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05 22:3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王室衰微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政治:经济:春秋争霸形势图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目录12商鞅变法战国七雄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赵燕齐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东 南 西 北 在 中 间楚秦韩魏“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流沙》
七国相争,兵荒马乱,四海之内,没有人可以安稳。铜冰鉴 这种器物是古人用来冰酒的,在春夏之季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这件青铜冰鉴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也是当时祭祀中一种重要的礼器。如此奢华的器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只能是贵族才享用得起。春秋战国BC 1046BC 476西周东周周平王BC 770周武王战国BC 221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由于各诸侯国以兼并或自保为目标,连年交战而得名。一、战国七雄 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大家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战争特点:
战争的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有何不同?有哪些著名的战例? 战国时期战争规模明显扩大,战争目的也由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演变为歼灭对方主力,给对方以毁灭性的打击。著名战例: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想一想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魏、赵、齐秦、赵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减灶计战 国战国时期三次经典战役 魏、韩、齐围魏救赵 魏将庞涓直奔赵国,围了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
齐威王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纸上谈兵 赵国的一名大将叫赵括,读了不少书,每次都能夸夸其谈。
结果赵括领军打仗一败涂地,自己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减灶计 战国时期,韩国受到魏国的攻击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
魏军主帅庞涓急忙撤军救援。孙膑得知师兄庞涓撤军,就建议田忌采用减灶计来麻痹魏军。庞涓狂妄自大而轻敌,进入孙膑的包围圈被逼自杀。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的实力来麻痹敌人。战国时期铜戈
(河南省新郑县出土)战国时期的兵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 随着经济的发展青铜兵器得到改进靴形铜钺[yuè]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银山岭出土)秦国青铜长剑(骑兵使用 最长达三米)龙凤云纹皮盾长杆三戈铜戟[jǐ](湖北省随县出土)青铜箭镞[zú]用锻造法生产的战国环柄铁刀燕国钢剑  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铁兵器开始应用。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铁矛战国时期铁兜鍪[móu]
(湖北铜绿山出土)战国战车(复原模型)战国武士复原图步兵和骑兵逐渐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洛邑鲁越卫中山洛邑晋宋河水渭水汉水淮水江水东周都城诸侯国国都诸侯国疆域战 国 七 雄1234齐567楚秦燕赵魏韩东周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问题思考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种发展趋势?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走向统一。这是一种进步,这种发展趋势为以后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延伸探究战国时期的特点 乱--战争,变—变法。秦楚鲁越卫韩赵魏周中山洛邑晋燕齐宋河水渭水汉水淮水江水东周都城诸侯国国都诸侯国疆域秦楚韩赵魏燕齐乐毅改革胡服骑射改革邹忌改革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吴起变法七 雄 与 战 国 时 期 的战 国 变 法铁制农具牛耕1、背景②秦国落后挨打,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①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二、商鞅变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3、时间:5、改革者: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取胜4、支持者:秦孝公公元前356年商鞅二、商鞅变法商鞅 商鞅,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公孙鞅。
年轻时好刑名之学,但魏王并不重用他,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
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号商君,所以又称商鞅。秦孝公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比较落后,遭东方各国歧视,他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鼓励生产,论功行赏,实行连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时年45岁。 商鞅舌战图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商鞅变法的内容加强战斗力 (兵强)历史作用商 鞅 变 法主要内容废除井田制,
允许自由买卖奖励军功鼓励耕织┄┄建立县制废除了旧制度,有利于地主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国富)加强中央的管理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商鞅变法得到了掌握国家统治实权的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3)商鞅采用徙木赏金的做法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4)商鞅变法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广大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5)商鞅具有改革家的魄力和勇气,敢于同阻碍变法的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561.时间:________年
2.人物: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__
3.地点:成都附近的__________李冰岷江地点:
修建者:
作用:
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四川 岷江中游李冰(秦国)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1、修建: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
防洪、灌溉、水运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鱼嘴鱼嘴鱼嘴飞沙堰飞沙堰飞沙堰宝瓶口宝瓶口宝瓶口4、影响: (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崇德庙”,是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你知道对联中“太守”是谁?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著名战役名称战争特点战争结果商鞅变法背景目的时间、人物内容作用都江堰修建构成功能影响商鞅舌战图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课堂巩固1.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 )
A.半坡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得到了国王秦孝公的支持 
D.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CB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这句话是针对什么人说的?试对商鞅的做法加以评价。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商鞅针对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势力而说的。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阅读题课堂巩固1.“三家分晋”的三家是( )
A.齐、楚、韩 B.赵、魏、韩
C.韩、赵、魏   D.楚、魏、秦2.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商鞅变法的做事中对废除奴隶主旧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AC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在古代历史上,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白渠   D.大运河B课堂巩固4.在《流血的仕途》中,主人公李斯曾有这样的感慨:不是秦王有了李斯而幸运,而是李斯幸运的遇到了秦王,使他的才能能够发挥出来。如果商鞅也发出这样的感慨,他应该感谢的人物是( )
A.魏文侯 B.魏惠王
C.秦穆公   D.秦孝公5.《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为,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到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中,哪一项触动大贵族利益(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ADC课堂巩固6.关于商鞅变法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商鞅的诚信价值魅力
B.秦孝公的坚定支持
C.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女立柱土地私有制  
D.生产力发展7.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小江: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财产,可以自由买卖   
D.小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DD课堂巩固8.“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时期 ( )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9.《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亲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业者入朝为官    B.牛耕的推广
C.承认土地私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地DB10.“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反映的是哪项水利工程的作用(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白渠B1、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大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了。这场战役是( ?)?
A.长平之战????B.城濮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AC当堂诊学3、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它的修建者是( ) A.李冰 B.商鞅 C.秦始皇 D.李春 A