豪强,利用手中的财富,对抗中央,成为不稳定的因素。汉武帝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经济发展。都有哪些措施呢?
学生1: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教师出示“五铢钱”图片,学生观看)
学生2:还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教师提问:这些措施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3: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四、北击匈奴
1.展示材料:卫青和霍去病是西汉的两员名将。卫青骑术高超,胆识过人。霍去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他们两人都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
2.教师提问:为什么西汉在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提示: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才强盛起来。
3.教师讲述: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本课小结
【教学反思】
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